“长六副总师”在西安宣布:过亿A轮融资完成

“长六副总师”在西安宣布:过亿A轮融资完成
2024年02月20日 17:11 金融棒棒糖

陕西“重磅明星”创业者浮出水面。

2月18日,商业航天企业天回航天获得超亿元A轮融资,投前估值20亿元。我们注意到,在投资方名单中一次就出现了三家地方国资基金与一家上市公司,更令人惊讶的是,该公司创始人是名副其实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某型液氧煤油系列发动机总设计师。

01

“总师”创业:发动机零部件减少40%

认识天回航天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公司的“明星”创始人。

创始人刘红军分别于1988年、1991年在国防科技大学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航天六院)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当年留任航天六院,担任设计员工作,一干就是近30年。期间,刘红军于1998年在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其在体制内的职业生涯也由主任设计师一步步做到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直至离任,“总师”这个角色他做了十几年。

▲图:刘红军教授

补充一下,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可不是“长征火箭家族”中一个平平无奇的成员。其首飞即以“一箭二十星”登场,创造了彼时我国“一箭多星”的纪录,而且还是中国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中首枚参与商业发射的火箭。

转变始于西工大。

2019年,刘红军作为国家级领军人才来到西工大,开启了作为博士生导师的教授生涯,比起高强度的“总师”工作,高校浓厚的创新氛围给了刘红军教授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我国航天是否存在更好的发展道路。期间,他完成了5项关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发明专利,在受到西工大鼓励后,2021年3月,学校以知识产权入股与刘红军教授一同成立了天回航天。

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我们注意到,教授在陕创业已屡见不鲜,但是作为“国之重器”铸造者的“总师”级别创业者还是首次见到。我们不禁好奇,十几年“总师”经历对于创业有什么帮助呢?

刘红军教授向我们表示:作为总师,长期以来对行业形成的全局性的系统思维能力应用于企业是很好的市场判断力,曾经在强压之下负责国家大型工程所形成的项目抓手能力也成为创业过程中的管理经验。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构成了一种“降维”。

专注于商业航天动力研发的天回航天成立至今不到三年,核心业务正是刘红军教授从事多年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制造。据了解,目前在研的共有四款新型发动机产品与两型商业运载火箭,其中两款发动机产品已完成多次试车,就在发稿日前,天回航天研制的85吨新型发动机已于今年1月底完成首次整机试车,另外还有一款百吨级发动机产品预计也将在2024年完成整机试车。

作为火箭与飞行器“心脏”的发动机本身技术门槛就不必多说,更重要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火箭发动机在运载效率方面做到了“主导性的颠覆式”提升。

▲图:发动机产品“红龙一号”

一方面是降本增效:通过优化发动机循环方式,天回航天将发动机所需零部件减少40%,相比常规发动机循环方式,比冲提高10%,制造成本降低超过30%。不仅如此,发动机综合性能亦得到提升,以发动机产品“红龙一号”为例,其高度集成化设计、新型增材制造与极简化维护设计等解决方案使得产品综合性能优于市面一般火箭发动机。

另一方面是重复使用:公司于2023年7月成功完成首次半系统热试车的全球首台百吨级液氧煤油混合循环发动机“红龙一号”设计重复使用达20次以上,这不仅可大幅降低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成本,亦可催生更大的航天市场。

依托于高效的人才团队,天回航天已跑出研发“加速度”,发动机产品“小龙一号”和“巧龙一号”从立项到试车全程仅历时5个月。据了解,公司目前团队已超70人,核心人员占比超70%,发明专利数量已由公司成立时的5项增加至11项,当前还有超100项正在申报中。

02

西工大“启蒙”:川陕湘国资争相下注

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成绩亮眼与“总师”加持之下,公司自然受到资本追逐。截至目前,天回航天已经历3轮融资,这其中,各路资本的“意图”明显,我们按投资者类别进行分解。

启蒙者:还得是西工大。

正如上文所提及,公司最初由刘红军教授与西工大一同创立,彼时西工大方面出资主体是西工大资管旗下翱翔动力,持股10.5%。半年后,公司获得翱翔动力旗下空天院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随即原持有股份也转入空天院所有,当前持股7.2296%,按照“空天院模式”的惯例,此一阶段目的显然是培育。

而在西工大对其的早期孵化中,天回航天获得的不只是资金支持,还包括与空天院一同入股的多名战略投资者以及公司对外交流的平台与桥梁,此外,亦有不少刘红军教授所带博士生参与到公司建设中。

▲图:公司融资历程

引导方:三地政府引导基金。

一是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国资。在公司第二轮融资中,出资方苏州盈远锦林云鹏创投基金大股东为四川涪创发展集团,向上追溯则可看到绵阳市涪城区国资。此次融资中,该主体再次通过两支基金加注。目前,涪城区国资主导基金已合计持有公司约5.59%的股权。

