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票据市场四十年(1981-2021年)发展回顾与启示(下)

中国票据市场四十年(1981-2021年)发展回顾与启示(下)
2021年07月30日 10:35 用户6314832590

内容提要

总结40年票据市场发展史,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信用的高速发展是票据市场蓬勃发展的基础,票据服务实体经济是应始终坚持的初心使命,票据功能挖掘是发展的前行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是发展的合规保证,基础设施是发展的舞台,创新是发展的生命力,参与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是发展的活力,风险管理是发展的安全保障,应用理论研究是发展的重要支持。

(七)票据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40年来,伴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创新,票据风险总会在新阶段表现出新特点,与此同时,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从最初的伪假票据、缺乏真实贸易背景、承兑人信用问题、违规使用贷款资金作为保证金等信用、道德、操作风险到后期市场利率难以把握、过度杠杆、期限错配、监管政策太多难以完整掌握、大量票据中介扰乱市场、IT系统能力不足等合规、市场、技术风险,票据市场在每一阶段的风险集中点存在很大不同。

为有效防控票据风险,监管部门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和风险管控经验陆续出台了诸多制度文件,加强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从顶层设计上把好关;建设上海票据交易所,推动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市场的形成,依托票交所,更广泛地收集全市场信息数据,力争将全市场主体、全产品、全业务统一纳入监管,从而能够搭建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对新时代票据风险做到有效识别、科学计量、实时监测;推广电票,引导票据IT系统建设,有效管理了伪造票、变造票、偷盗库存票据、假票掉包真票等操作和道德风险;强化金融科技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对市场利率变动及形势变化作出更加科学精确的判断,有效管控市场风险。

(八)应用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40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得以重启,票据理论有了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市金融学会成立了“票据贴现研究会”,对商业信用的现状、治理方法以及票据承兑贴现应用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论证,此后上海市金融学会把调查研究和实际试点的成果编写成《票据承兑与贴现》一书,并于1981年中国金融学会首届年会上提出了“商业信用票据化”的倡议,这推动了我国票据理论的进一步完善。1981年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探索发展票据业务,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丰富了我国票据理论体系。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标志着我国票据理论体系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中国票据市场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此后,我国票据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票据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特别是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我国票据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票据制度体系面临重大变革,这一阶段,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江西省金融学会票据专业委员会、中国票据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成立,大大推动了我国票据理论的创新发展。这些机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举办征文活动、组织研讨活动及高峰论坛,活跃了市场研究氛围,源源不断地为票据市场发展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

二、中国票据市场四十年发展启示

(一)票据服务实体经济是本质所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重启票据市场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以及推进商业信用票据化,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盘活占用资金。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强调票据签发必须要有真实贸易背景并且不允许企业发行商业本票,再包括之后颁布的一系列制度规定都旨在确保票据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防止票据信用无序扩张。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步由高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难题。作为与中小微企业联系最紧密的金融工具,票据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不忘初心,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减免相关费用、重点支持特殊区域行业企业、推出供应链票据及标准化票据等创新产品,优化了企业用票体验,提高了企业票据融资的可得性、安全性、高效性,较好地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相反,票据市场若脱离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线,盲目追求票据创新,造成信用过度扩张,套利现象严重,则会导致过多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形成虚假繁荣,不仅提高了企业票据融资的成本,也给市场积累了大量风险隐患。2010年后的票据市场便出现了这种现象,这是导致2015年后票据大案频发的重要原因。

我国票据市场重启的初心是服务实体经济,而票据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承兑发生额与GDP的相关性达到92%,贴现发生额与GDP的相关性达到62%,表明票据市场与GDP高度相关。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近期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票据发展指数为15292点,比基期2003年增长近15倍。

(二)票据功能挖掘是发展的前行动力

40年票据发展历史证明,票据功能具有充足的开发潜力,票据功能的充分开发有利于其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以及促进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是票据作用发挥的必要条件。票据是一种古老的金融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飞钱,汇兑、支付、结算功能是其最初的功能,此后贴现业务出现,票据融资功能开始显现,民国时期上述功能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票据仍具有融资功能,但很快受计划经济影响,商业信用被全面限制;改革开放后,票据不仅原有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而且又增加了调控、投资及交易功能,特别是2016年开始进入票交所时代后,票据的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0年来,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票据在促进商品流转、推动商业信用发展、优化货币调控机制、促进融资结构再平衡、完善金融市场建设、拓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此外,票据产生于支付结算领域,发展于融资领域,升华于投资及交易,在拓展票据多功能时应认识到支付结算是票据众多功能的基础,强化支付结算功能对于票据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当前市场中存在一些与票据相似的金融产品,未来要通过制度、科技、创新等进一步强化票据在支付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切实思考并形成票据的特色,保证票据在源头端的充足供给。

