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LIBOR基准利率转换的难点和后续方案

商业银行LIBOR基准利率转换的难点和后续方案
2021年04月06日 12:26 用户6314832590

内容提要

目前各币种LIBOR基准利率转换工作均在有序推进。现行LIBOR转换方案强调资金成交利率的真实性,偏向金融市场应用,忽视存贷款市场交易习惯,导致存贷款等现金类产品转换方案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文章建议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各国工作组转换方案为基础,借鉴国际先进实践经验,构建适用于境内的LIBOR转换和RFR应用主流方案,同时充分保持开放性,迭代推进相关工作。

虽受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干扰,LIBOR转换的总体趋势并未改变。目前金融衍生品、债券和其他金融市场产品的转换方案已较为明确,但存贷款等产品转换方案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有必要深入研究LIBOR转换背景和实质,尽快确定方案。

一、新基准利率主流应用方案

目前LIBOR涉及五大币种所在国均成立了LIBOR转换工作组,并选定基于隔夜资金市场实际成交利率构建的无风险利率(RFR)替代LIBOR。为将RFR应用于期限金融产品,目前主流方式可主要分为后顾法和前瞻法两种。

(一)后顾法(Backward-Looking Approach)

直接使用一段时期的隔夜RFR为期限金融产品定价。由于RFR代表历史单日成交利率,仅能用于当日计息,因此通常在计息周期末才能确定所有计息日的利率水平。为弥补RFR次日发布,计息当日无法及时获取完成计息的缺陷,市场有延迟付款法(Payment Delay)、平移法(Shift)、延迟法(Lag)和锁定法(Lock-out)等利率选择方式。

同时,以隔夜利率为期限金融产品定价,需要构建适用于一定期限长度的利率,目前主流应用方式有单利和单复利混合(工作日复利、假日单利)两种。

(二)前瞻法(Forward-Looking Approach)

主要使用基于OIS等衍生品市场价格构建的期限利率定价,在计息期初即可确定基准利率水平,与现有LIBOR使用方法较为近似。目前英镑SONIA期限利率已正式发布,美元SOFR期限利率预计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

二、国际LIBOR转换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LIBOR转换方案强调短期资金成交利率的真实性,更偏向金融市场应用,忽视存贷款市场交易习惯,实际运用面临一定困难。

(一)时点利率与期限利率

存贷款市场与银行间市场参与主体差异较大,即使在直接金融占比和证券化程度较高的美国金融市场,两个市场间价格相关性仍十分有限。一方面短期金融市场资金供求情况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金融体系资金价值。特别是在间接金融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以短期资金价格为贷款定价波动性大、真实性低;另一方面负债成本快速波动并不被商业银行所乐见,通常也不使用每日浮动方式为外币负债定价,目前国际主流银行也鲜有将RFR应用于客户存款端的案例。

同样,对信贷客户来说,采用隔夜利率计息贷款成本不能提前估算,易受金融市场影响,管理较为困难。

(二)复利模式之争

复利在民间借贷中较常见,在我国正规金融活动中并不多见。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一般采用周期付息或到期付息,付息周期内单利计息。仅在不能按期偿付时,会对利息再计息。RFR应用中引入了复利模式,但仅适用基准利率,点差仍为单利。

目前RFR复利有两种实现模式:复利利率(Compound Rate,以下简称“CR”)和复利余额(Compound Balance以下简称“CB”)。

CR模式下先以每日隔夜利率为基础,按复利方法计算出累计复利指数,再乘以本金计算利息。复利实质仅为计算累计复利指数的中间过程,最终计息阶段仍是利率乘以本金的单利形式。

CB模式为传统意义上“利滚利”形式复利,即每日将应计利息纳入本金重新计算计息,已偿还利息部分不再进行复利计算。

从数学计算上来看,两种方法结果通常一致。但当贷款的本金和利息非同比例偿还时,二者结果将出现差异:CR方式对已偿还本金的未偿还利息不再计算复利,而CB仍持续计算复利。美国工作组认为CR模式是计算复利的特定模式,相对更倾向使用CB模式,而英国工作组更倾向于CR模式。

实际上,CB模式和CR模式的差别并不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变形,其方法论底层逻辑截然不同。

1. CR模式更符合LIBOR转换背景

RFR引入复利概念的目的是以此构建期限结构,而非对客户的利息再计算利息。也就是说,采用复利的模式是为了构建期限利率—复利RFR,以替代期限RFR的缺失。因此目前部分主流合同采取的模式是首先定义复利RFR,再以此定价,而非对RFR计复利。

