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力争实现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平衡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力争实现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平衡
2021年06月03日 11:10 用户6314832590

内容提要

流动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又是实现盈利性的有效途径,中小银行在管理部门较为集约的情况下,可探索建立一部门牵头、多部门合作的流动性风险协同管理合作整体,协同管理部门通过清晰分工、紧密协作构建形成部门间流动性协作管理机制,高效达成各项流动性管理要求,实现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平衡。

近年来,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着提高盈利能力和规避经营风险的双重挑战,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性”之间的平衡更显重要。流动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又是实现盈利性的有效途径,是“三性”统一的桥梁,为此,中小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机制成为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较多中小银行没有成立职能完整的部门来实现包括流动性指标管理、日间头寸管理、司库台交易、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等在内的全面流动性管理机制,相关管理职能分布在不同部门。本文将从协同管理体系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牵头部门,建立流动性管理体系与制度

(一)结合部门职能,构建协同管理体系

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要求,银行应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在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后,可结合总行各相关部室职能特点,将财务管理部、风险管理部和金融市场部组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协同管理合作整体(下称“协同管理部门”),协作完成流动性风险管理整体工作。其中:

财务管理部因其资产配置职能,是“三性”平衡管理的关键部门,可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作为牵头部门,一方面承担流动性主动管理职责,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充分考量流动性因素。另一方面利用管理会计数据平台建立并实施现金流测算和流动性指标分析框架,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部因其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适于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负责建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体系,分析全行承受短期和中长期压力情景的能力,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

金融市场部因其同业交易职能,可主要负责日间流动性管理,通过资金拆借,确保资金头寸管理的有效性与日间流动性安全。

(二)完善管理制度,全面覆盖管理要求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协同管理部门对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可以结合部门职能特点,作如下安排:

风险偏好——风险管理部需在对银行流动性风险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风险偏好陈述书》,明确全行流动性风险偏好,确保任何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必须以流动性安全为前提,坚持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适当平衡。

风险政策——协同管理部门从各自流动性职责与视角出发,提出流动性风险限额体系建议,由风险管理部在全行风险偏好基础上统一汇编,逐年更新。

其他制度建设——在流动性风险政策制定成形基础上,财务管理部作为牵头部门,应制订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对董事会、经营层和协同管理部门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并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各项管理要求;还可单独制订《流动性风险指标日常管理操作手册》《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等相关子制度,明确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

二、协同管理部门紧密协作,开展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聚焦“三性”平衡,开展流动性风险主动管理

财务管理部作为全行流动性管理的牵头部门,应积极实现流动性管理从被动监测预警为主,向主动、前瞻性资源配置为主转移,在保障全行流动性合理适度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风险与效益相对平衡的管理目标。风险管理部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落实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筑牢风险底线。具体来看:

一是加强外部监测,多视角关注市场变化,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关注银行流动性与外部市场环境的联动与共振,需要每日监测主要金融市场的利率价格变动等情况,分析并预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情况及利率走势。财务管理部编制流动性日报为协同管理部门共享,有效监测市场、行内日常流动性状况。三部门分别以不同视角解读市场数据与趋势,定期讨论应对策略,为流动性管理与资产负债配置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动态化资负安排、精细化计量与监测,确保指标稳健达标。财务管理部结合当前流动性情况及未来业务预判,于每月资产负债报告中提出流动性相关指标限额和达标要求。金融市场部根据资产负债配置要求,积极获取量价险平衡的有效资金。同时财务管理部可建立关键时点流动性指标测算机制,金融市场部根据测算结果及时调整同业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将流动性管理从被动监测预警向主动、前瞻性资源配置转移,确保各项流动性指标达标的同时,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同时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根据风险政策限额及应急预案指标预警体系也应对行内指标、市场流动性变化、事件指标进行T+1监测,必要时发出预警。

(二)关注融资渠道与优质资产,做好流动性风险日间管理

根据职能分工,金融市场部应围绕日间流动性管理、融资渠道管理、优质流动性储备管理和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管理等相关领域,注重于做精做实做细业务。

一是日间流动性管理精益求精,确保全行日间支付安全。密切结合市场和全行流动性的实际情况,细化设定全行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警戒线,合理制定日间融资安排和相关业务资金清算时间和顺序,在确保日间流动性安全的同时满足业务开展需要。

二是深入挖掘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多元化与稳定性。首先是要尽可能取得市场各项资质,提升多渠道融资能力,有效推动线上、线下同业业务融合,扩宽融资渠道;其次需要不断开拓融资交易对手,增加合作伙伴的涵盖面;再次是需要积极参与银行间本外币交易,灵活运用各项交易工具,提升自身市场活跃度、影响力。

