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平台转型”最新动向:拉上“院士”干科创

渭南“平台转型”最新动向:拉上“院士”干科创
2024年03月04日 18:25 金融棒棒糖

又是渭南。

新年伊始,注册在渭南高新区的陕西昆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由陕创投独家投资的千万元融资,但这并不是看点。

工商资料显示,昆秦生物系由政府城投公司和市场化科技团队合作共同组建,即渭南高新区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富平奕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者是渭南城投的全资孙公司(100%持股)。

在金融棒棒糖的观察中,“城投平台借科创产业转型”已有讨论,但谁也没想到,继首个尝试“市管县”并打造第1家“大平台”之后,渭南居然再次引领了“市一级”的最新突破。

01

院士科创:将填补我省人用疫苗空白

昆秦生物是一家很年轻的企业,成立仅两年半,位于渭南高新区。作为生物疫苗研发企业,专注于重组蛋白药物的开发与转化,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核心技术源自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及其团队。

先认识一下李校堃院士。

▲图:李校堃院士

李院士1964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教育部自然一等奖等。

此外,李校堃院士还担任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育部药学教指委生物制药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在重组蛋白药物及疫苗的研究及转化领域,李校堃院士带领团队深耕30余年,解决了系列理论与产业化技术难题,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FGFs细胞生长因子研制成功并投产的国家。

据相关资料,昆秦生物积极拓展产品管线,陆续研究开发了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通用流感疫苗和重组HPV疫苗等一系列产品。此外,昆秦生物还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深入探索并开发出mRNA疫苗、新型佐剂疫苗以及新剂型疫苗等。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呈稳定上升态势,市场总体规模近五年已经从2000亿元增加到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中国制药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一股新力量。” 李校堃院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曾如此介绍生物医药产业的前景。

▲图:昆秦生物外景

此次独投的陕创投高级投资经理张瑜则从社会价值给出了投资理由:随着昆秦生物在未来阶段的持续推进,该项目将有力弥补陕西省人用疫苗生产企业空白,切实提高陕西省生物医药研发及生产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成就了这家新兴企业科研高度的李校堃院士,正是渭南市富平县人,相信这也是昆秦生物落地渭南高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02

渭南行动:既“出钱”又“出力”

当然,渭南的行动,也是实实在在。

其一是“出钱”:

昆秦生物的股权关系也非常简单,目前只有两名股东,分别是富平奕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持股60%),渭南高新区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40%)。

其中渭南高新农投在穿透之后,是渭南城投的第四级全资孙公司。在金融棒棒糖的观察中,地方城投公司在创业阶段直接“真金白银”入股科创企业成为二股东的,这是首例。

▲图:昆秦生物股权结构

而昆秦生物本轮融资当中,陕创投旗下渭南科创基金独家投资千万元,资金将用于公司产品研发投入、产线运营及市场布局等,则更是一种“加持”。

事实上,渭南科创基金背后也有渭南产投的出资(11%)。渭南科创基金总规模1亿元,由渭南市科技局于2019年发起成立,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渭南产业投资基金等联合出资,陕创投作为基金管理人。

城投担任“创始二股东”,产投“借道”基金独投,这种“投行思维”已经显示了,渭南这两家国资平台公司的“转型”。

其二是“出力”:

渭南产投集团斥资6.6亿元,为昆秦生物代建了占地133.91亩的研发生产基地。

这种地方政府的代建模式,就是将标准厂房与项目业态匹配,让入驻企业可以“拎包入住”,迅速开展生产。本质上,代建还是为了吸引企业投资,以带动当地就业、税收和经济发展的模式。近些年来,政府代建模式在全国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

我们或许可以通过隆基绿能在泾河新城的落地,来验证下“代建效应”。

▲图:泾河新城隆基绿能年产15GW电池项目一号厂房交付

当时,为了推动隆基项目的建设,泾河新城采用政府代建模式,让企业直接“拎包入住”;成立隆基专班,将工程细化成170项,逐步推进;双方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每周交流建设进展,保障高质高效推进。

此举直接创造了隆基电池项目建设速度最快纪录,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一年半时间。由此,也让隆基决定继续加码,将更多项目落地泾河,比如隆基中央研究院等后续项目。

事实上,在渭南市的“353”产业体系当中,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显然,渭南两大平台的“出钱”、“出力”,也是“以投带招”,服务全市招商引资、打造重点产业链的体现。我们注意到,渭南招商引资曾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省考、市考三项考核目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03

平台转型:正瞄准重点产业链发力

“城投”类平台,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特定的历史产物,曾对于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下却是“亟待转型”。

公众普遍认同的是,城投平台需要告别纯粹的卖地模式,短期目标上不能放大政府债务,中期目标是过渡期内保障正常融资与建设,而长期目标则是以市场化业务为特点,成为新的产业发展平台。

2020年10月省发改委和财政厅印发《关于加快市县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推动市场化融资的意见》。《意见》提出目标,陕西原则上每个市(区)打造一个总资产500亿元级以上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集团。除西安市、西咸新区外,原则上市级平台不超过4家。

此后平台转型开始加速,而渭南的平台转型一开始,就走在全省前列。

早在2021年2月,我们就曾刊文《平台整合“市管县”第1例:92亿渭南产投“承接”48亿大荔城投》,记录了市一级平台公司(总资产92.4亿)的“渭南产投”承接县一级(总资产47.7亿)的“大荔城投”。

2022年4月,我们再度刊文《“新政”达标!584亿!渭南第1家“大平台”诞生》,记录了渭南国资委将持有的陕西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渭南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渭南市临渭区人民政府将持有的渭南市老城区改造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无偿划转至渭南城投。

事实上,本次“平台干科创”是“市一级”先河,在县域一级已有尝试。

2022年9月,我们曾以《“城固县政府”出资1.5亿元:让“抗干扰”上天》为题,记录了城固县投资控股集团与希德电子(833477)合作,在城固县分两期投资设立项目公司,总额不超过7亿元,其中城固投控持股30%。

在多种尝试之下,平台转型实际上都奔向了“实体产业”的大棋局。

以最为典型的咸阳为例,一次性进行了涉及1700亿元资产的“国有企业与政府平台”大整合,其中100亿级的咸阳产投,就是要围绕“7+18”产业链,为咸阳“创造产业增量”,成为平台转型大潮中相对最为彻底的一个。详见《1700亿“国资大整合”:平台转型下的“咸阳探索”》。

以此为思路,我们需要看清渭南的预期。

以渭南产投出资的渭南科创基金为例,主要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增材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目前已经孵化投资了赛隆科技、聚泰科技、木王科技、印象认知、华诚领航等优质项目。

以城固县为例,其通过开展股权投资、投资经营性项目等业务,接连与东旭集团、希德电子合资办企业,形成了清晰的产业链条。

可见,在投行思维的影响下,“平台公司”都果断的为“有为政府”赋以新意,尤其是对科创类企业的未来“大手笔下注”,势必对其定位、机制、业务结构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一下这两家平台:

渭南城投,全称是渭南市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21日成立,注册资金约16亿元(渭南市国资委占比93.46%,国开基金占比6.54%),信用等级为AA,其主要围绕“城市综合运营商”定位。

渭南产投,全称是渭南市产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11月成立,注册资金8亿元,企业外部信用评级为AA,其战略定位为“三个主体”,产业类国有资本运营的管理主体;产业引导和发展的投融资主体;重点产业类项目的推动主体。

面对“市管县整合”的首例,面对政府平台首个科创案例,金融棒棒糖乐见各地市的“不间断探索”。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我们亦期待“政府平台+民营科创”能够行稳致远,为更多地市提供有效经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