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保联合太保、人保、平安上线创新型“失能险”,值得买吗

蚂蚁保联合太保、人保、平安上线创新型“失能险”,值得买吗
2024年02月27日 21:52 十字财经

经济大环境持续低迷,公众对保险的支付意愿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现金流的重要性凸显,公众的花钱意愿在下降,但另一方面,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恐慌情绪在上升,因此买断风险的意愿也在攀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产品需要以更低的客单价承载更核心的刚需,并以更轻的形态完成销售。基于这一认识,无论是传统保司还是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都在锐意求变。

文|李意安年前,互联网保险平台蚂蚁保和平安健康险、太保健康险和人保健康险合作上线了一款失能险产品“青山在·收入保障险”(下文简称“青山在”),主要瞄准失能导致收入断档的风险。

01

事实上,作为医疗险、重疾险之外的一项补充,“失能险”这一险种目前还处于市场教育的过程中。导致“失能”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三类:意外、疾病、衰老。在网上搜索“失能险”,大多数词条会关联到长期护理险的相关产品。因为此前政府积极试点而为更多人所知的长期护理险,主要是用以补偿因为衰老失能而带来的护理成本。相较而言,这款“青山在”则聚焦于“顶梁柱”人群的意外和疾病风险。但目前,“青山在”在市面上的竞品不多,与其较为类似且存在感较高的一款产品“麦芽糖”,则是作为寿险搭售的附加险存在。这样看来,“青山在”确实是填补了一块市场空白。来看看产品细节。保障对象是16-55岁,但作为一款以互联网为主阵地的性价比产品,主要对准的还是作为职场中坚力量的青年客群。涵盖70种重大疾病导致的失能,从疾病种类来看,与重疾险有一定的重合度。但赔付体验存在差异。失能险在用户因疾病和意外失去工作能力,由保险来提供收入损失的补偿,意味着在收入断档周期内持续按月给付,就跟领工资一样理赔款。重疾险则是一次性给付。

在我看来,保障“功能损伤带来的失能影响”是这款失能险区别于其他产品最重要的意义所在。神经损伤、脏器损伤、肢体运动功能损伤、五官功能损伤等情况,比如失明、失聪、瘫痪等,往往影响的是一个人长期的正常生活,覆盖了住院诊治之后的漫长岁月。产品收入保障分为50万基础版、100万升级版和200万全面版三个版本,属于丰俭由人。我个人测试了一下,50万的版本月缴50元(49.9元)不到,200万的版本则是月缴200元(199.6元)不到。这意味着在最大杠杆的赔付比例下,月缴200元不到,可以获取每月2万的赔付,持续100个月。虽然能够获得最大杠杆赔付比例的情况不多,但也确实算得上是主打性价比了。从产品介绍来看,其独家优势是获赔门槛低,手术连续住院7天以上即可赔付。但7天的时间关卡这一设定倒是引来了一些争议。一位保险公司理赔员认为“7天是一个槛”:“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因为床位紧张,医院往往会十分关注床位周转率,有时候,哪怕一些大型外科手术,也不会让病人住超过7天。”

02

自上线以来,这款产品凭借其低门槛、高性价比、市场稀缺的特点,被纳入了蚂蚁保的“金选”保险服务。三家国内顶尖专业健康险公司承保,也看出了保险公司押注这一赛道,打造爆款的决心。

市场是不是买单现在还不确定。但不得不承认,它应该是抓住了一些用户的心理痛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我个人多年购买保险的体验来讲,保险买断的虽然是风险,但用户购买的可能是情绪价值。无论是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还是失能险,这类关乎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保险产品,绝大多数用户都视作消费行为,没有人希望权益兑现。在对未来的经济环境和个人发展存在迷茫的时候,总免不了对风险持续进行颅内演练。情绪价值也是刚需,这种时候,每个月省下几顿饭钱换来一种安全感,缓释焦虑,个人认为倒不失为一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方式。但客观来看,失能险只是对医疗险和重疾险之外的一种有益补充。对于许多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们,医疗险和重疾险的配置刚需依旧是第一顺位,规避疾病和医疗本身带来的损失。在此基础之上,再用失能险对失能带来的现金流损失进行升级保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