二是西安人才基金。在此次融资中,为支持本土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围绕以刘红军教授为主的公司核心团队,西安财金通过西安人才基金出资上千万元,目前持股0.4736%。

三是长沙开福区国资。此次融资中,长沙市开福区政府作为大股东通过苏州中鑫高创股权投资基金出资,目前基金持股1.6576%。

值得一提的是,国资引导基金之间已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此次出资的西安盈远涪镐创投基金正是涪城区国资携手创新基金在2023年7月成立的子基金,创新基金为该基金第二大股东,持有份额30%。

为什么能够吸引多地国资集体出动?

其中缘由通过天回航天当前“一中心两基地”的产业布局即可判断。金融棒棒糖在采访中获悉,公司以陕西作为研发中心,已形成西安研发中心、核心组件加工与装配工厂、铜川试验基地联动,已高效运行。目前正在布局的发动机批量生产和火箭发射两个基地中,前者就包括绵阳与长沙项目。

▲图:涪城区项目签约

产业方:科创板上市公司斯瑞新材(688102)。

作为公司上游核心供应商,此次融资中,斯瑞新材亦出资上千万元,持股0.4736%,且该项投资是其首笔出于“创投”考虑的对外投资。这之间的业务协同在于,斯瑞新材的耐高温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品之一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正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一个重要装置。在2023年11月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斯瑞新材表示正在正积极对接SpaceX公司,拓展公司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衬的在该领域头部企业上的应用。最新信息是,斯瑞新材刚刚于今年1月公告将投资5.1亿元建设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等产业化项目。

03

行业爆发前夜:陕西持续探索

回到我国商业航天发展。

或许有不少读者和我们一样,关注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2023年12月刊发的《自觉增强忧患意识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评论之一》一文,其中提出的“对标SpaceX,我们大而不强”引人思考。

▲图:文章节选

在与刘红军教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对于“国家队”来说,目前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已经证明了我国航天实力的强大,但是在“全民参与”的商业航天领域,相较于SpaceX而言我们确实存在差距。一方面是研发路线不同,即马斯克是通过反复试飞“实践出真知”,我们则是在确保充分验证后才会进行首飞,因此进展相对稳健;另一方面是规模化生产,比起SpaceX一家公司2023年全年发射108次,我国商业航天虽然已大幅铺开,但发射数量和运载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究其根本,市场缺乏一款高性能、低成本、产能丰沛的主发动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火箭的发射成本和发射频次,因此研发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提升火箭运载效率就成为重中之重。

在市场端,我国商业航天已然处于爆发前夜。

显要标志是卫星互联网在2020年4月被国家发改委首次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确定了其国家级战略地位,随后被誉为中国版“星链”的中国星网集团于2021年4月成立。在实际运行上,目前中国星网与上海垣信这两大国内卫星核心运营商分别规划了12992颗卫星构建星座与超12000颗的“G60星链”,其中中国星网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开始发射,在多家券商研报中被普遍认为是行业重大利好,同时这一动作也在在倒逼行业进化。

而作为航天“重镇”,陕西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不曾间断。

如“国家队”纷纷下场。早在2021年8月,我们曾在《“宝鸡版”SpaceX:30亿“探索”商业航天?》一文中记录了航天六院投资30亿元在宝鸡建设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总装生产制造和试验测试基地,在此后的2022年12月,又成立了陕西航天商业发动机公司,标志着全面进军商业航天。最新动作是,航天四院于2023年10月成立西安航天商业火箭动力公司,作为旗下的商业航天发动机研发制造商。

▲图: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分布

如地市快速跟进。事实上,自2018年4月起,铜川就着手“商业航天城”项目的推介与落实,并设立了30亿元的铜川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基金。截至2020年,铜川商业航天城已实现入驻企业21家,引进高端人才30余人,取得知识产权166项,实现产值8347万元。

如科创企业崭露头角。西安目前聚集商业航天企业超40家,这其中,仅西安光机所旗下就有两家公司于近期获得融资,中科西光与中科天塔融资额均达亿元级别,最新获得融资的天回航天更是即将启动产业化基地建设。此外,在泰伯智库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中,陕西上榜公司数量位列全国第四名,就包括了中天火箭(003009)与天润科技(430564)两家上市公司。

行文至此,我们再一次回到本文写作的起点,“总师”创业在陕西来看显然是“重磅新闻”,但这背后则是杰出科研工作者持续“为国铸剑”的真实写照,在此,我们也期待在三项改革的启发下,有更多的“带头人”站出来为行业带来颠覆式创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