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可持续金融展望

2022年下半年可持续金融展望
2022年09月21日 10:21 用户6314832590

内容提要

今年上半年中国在绿色和低碳发展领域取得了切实进展,制度框架和行业计划继续完善,绿色贷款实现强劲增长、绿色债券市场开放支持政策出台、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取得突破、新型绿色债市场正在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主要受两个结构性因素制约,ESG披露和转型金融的发展将有利于解决供给瓶颈,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稳定增长。

一、下半年可持续金融展望

近期中国经济面临增长挑战,但中国在绿色和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能源结构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清洁能源消费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上升了1.3个百分点,而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1.2%和31.8%。

环境质量方面,据生态环境部数据: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有害空气颗粒物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9%;1-6月,地表水质量较好占比上升4个百分点。

中国还在政策结构和绿色金融方面持续推进ESG发展,彰显了对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

中国已通过发布各行业的详细计划,基本建立了实现其气候目标的“1+N”政策基础。计划覆盖了各地能源、制造业、交通、农业和城乡建设等各部门,以实现中国宏伟的双碳目标。

笔者认为,今年上半年出台的五项国家或部门计划十分关键。前三项聚焦适应气候变化,要点包括国家气候变化、协同政策实施和行业效率革新。

1.《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6月13日, 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号召开展与碳中和目标协同的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行动,有五方面要点:

(1)指导原则:必须尊重自然,并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能力采取有效适当的气候适应措施。

(2)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的目标,届时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同时气候风险管理和预防体系基本成熟。

(3)强调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的根本性作用及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强调改进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以及加强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措施。

(4)战略分解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明确了水资源、土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沿海地区、农业和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气候适应任务。指出中国将气候变化响应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相结合,提高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大湾区等八个重点区域和战略重点区域的气候适应能力。

(5)呼吁协调实施气候政策,强调财政和金融服务、科技、国际合作等相关支持措施需与整体气候韧性建设同步实施。

2.《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6月13日,七部委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就此方案强调四方面要点:

(1)确定了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2)为确保目标实现,《实施方案》提出四项重点任务措施:一是加强源头防控协同。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构建分类指导的减污降碳政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协同。推动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协同实现生态改善、环境扩容与碳汇提升。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协同。推动环境治理方式改革创新;加大常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一体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鼓励绿色低碳土壤修复,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四是创新协同管理模式。在重点区域、城市、园区、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3)《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加强在技术研发应用、完善法规标准、加强协同管理、强化财政和绿色金融政策、提升碳排放监控能力等方面的支撑保障。

(4)《实施方案》强调要通过改善政策协同、促进政策宣传教育、国际合作以及考核督察,来加强政策组织实施。

3.《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6月29日,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详细说明优化工业能源结构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到2025年的五个关键目标:全面提升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3.5%。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大幅提升,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优于1.3。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明确工业用能节能增效七大重点任务: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

(3)提出四方面保障措施:加强组织实施,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好能耗“双控”制度;加强金融支持,推动银行贷款、固定收益和股市的绿色金融发展;加强宣传交流,进一步巩固拓展多双边国际合作。

后文两个指导方针则侧重于制定绿色财政和绿色融资监管及政策框架,以促进绿色和低碳发展。

4.《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22年5月30日,财政部发布《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旨在使财政措施与绿色发展长期战略相一致。

(1)长期目标:到2025年,财政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初步建立,有力支持各地区各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2)财政支持的重点方向和领域: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支持工业部门、交通、建筑和农业部门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

(3)五项具体财政政策措施: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包括潜在的国家绿色转型基金、国家绿色基金、鼓励ESG市场投资基金,允许政府债券融资绿色发展公私合作(PPP)生态保护;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作用,包括对技术创新和对环保等的税收减免等;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意见》强调中央和地方财政问责和协调绿色财政政策实施,紧抓预算支出进展并推动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在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域全覆盖。

5.《银行业和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银保监会于6月1日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

(1)建立相关政策机制,提升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能力,如节能、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绿色发展和重点领域防灾、促进绿色和低碳技术的应用,以及预防ESG风险。

(2)加强绿色投融资过程管理。

(3)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ESG披露等。

(4)银保监会将加强对银行和保险业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管,给予一年过渡期,供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金融监管的相关政策、流程和机制。

笔者认为中国已经确立了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综合政策结构。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在于这些政策的落地,预计中国将调动所有社会和经济资源,加快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

二、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重点

今年上半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或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其中绿色贷款占绿色资产的90%。今年上半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主要实现了以下四项重大进展:

央行新推出的货币政策工具促进绿色贷款实现强劲增长。截至2022年一季度,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人民币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38.6%,增速较去年同期高5.6个百分点,较本外币贷款总额增速高27.6个百分点。约66.5%的绿色贷款直接(7.79万亿元)或间接(4.33万亿元)投资于碳排放减排项目。用于绿色基础设施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的绿色贷款分别同比增长31.3%、39.3%和58%,至8.27万亿、7万亿和2.32万亿元人民币。分行业看,投向电力、热力、燃气和供水的绿色贷款额增长29.2%至人民币4.82万亿元,投向交通、仓储和邮政的绿色贷款额增长13.2%至4.36万亿元。绿色贷款的强劲增长部分归功于中国人民银行新推出的货币政策激励措施,即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这两项贷款的年化利率为1.75%。央行表示已通过这两项工具向金融机构累计提供约2100亿元资金,带动减少碳排放超6000万吨,约占中国每年碳排放量的0.6%。

《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发布支持了绿色债券市场开放。2021年11月,中国央行与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共同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其中涵盖了55项双方共同认可、对缓解气候变化有显著影响的经济活动。2022年6月3日,该目录新增了17项经济活动(包括16项制造业和1项建筑业活动)。至此,有72项气候减缓经济活动获得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法的共同认可。CGT综合了中国和欧盟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的特点和优势,是具兼容性和协调性的ESG分类标准,有望被更多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采用。CGT有助于促进绿色资本跨境流动,深化全球绿色资本市场一体化。截至6月底,香港地区约有四家商业银行已根据CGT在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行了20.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

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4000亿元人民币。截至6月底,累计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达1.8万亿元。笔者预计,目前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4万亿元,排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新型绿色债市场正在发展。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新的产品类型:共发行约1250亿元碳中和债券、57亿元蓝色债券和130亿元绿色转型债券。

三、转型金融将推动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近年来增长迅速,单绿色金融在中国社会融资总额中占比尚小。绿色贷款占贷款总额的9%,绿色债券在中国信用市场占比为4%,在中国固定收益市场总额占比为1%。笔者预计未来30年内中国绿色转型投融资需求有望突破100万亿元。

如何解决可持续资产的供给瓶颈?笔者认为,绿色金融市场主要受到两个结构性因素制约:对ESG披露中道德风险的担忧或抑制了投资需求;最基本的绿色融资需求或已得到满足。相较于商业银行、保险机构、ESG基金和ESG ETF等机构投资者的需求,笔者认为真正的掣肘在于可持续资产的供给短缺。笔者认为,ESG披露和转型金融的发展将有利于解决供给瓶颈,从而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强劲、稳定的增长。

(一)ESG披露

ESG投资吸引了全球大量资金流入,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对ESG披露的透明和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充分的ESG信息披露对于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激励绿色发展,以及精确评估与金融稳定性相关的气候风险而言都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发布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明确要求了披露的形式、频率以及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已指导200多家金融机构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笔者预计,ESG披露试点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全球范围内,ESG披露的一项关键进展是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ISSB)预计将在年内颁布全球的ESG披露标准。ISSB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成立,旨在全球资本市场制定全面的可持续性披露基准。今年3月,ISSB就其最先发布的两项拟议标准启动磋商。其中一项标准列出了可持续性披露的一般性要求,另一项则详细说明了其他气候相关披露要求。ISSB将在下半年审查相关反馈,并有望在年内发布新标准。

(二)转型金融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大部分绿色贷款和绿色信贷都投向了符合现行绿色标准的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等项目。但“1+N”政策框架不仅需要将财政资源分配给纯粹的绿色项目,还需要将资金分配给面临高污染和高碳排放压力,但难以获得融资支持的企业,从而帮助这些企业在净零排放转型的过程中,持续开展业务或提供能源供应。转型金融可以有效填补去碳导致的资金缺口,激励重污染行业探索可持续发展。

监管机构正着手推动转型金融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强调,要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2022年4月,在第二次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强调可持续金融对于恢复绿色、有韧性且包容的全球经济,以及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来说至关重要。制定一个自愿且非限制性的转型金融框架是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会议还探讨了如何提高金融机构承诺的可信度,以及如何发展可持续金融工具,以提高转型金融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中国就转型金融提出了六点政策建议,包括界定气候转型标准、准确披露转型活动和路线图、监测系统性风险、改进政策工具,以及增强激励机制以支持转型金融。在随后的第三次会议上,央行行长易纲承诺,中国央行将继续推进制定转型金融政策框架等工作,并与其他二十国集团成员共同推动落实可持续金融路线图,让融资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ESG金融将逐步转向转型金融。笔者表示,中国已经制定了转型金融相关的政策,如系统性风险监测、政策工具、激励措施和促进公平转型。预计中国将加快制定转型金融的共同标准,以及转型信息披露的监管标准。ESG金融将继续从纯绿色金融转向转型金融。预计未来十年间,中国将以平均每年2.5万亿元的规模加大脱碳转型投资。转型债券试点已于今年6月启动。转型贷款、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债券等新型ESG资产有望进一步带动中国未来的ESG投融资。

作者:刘立男,德意志银行集团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