2. CB模式存在假定式错误

传统“利滚利”式复利,是指在利息结算日将需要结算利息计入本金,下一期合并计算利息。但商业银行存贷款合同一般采取周期付息的模式,采用CB模式相当于对应计收利息计收复利,在目前正常商业信贷中不宜采用。

3. CB模式需要较大IT系统改造成本

CB模式计算逻辑与现行商业银行贷款系统计息逻辑存在较大差异,需大规模改造银行贷款系统,付出较高成本。

(三)应用精准性与实际运用简便性

由于应用隔夜利率,导致RFR在利率选择、利息计算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也将成为客户接受LIBOR转换的难点。一是为提升利率精准性引入复利概念,但事实上在利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单复利差异较小,完全可以通过点差来弥补。二是利率选择方式多元且复杂,不同利率选择方式并非源于市场参与方的多元化业务需求,仅是为解决利率延迟发布问题衍生出的计算方法问题。为追求利率精准度上的理论最优,设定复杂度较高的计结息规则,不利于市场参与方接受基于新基准的金融产品,需要做好平衡。

三、我国商业银行LIBOR转换推进的主要难点

2020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参与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和健全中国基准利率体系》白皮书,明确了“借鉴国际共识与最佳实践,以较小成本、较高效率”的境内LIBOR转换原则。境内同业在监管指引下就转换进程、RFR应用方法、合同条款等方面进行了较多讨论,形成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但考虑到LIBOR转换不确定性强、影响面广的特征,银行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难点。

(一)内外部定价体系需全面重建

目前境内商业银行主要以LIBOR作为外币业务定价基准,统一性高,内外部价格间、不同产品间价差明晰稳定。而RFR体系下计结息方式多样,前瞻法和后顾法存在根本性差异,更新完善内外部定价体系挑战较大。一是产品间相对价格关系由于定价方式多样化更难控制。特别是如仅在贷款端采用RFR,银行利率风险可能增大。二是内转价格体系面临重构,统一的内部转移计价方法很难适应多样化的产品定价模式,履行利率风险剥离、内部成本核算等相关职能的难度较高。

二)IT系统开发涉及面广、变数多、任务重

LIBOR转换涉及IT系统范围较广,包含各类业务相关前、中、后台系统,改造工作量大。目前LIBOR转换方案仍未最终确定,RFR应用方式多元且持续变化,系统改造方案可能相应调整,开发成本和难度增加。同时,RFR应用方式较现有LIBOR体系改动较大,为适应复利计息、基准与点差利息分离、利率数据按不同国家日历延迟等新变化,IT系统需进行深度改造。

(三)境内客户可能较难接受新基准利率

RFR应用模式复杂多样,与人民币利率存在较大差异,预计我国银行客户可能更不适应RFR定价方法。

四、后续推进建议

(一)实质重于形式,构建RFR应用方案

建议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化繁为简,以国际实践为基础,构建境内LIBOR转换和RFR应用主流方案。一是考虑境内人民币业务占主导背景下的客户习惯和外汇流通性等因素,优先使用前瞻性期限利率。二是贷款等产品如确需使用后顾法定价,参考各国工作组推荐,优先采用“延迟”利率选择方式。三是后顾法计息优先选择单利简化计算,同时可根据币种、产品差异酌情使用单复利混合方法。四是如使用单复利混合方法,优先选择CR模式,采用复利RFR替代现有基准利率。

(二)保持开放性,迭代推进相关工作

LIBOR转换时间紧,不确定性强,建议以迭代方式开展工作。一是充分研究各类主流应用方法,为多方案并存和方案变化留有空间。二是系统建设保持开放性,基础架构设计充分考虑各类潜在方案。规则相对明确的产品和币种优先开发,直接影响业务开展能力的前台系统优先于中后台。三是根据机构所在地、产品类型等因素,拟定差异化合同条款,尊重境内外不同法律习惯和客户需求。四是持续做好宣传,逐步增强银行业务条线和客户对LIBOR转换的了解。

(三)基于LIBOR转换经验,展望人民币基准利率发展趋势

国际基准利率改革虽起自LIBOR涉及的五大币种,但已逐渐向其他币种扩散,HONIA (港币)、SORA(新加坡元)、CORRA(加拿大元)等RFR陆续诞生,基准利率由报价类拆借利率向基于真实交易的RFR转变正逐渐成为国际主流趋势。建议充分研究和吸收国际经验,关注市场对相关变革的接受程度和后续改进方案,并以其作为人民币基准利率建设的重要借鉴。

作者:徐宁、边雨舟,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