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合资”第一枪:百年美资向法士特“要技术”

“反向合资”第一枪:百年美资向法士特“要技术”
2024年02月21日 17:03 金融棒棒糖

新能源汽车再一次打赢了!

1月10日,法士特集团与美股上市公司博格华纳(BWA)举行合资项目签约仪式,双方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继续扩大在纯电动和混动领域的商用车产品组合。待取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后,该合资公司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正在进行新能源转型的美国百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似乎正在寻求法士特新能源产品“技术输出”,更重要的是,此次“反向合资”有望改写陕西近40年的“市场换技术”合资历史。

01

罕见合资!老外为技术而来

了解合资企业目的之前,先看看博格华纳的发展历史。

成立于1928年的博格华纳是一家美国老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总部位于密歇根州奥本山(处于底特律大市区)。公司1993年就于纽交所主板上市,当前市值81.05亿美元,现已成为全球排名第15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博格华纳产品从基础的齿轮、链条、化油器等部件起步,逐渐形成汽车传动系统这一“明星产品”,在面向内燃机车的传动系统中,世界上第一个4速手动变速箱、自动变速箱和四驱分动箱均出自其手。1999年起,公司开始通过全球性收购来丰富业务领域,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役为2020年斥资33亿美元收购“巨头”德尔福科技,2023年中报博格华纳已形成空气管理、传动系统、燃油系统、推进的系统与维修市场五大业务。

▲图:博格华纳2023年中报主营业务结构

2021年以来,博格华纳则将发展方向“瞄准”电动化转型。

公司不仅接连收购了多家电气化业务公司,而且在2023年2月宣布剥离旗下传统燃油系统和售后市场部门,独立公司Phinia已于当年7月实现分拆上市,此后博格华纳将专注电动汽车业务的推进。不难看出,这家已经在燃油车领域做到“拔尖”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目前正在“ALL IN”新能源,此次与法士特所成立的合资公司业务亦是明确指向“电动及混动领域商用车”。

引起金融棒棒糖注意的是,签约仪式上博格华纳动力驱动系统总裁兼总经理Stefan Demmerle表示:“通过共同研发适用于重型卡车和工程车辆等商用车辆的控制器应用,该合资企业将支持我们在电动商用车市场的功率电子产品线业务的增长。我们相信在中国的强大技术工程布局将助力我们加速产品研发,将高效的控制器产品投入市场。”在我们看来,讲话虽未直接点明此次合作是为法士特技术而来,但就“加速产品研发”来看,所透露的“技术反向输出”意味已十分明显,这在中国合资企业历史中实属罕见。

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为商用车传动系统“王者”的法士特已快速转型做到了新能源赛道“领跑者”。

▲图:法士特“蓝驰”品牌发布

在“自古华山一条道”深耕理念下,法士特一直将“技术驱动”视为立身之本。从2015年组建新能源团队开始,首创并专门为新能源车型量身设计了“6E240新能源专用变速箱”,成为国内第一家推向纯电动矿用卡车市场的传动产品。有数据显示,加装该产品的新能源重卡单日运营成本较燃油型重卡可节省700元左右,运营两年,单车可节约成本40万元左右。其后法士特又于2022年重磅发布新能源品牌“蓝驰”,现已成为引领商用车升级换代的风向标。

据了解,法士特旗下电驱产品核心企业法士特松正成立仅两年,已于2023年9月实现国内首条商用车大功率扁线电机自动化产线投产,公司目前拥有授权专利257项,其中2023年新增授权专利50项。

02

未来可期:法士特新能源市占率第一

双方携手预期几何呢?

虽然暂无法得知双方股权结构与合作细则,但对于共同研发的产品,当前市场格局即已为其奠定良好开局,在金融棒棒糖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在稍小的场景下看,法士特自身已获市场认可。

众所周知,法士特最显著的成绩是各项经营指标连续20年名列中国齿轮行业第一,重型汽车变速器产销量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而令我们惊讶的是,如今“两条腿走路”的法士特在新能源市场上亦拔得头筹,其新能源产品市占率已稳居全国第一,目前占比接近50%,且一路走来稳扎稳打,在国内新能源重卡销量首次突破1万辆的2021年与2022年,法士特市占率分别做到了20%和40%。可见,市场已经给予法士特新能源技术最佳认证。

