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自身获得复利效应丨享受工作

如何从自身获得复利效应丨享受工作
2019年12月31日 10:52 芦苇科技

今天基于见识和学识,聊点职业规划的思考。

我参加工作至今,刚好历经了行业周期的兴衰起落,有时见浊浪滔天,有时遍地狼藉,听到且看到了多种多样的人和事,三观也备受摧残。

这个世界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昌明时而暗淡,所以我时而昂扬时而迷茫,糊口饱餐,锐意进取也可,放浪形骸也可,自认为年轻的好处就是不用特定去坚守什么,也不用护道。可随着年岁增长,有些东西,我稍微梳理小结,点到为止,也是自勉。

领英今年公布一个数据,95后平均跳槽时长是7个月,和我个人经验认知是吻合的。有很多频繁跳槽的人会为自己的缺乏耐心,找一个看似很站得住脚的借口:我现在做的工作(或公司或上司或行业等)不喜欢,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到我做到那件我真正喜欢的东西的时候,我就可以如何如何了。

近年有个趋势我比较认同,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里提及,“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大概意思是,人本来可以不劳而获,只是为了赎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观念认为工作时间越少越好,而工作报酬越多越好。这是比较单一的职场幸福观,把幸福感全部建立在赚钱多少,我觉得这样职场就比较危险。

我个人对此的看法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选择,而且都可能是对的,但是每个人必须坚定一个选择,然后努力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而不是频繁换方向来证明下一选择是对的。

我认为人生不是90分钟的足球赛,不如意是常态,当下做不到自己热爱的工作是几乎所有平凡人的常态,人生不存在的是最佳完美的选择,因为没有残缺也就不存在完美。

我目前的经验觉得是,在社会食物链里同一圈层的同一代人一生会有很多机会且机会差别不会特别大的,差别巨大的是学习能力。因为学习能力是需要时间上的积累,也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效应。我记得以前学习这个公式时,教材上还有这个故事,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棋盘的第一个格里赏我一粒麦子,第二个格两粒,第三个格四粒,以后每一个格比前一个格加一倍。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很容易满足,一算才知道,这一棋盘的麦子,数量是1844亿亿粒,就是把全世界的麦粒都拿来也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复利效应的公式是(1+r)^n,其中1是你的起点,r代表每天的进步,这里r可以很小但需保证一定是正的。

说白点,复利效应决定了,每天哪怕只有极其微小的进步,但只要有耐心,每天都能在同一个方向上持续地进步,最终就会收获巨大的成果。

巴菲特授权传记的名字也叫《滚雪球》,可见他对复利效应的推崇。巴菲特说过 :“复利有点像从山上往下滚雪球。最开始时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滚的时间足够长(从我买入第一只股票至今,我的山坡有53年这么长),而且雪球黏得适当紧,最后雪球会很大很大。”

这些年,我碰到太多比我更聪明的人,比我有才华,比我有天赋的人,碰到太多能力比我强很多的人,他们很多人宁愿刷短视频刷游戏也不愿意做小事。

我目前的观察发现,婚育年龄是一个很明显的拐点,在这之后,人与人的差距开始越来越明显。在婚育年龄之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素质高低、思考高度,取决于原生家庭和后天教育;但结婚成家育儿之后,各种各样的事情出现,人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倦态和贪图享受,这时候开始,复利效应开始让人显现出巨大的差别来了。我这里说的是直觉,随便一个反例都能推翻这个观点。

更严谨的分析,我认为很多人做不到复利效应,可能有两个原因:

1. 第一,没有立大志,频繁换志向。

2. 第二,没有持续稳步地做,因为好高骛远,或者缺乏耐心。

另外,再谈谈两点关于实现复利效应的思考:

1. 要立大志,锁定方法。沿着对的方向,一定要在重要的事情有突破。 何为对的方向?我认为做事情先找对方向再做好,如果开始时就不是对的,做得越好,错得越离谱,如果系统不对,再牛逼的方法论也救不了你。这里的方向,包括考虑思考问题的方向,任何行业都会有周期起落,没有过时的行业只有过时的经营手段,这是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 还有,何为重要的事情:让你聚焦资源,事半功倍,所以做好重要的事情,要放在任务清单首位。尤其是难的事情,能让你区分于对手,这是高明的竞争策略。《塔木德》经里有句话:天下难做的事易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面说到大多数人频繁跳槽借口的后半句,实际上如果你都二十多岁还没找到你所谓喜欢“热爱”的领域,那这个寻找方向的成本太大了,而且就算你最终得以极高的成本最终找到了所谓你喜欢热爱的领域,你也极不可能达到你所臆想的那种效率状态的。薛兆丰在奇葩说第五季,引用了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 )在他的《利息理论》里面有一句名言: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Investment is the balancing of consumption over time ,其实用来解释寻找对的方向是很有启发的,我们追求的方向不是一刹那的绝对正确绝对热爱,我们要追求的是总量的最大化。

2. 我过去职场几年以来,其实每天都在做很小的事情。我不是成功的人,我引用一下别人成功的事例来阐述要在时间上积累小事。

扎克伯格在创立脸书之后,无法应对庞杂的管理事务,他向桑德伯格发起了长达六周的“骚扰”,据说在六周之内吃了50顿饭,终于挖到了这个他心仪的COO。桑德伯格进入脸书工作后,媒体普遍都不看好。但她行事身段极为柔软,在脸书这个工程师文化,界面至上的公司里,她不停地和大家拉关系,推销她的广告文化。

据说,她常常穿梭在几百人的大办公室里,俯下身来和骨干员工交谈,推销她的理念,一点都不像个 COO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脸书开始在文化和产品上转向,为了支持这个转向,扎克伯格甚至每隔一个月就给自己放一个月的假,给桑德伯格留下施展的空间。而桑德伯格也不负期望,成功帮助脸书盈利,扭亏为盈。

很多团队管理者都是要干一件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工作,那就是推销自己的理念。我团队的技术管理骨干特别怕自己话痨,常常只讲一遍就希望下属能追随他的理念,相比桑德伯格说服整个公司,我觉得从小事着眼,踏踏实实重复就非常必要。复利效应在前期是不明显,所以对管理者自身的耐心是有很高要求的。

(1+r)^n的本质是正反馈循环,投入A会得到某个结果B,而这个结果B又会加强事情A,不断循环。实现复利效应要求性子慢效率高,这类人脾气很好手脚快,王兴就属于这类,这类人容易出成绩;性子急,效率高,不能实现欧文·费雪所说的总量最大化;至于性子慢效率也不高的人,和性子急效率低的人,那就没什么希望了。

《游戏改变世界》一书告诉我一个道理,电子游戏充满理想主义,现实只有眼前苟且,与游戏相比,现实毫无雄心壮志。人们并不惧怕看上去荒唐的电子游戏挑战,人们每天都愿意掏出手机玩几局游戏,获得一点进步,实现复利效应,却非常惧怕的是苟且和无聊的小事,这些小事累积起来也能获得巨大的进步,只是不如游戏反馈来得直观和及时。所以,我只能说耐心和志向使然。

以上,是对自己每周写文章的自勉。这些年的我与不同的应聘者合作,我发现说服成功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能去试图说服那些还没成功的人,并且与这些想在明天成功的人一起工作。

一年快到头了,祝福大家都能找到统一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的方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