(三)票据制度建设是发展的合规保证

40年票据发展历史表明,票据制度是票据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票据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而票据发展则是票据制度的根本服务对象,两者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从历史经验看,好的票据制度可以规范市场各方的票据行为,明确票据关系和票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减少交易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制度则会影响票据市场产品创新,阻碍票据市场健康发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是我国票据制度的根本遵循,构建了我国票据制度的基本框架。此后,人民银行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进入21世纪后,我国票据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票据制度总体来说是合理的,是与经济信用及金融基本匹配的,因此也能够实现票据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然,未来票据制度仍然有完善的空间,比如票据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电票及商票相关制度、票据市场监管制度等都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四)票据基础设施是发展的舞台

票据基础制度的落实需要票据基础设施的配合,票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将对票据市场未来创新发展的难度和程度产生重大影响。2009年ECDS系统的建成为电票推广及普及奠定了基础;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标志着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市场的初步形成,也大幅加速了我国票据市场创新步伐;2020年商票信息披露平台的推出为进一步落实商票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有力抓手,将有效加速商票市场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基础设施不仅要建成,更要建好,其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相关制度的推进情况。此外,在当前信息时代,基础设施建设要与互联网充分结合,积极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优化用户体验、激发市场创新的同时也能更好管控风险。

(五)票据创新是发展生命力

票据创新始终是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的力量源泉,票据市场历次重大变革都来源于票据创新。票据创新主要包括机构创新、产品业务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的成立开启了票据业务专业化经营的先河,属于机构创新;近年来,票交所推出的票付通、贴现通、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等有力提升了票据的多功能性,属于产品业务创新。总的来说,票交所成立后,在其引领下,我国票据市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依托制度及科技进行创新成为当前票据创新的主流。

(六)参与主体多元化、专业化是发展的动力

参与主体规模及结构直接决定了票据市场活跃度,市场创新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票据业务经营效果,未来在经济步入新常态、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专业化将在票据经营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从历史经验来看,从最初以国有银行和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到之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纷纷加入再到如今票据市场参与者涵盖了金融市场大多数群体,票据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活跃度明显提升,创新明显加速,市场更趋繁荣。从境外成熟金融市场经验来看,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程度都很高,并且英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市场均有专营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是票据市场的主力军,在票据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提升整个市场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以及规范市场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加强票据风险管理是发展的安全保障

金融危机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业务牵涉主体众多,覆盖面极广,因此金融领域发生的巨大风险往往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至关重要。票据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总体发展稳健,但在特定阶段仍然有一些重大票据风险事件发生,给相关参与者造成了严重损失,增加了票据市场的不稳定性。无论票据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风险管理都是始终要坚持的根本原则,要处理好风险与创新的关系,善于运用科技力量,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追求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积累风险防控和处理的经验,对有益的经验要形成制度及时推广,从而保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八)开展票据应用理论研究是发展的重要支持

票据理论是针对票据运作机理、票据市场运行规律及发展逻辑进行专门研究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票据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40年来,随着票据市场的蓬勃发展,票据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完善,特别是票交所成立后,市场研究氛围进一步提升,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江西省金融学会票据专业委员会、中国票据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成立,大大推动了我国票据理论的创新发展。事实证明,票据发展及推广需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票据创新需要理论的指导,加快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票据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三、中国票据市场未来展望

回顾票据发展四十年,伴随经济金融改革开放及发展的步伐,票据市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无序到规范,由场外到场内,由单一纸质到电票等多介质,由支付结算到集支付结算融资调控投资交易多功能于一体,四十年票据历史变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金融发展丰富了工具,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先例,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提供了途径。总体来说,四十年票据市场发展为经济信用金融取得历史性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期待中国票据市场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达成监管共识,调整商业汇票期限,鼓励票据专业机构发展,发展金融科技,推动创新和商票发展,发展供应链票据,推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等行业票据业务深度发展,优化票据支付及融资服务体验,构建票据一二级市场一体化平台,支持央企、区域商业承兑汇票平台发展,探索票据投资交易新产品,加强风险管控,完善票据应用理论体系,加强票据知识宣传及培训,强化票据全功能作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服务实体经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肖小和、蔡振祥,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