▲图:搭载法士特新能源产品的高端重卡

与之相对应的是,2021年与2022年新能源产品销量同比暴涨5倍与2倍,目前“蓝驰”品牌已全面配套近60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在全国50多个城市的矿山、钢厂、电厂、城建场景实现良好运营,累计运行里程超过10亿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作前博格华纳对于法士特的新能源产品应该就颇有了解。

其于2022年4月斥资14亿元收购的天津松正汽车部件公司是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公司的轻型车电机业务实体,而法士特旗下电驱产品核心企业法士特松正正是与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公司共同成立。结合博格华纳在2021年3月提出的转型目标来看(2025年实现25%营收来自电动化业务;2020年电动车业务占比从目前的3%提升至45%),此次加速布局新能源商用车的博格华纳想必会对合资企业寄予厚望。

在更大的场景下看,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打赢了。

同时这也是博格华纳选择中国作为“新能源突围”主战场的深层原因所在,因为我国在电动汽车产业的率先布局中已然做到了弯道超车、全球引领。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达35.8%和37.9%,产销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1.6%。

▲图:近年来各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国际市场竞争力更是得以凸显。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达77.6%,这其中有38%均销往传统汽车巨头云集、要求严苛的欧洲市场,据法国伊诺韦夫咨询公司数据,2021至2022年中国生产的汽车在欧洲整车进口中的份额已从第十跃升到第二。若以上图中各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来看,我国保持“遥遥领先”的同时在海外市场极具想象力。

由此看来,不论是合作伙伴还是瞄准方向,作为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博格华纳此番均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03

陕企合资历史:技术“逆袭”新篇章

回到本文核心关注议题,外商在陕投资一直是金融棒棒糖重点关注领域,而此次博格华纳因“寻求技术支持”携手陕西龙头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让我们捕捉到了外资在华投资的“风向变化”,亦形成本文写作的起点。

不妨借此机会梳理一下改革开放40余年来外资在陕发展史。

第一个阶段是开放门户融入全球贸易。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挣外汇”成为时下最直接的问题,1985年开始,随着国外基础消费品进入大陆市场与海外劳动力转移,陕西迎来了一批包括可口可乐、康师傅、百盛餐饮在内的食品企业,以及大金空调、西门子干线铁路信号产品与兄弟缝纫机在内的基础工业品企业,此一阶段外资主要以独资为主,瞄准的是陕西本土民生消费市场和廉价劳动力。

▲图:陕西部分合资企业

第二个阶段是市场换技术提升产业基础。2000年前后,随着陕西本土产业发展进入“爬坡期”,技术成为最大瓶颈,该阶段明显涌现出一批合资企业,其本质动因在于“市场换技术”。此一阶段汽车产业成为合资“重头戏”,这其中就包括西安北方机电集团携手美国从事安全气囊生产的ARC汽车公司共同成立的艾尔西庆华公司、陕汽集团携手美国康明斯组建的西安康明斯发动机公司等。

长期形成的发展格局一时很难扭转,如今以前两个模式在陕运行的外资企业仍不在少数,只是当前随着本土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呈现出明显的“高附加值化”。如近年来不断加注的三星半导体、美光半导体以及博世力士乐等,一方面为了抢占中国庞大的高端化市场,另一方面则持续看准了陕西本土人才资源与政策优惠。

需要明确的是,本文并非要说此类模式下陕西“吃亏”。

因为事实即已证明,陕西在外资大体量项目的带动下,不仅贡献了大量税收及就业岗位,而且正在形成本土优势产业。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在三星及其上下游外资企业的重注之下,陕西“本土培育”集成电路企业正在不断壮大,已然形成一条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用以及支撑业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且做到半导体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图:外商投资领跑科技签约仪式

第三个阶段是“反向合资”初显苗头。

此次法士特与博格华纳成立的合资公司就是陕西样本案例。事实上,依托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强势崛起,如今已有多家海外车企“傍上”我国新能源自主品牌,《环球时报》曾于2023年10月发布《40年后,中国汽车进入“反向合资”时代》一文,梳理了日本丰田与广汽联合开发新能源车型;德国大众在安徽建立新能源汽车全球研发总部;大众集团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4.99%股权;Stellantis集团15亿欧元收购领跑汽车约20%股权等我国新能源车企“技术输出”案例。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前所展露的“新合资”模式无疑是充分市场竞争格局下自然产物,而这一天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等得够久了,最令我们欣喜的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打败”老外近半个世纪“技术制约”的同时,陕西已有企业打响了第一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