三是精准管理合格优质流动性债券,确保融资押品储备充足有效。一方面,财务管理部和金融市场部需要对银行账户所持有的债券进行统计分类,分层考虑其在融资过程中操作性、时效性和高效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挖掘、拓展可接受同业存单、普通银行金融债等作为质押品的交易对手,进一步提高合格优质流动性债券储备水平。

(三)提升管理质效,加强压力测试与应急演练

在流动性日常管理的同时,中小银行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压力测试与应急演练机制,将基于流动性指标管理体系的压力测试结果运用于指标体系优化,运用于风险应急计划制订,形成从指标管理到压力测试再到风险管控实操的闭环体系。

在压力测试中,银行应聚焦其经营战略、资产负债结构差异、流动性资产储备以及外部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货币政策、各类市场发展情况等因素,通过敏感性测试、情景测试等工具,以定量分析为主进行压力测试,测算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审视自身流动性储备覆盖不利情景下流动性缺口的能力。

在压力测试后,应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确保银行可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

应急计划制定后,银行应进一步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流动性管理必要工具,可由风险管理部牵头开展多种形式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如模拟日间市场资金发生极度紧张情景,多部门合作确保头寸安全;模拟挤兑情景,联合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共同完成演练,确保特殊情况下能有条不紊渡过危机等。

三、建立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压实流动性管理责任

流动性指标体系可分为市场类指标与管理类指标。

(一)构建宏观流动性指标体系,及时掌握市场资金面情况

宏观流动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定量观察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两个层次的流动性情况,更加精准地反映流动性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分布,从而着重分析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并通过实体经济流动性情况予以印证。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央行货币政策利率指标,如央行公开市场利率、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利率;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指标,如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实体经济流动性指标,如决定长期利率方向的CPI、PPI和人民币汇率相关指数;反映央行通过货币发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总量的指标,如外汇占款;反映货币供给情况的指标,如M0、M1、M2及“M1、M2增速剪刀差”指标等。

除了反映流动性总量的货币供给相关指标,流动性可以用资金利率进行度量。央行货币政策利率直接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可以选取的指标包括:央行公开市场利率(7天期、14天期、28天期逆回购利率)、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利率(SLO、SLF、MLF和PSL)、银行间市场利率指标选择回购利率和拆借利率指标等。

(二)构建行内管理指标体系,分板块突出限额要求

在银行内部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构建中,首先应重点关注监管指标情况,并根据监管要求设定限额比例。

其次,由于传统业务与资金业务之间在特点、缺口水平、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传统业务流动性缺口相对较为稳定且较难调整,资金业务缺口变化大易调整,所以可将资金类业务作为重点监测板块纳入流动性指标体系中。同时由于部分监管指标计量过程较为复杂,相关指标对应不同的业务职能部门,故需要对指标进行拆解细分,由对应业务部门落实责任。

四、加强系统支持水平,提升流动性管理效率

流动性管理过程中涉及庞大的内外部数据,协同管理部门需要收集、整合、分析数据后才能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所以,流动性管理工作离不开数据信息系统建设。从实践中发现,以下四类系统基本能实现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功能。

一是日间头寸管理系统。该系统应集全行本外币头寸事前预报与匡算、事中监测与调控、事后考核和分析功能于一体,提高日间头寸管理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日间头寸管理系统与支付管理平台应直连接口开发,确保各清算账户之间资金调拨流程的自动化操作,防范人工干预引起的各类操作风险,实现资金调拨实时化、线上化、系统化。

二是流动性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具备系统化完成流动性指标监测的功能,能接入外部市场数据,可以通过对未来经营情景模拟测算关键时点指标值,可以实现参数自定义的压力测试分析,可以支持设置贷款提前还款、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活期存款沉淀等行为模型,为实质流动性风险提供信息依据。

三是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具备对优质流动性资产进行管理的功能,兼顾风险防范和价值的最大化。系统应能全面监测资产规模、品种、价格、久期等指标,实现质押管理流程,便于协同管理部门实时掌握全行优质流动性资产情况,以便进一步精确配置资源与安排融资。

四是流动性管理指标驾驶舱。该系统应能展现各项流动性指标、现金流期限缺口表及优质流动性债券变动情况,最大程度避免前中后台流动性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同时便于管理层及时获取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信息,提升管理效率。

作者:韩晓茵,杭州银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