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你表妹给她妈转账500”:新型不孝的背后,是负重前行

“端午节,你表妹给她妈转账500”:新型不孝的背后,是负重前行
2022年06月04日 00:07 鲤鱼两条

作者/小稚

所有的父母,都会为孩子着想吗?

不是的。

这个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有好有坏,自然到了父母这个身份上,也不能例外。在我们多数人下意识的观念里,可能总是把父母之爱放到一个绝对纯粹,还有无私奉献的角度上,看得多了,听得多了,便以为所有父母都是如此。没这么美好,毕竟为人父母这件事,从来不需要经过任何考试。

有一种父母,他们巴不得竭尽全力,为孩子铺好前行的道路,甚至会自责于自己不够努力,无法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种父母,他们对待孩子的养育,就如同直接把一粒种子撒在地上,不想着浇水,也不想着除草,他们可能压根忘了种子的成长,一直自顾着自己的生活,但到了最后,他们却寄希望于这粒顽强、自由生长的种子,结果结出累累硕果。

并且,全部把这些硕果回报给他们。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词:新型不孝。细看下来,真的比较感慨吧。

有人关于这个词,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大致是这样的,这基本是原话:

一些父母,紧衣缩食大半辈子,终于看孩子走进职场,以为完成了任务,等着孩子衣锦还乡,扬眉吐气。他们却不知道,那些没资本,没背景的孩子,他们打拼得十分辛苦,赚钱不容易,生活成本高,一年到头根本攒不下多少钱。这样一来,矛盾就产生了。一方面孩子觉得委屈:为什么别人的爸妈,都担心孩子飞得累不累,想尽办法为孩子助力,而我的爸妈却整天追着问我攒下了多少钱,飞得高不高?另一方面,爸妈也觉得失望,认为我们辛苦把你养大,你却舍不得尽孝,回馈我们这么少?

两代人,在付出和回报这两个字眼上的不同看法,真的很容易衍生出诸多矛盾。

而这,除了是身处不同时代的人,造成的思维差异和局限性,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光是用养育之恩四个字,就能堵住孩子太多想说的话吧。

尤其是,孩子本身如果是一个孝顺的人,他们在面对这种差异的时候,思想的碰撞下,更是容易崩溃。

我就认识这样一个女生。

她的母亲,现在基本可以说是陷入了一种攀比式养孩子的心理中。就像我上面说的一样,她的母亲从来不会关心她一个人在外面,工资高不高,工作累不累。她的母亲只是认为她上了大学,花了他们这么多钱,既然现在毕业工作挣钱了,肯定就有高收入,也应该回报他们。

关于工作和生活,她向来是报喜不报忧。

在她的心里,她认为应该回报吗?肯定应该。她在上大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都会用自己做兼职的钱,给父母买礼物回去,一般是衣服鞋子这种,而且买得都比较好。

可见,她的内心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正因为这种孝顺,让她在面对母亲的种种行为时,多了更多的忍耐心理。

她不敢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她知道父母压根不会理解,如果她说了,他们只会认为她是长大了,翅膀硬了,所以现在就开始嫌弃他们。

她说,自从毕业以后,好像衡量亲情的唯一标准,只变成了钱。

每年大大小小的各种节日,她都要给父母转钱,少的时候一两百,多的时候上千。有一次她父亲节忘了发红包,母亲还特意打电话来提醒她,说她赶紧给爸爸微信发一个红包,那边在等着。

当时她刚刚加完班,整个人疲惫不堪,看着这样的一条消息,再加上晚上还没吃饭,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从她身边走过,热闹非凡,她突然一下子感到委屈极了。

她在这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给父亲发红包。

还有去年的过年,她给母亲转了一千块钱,父亲没有转。后来她的母亲告诉她,说她的表姐给父母各转了5000块钱。她不知道母亲说这话的心理是什么。她也没问。

她只转一千,不是小气,而是她的卡里一共就只有一千多块钱了。本来就没毕业多长时间,去年的收益也不好,再加上回家也花了不少钱,她和母亲出门买各种东西,打年货,一直都是她买单。每去一个长辈家,她的母亲就让她拿些钱,意思一下。她看得出来,母亲很享受亲戚的吹捧,说她福气好,两个女儿都听话懂事。

她只感觉听得很累吧。

今天端午的时候,她的母亲再次告诉她:“端午节,你表妹给她妈转账500。”她叹了一口气:“妈,这有什么好比的?”她听得母亲在那边好像说了一句,别人的孩子都给钱,我的孩子怎么就比他们差了?

我问她最后转了吗?她说发了一个两百的红包,母亲很快就领了。

新型不孝的背后,不光是孩子的负重前行,同时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吧。作为孩子,总是希望父母能够多关心和理解自己一些。而作为父母,他们也认为自己付出了,你现在回报我是应该的。

但事实上,任何回报其实怕的不是多,而是在于心甘情愿四个字。

就像你主动给的东西,和我伸手要的东西,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并没什么不一样,反正结果达到了,但真要细细从情感上来论的话,却是千差万别。

同理,孩子因为感念于父母,发自内心地孝顺,同父母用养育之恩作为筹码,一直提出孝顺的要求,规定孩子要做的事,让孩子被动孝顺,这两者也是完全不同的。

此种做法,甚至可能会让一个原本孝顺的孩子,都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和孩子之间,说到底需要的也是互相的理解和包容,没有谁的人生应该为谁而担责,父母对于孩子的生养的确是恩,但其实这种恩和反哺的背后,都应该不带着额外的目的,也不是一种绝对的任务。作为父母,先有这种心态,可能反而会收获不一样的幸福吧。

-END-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