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在理财产品中的实践与发展

绿色金融在理财产品中的实践与发展
2024年09月18日 10:28 用户6314832590

作 者

寇楚欣

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文章梳理了绿色金融在资管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绿色理财产品的布局现状,从资产投向和投资策略两个维度分析了理财产品实践绿色金融的方式,总结了理财产品服务绿色金融的贡献,基于市场现状阐述了理财产品在实践绿色金融中的困境,并据以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目前绿色理财产品市场规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随着经济绿色转型、理财市场稳步扩容,预计绿色理财产品规模也将进一步提升。

2019年以来,银行理财机构充分响应政策号召,积极发行“ESG”“绿色”“低碳”等主题绿色理财产品,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6月末,绿色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2115亿元。

一、绿色金融在资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绿色产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定位。绿色金融体系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在绿色金融的大框架下,资产管理机构发展绿色资产管理业务,既是金融服务绿色经济的体现,有利于促进绿色投资、加快绿色资产周转,也有利于投资者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我国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信托均已涉足绿色资产管理业务,发行了多支绿色资产管理产品。

绿色公募基金通常指“泛ESG”公募基金,即在“纯ESG”基金(对产品名称赋予ESG标签认证)的基础上还包括涉及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主题或ESG策略的基金,主要投向行业包括新能源、低碳经济、生态环保、绿色消费等。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绿色公募基金市场规模约为5149亿元,约占所有存续公募基金规模的1.74%。

绿色信托通常指以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信托产品,包括生态环保、可再生能源、ESG等主题。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相比,信托资金的投资方向和运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既可以将资金投向标准化的绿色债券或股票资产,也能以贷款或股权投资的形式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截至2022年末,中国绿色信托存续规模约为3314亿元,约占2022年末所有存续信托规模的1.6%[1]

2019年以来,银行理财机构充分响应政策号召,积极发行“ESG”“绿色”“低碳”等主题绿色理财产品,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6月末,绿色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2115亿元,约占所有存续理财产品规模的0.74%,明显低于绿色公募基金及绿色信托对应占比。未来随着经济绿色转型,理财市场稳步扩容,预计绿色理财产品规模也将稳步提升。

二、绿色理财产品布局现状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绿色理财产品尚无统一定义,通常以ESG、绿色、碳中和或低碳主题三大类理财产品为典型代表,并直接体现在产品名称上。

截至6月末,共398支绿色理财产品存续(含在售),规模约合2115亿元,来自38家发行机构,包括23家理财子及15家银行。其中纯ESG产品(对产品名称赋予ESG标签认证)共301支,主要发行机构为理财子,6月末存续规模约合1929亿元,约占所有绿色理财产品的91%;发行支数最多、发行规模最大的机构为农银理财,6月末共存续67支纯ESG产品,规模约合550亿元。绿色主题产品(对产品名称赋予“绿色”标签认证)共存续26支,发行机构主要为股份行、城商行理财子及城商行,6月末存续规模约合72亿元。碳中和或低碳主题产品(对产品名称赋予“低碳”或“碳中和”标签认证,下称“碳主题产品”)共存续71支,主要发行机构为理财子,6月末存续规模约合114亿元,其中发行支数最多、发行规模最大的机构为中银理财,6月末共存续38支碳主题产品,规模约合78亿元。从风险等级来看,绿色理财产品主要为中低风险或中风险;从开放类型来看,以定期开放和封闭式为主;从投资运作模式来看,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混合类次之。

从收益情况来看,截至6月末,今年以来的绿色理财产品按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约为3.65%,跑赢同期ESG公募基金。其中收益为正的绿色理财产品共235支,约占所有产品的59%。分类型来看,碳主题理财产品收益表现最好,今年以来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约为4.28%,80%的产品收益为正,收益区间在-1.79%至12.48%之间,振幅相对较小,或与其投资期限较长使得组合久期较长、部分产品建仓时点较好相关;绿色主题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次之,为3.71%,收益区间在-0.16%至6.56%之间,振幅最小,但仅有42%的产品收益为正;纯ESG理财产品收益表现最差,加权平均收益仅2.95%,明显低于绿色主题及碳主题理财产品,虽有55%的产品收益为正,但波幅最大,收益区间在-28.73%至15.86%之间。

图1  截至2024年6月末不同主题绿色理财产品收益表现对比

数据来源:联合智评,笔者测算

图2  截至2024年6月末不同主题绿色理财产品正收益支数

数据来源:联合智评,笔者测算

三、理财产品实践绿色投资的方式

(一)资产投向

从资产投向来看,理财产品投资绿色金融的大类资产种类丰富,包括债券、股票、基金、公募REITs、非标等。其中,理财产品投向绿色资产中持仓占比最高的资产为债券,包括狭义的绿色债券(名称中带有“绿色”标签)和广义的绿色债券(名称中无标签但实际投向符合绿色债券目录标准[2]),基本覆盖常见的债券种类,包括金融债、地方政府债、ABS、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债以及政府支持机构债等。绿色股票方面,理财产品主要通过投资符合ESG标准或绿色目录标准的特定行业及公司主体的股票型基金或股指ETF进行参与。公募REITs方面,理财产品主要通过战略配售、网下询价等方式一级认购新能源REITs和生态环保REITs等进行参与。非标方面,理财产品通常联动分行对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提供综合投融资服务,如以专精特新企业贷联合认股权业务模式或绿色产业基金等方式对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二)投资策略

绿色投资策略剔除了投资组合中环境和气候风险较大的标的,降低了因经济结构转型和气候环境因素导致的下行风险、尾部风险和信用风险,从而提升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比以及长期回报率。从抵御组合下行风险的角度来看,在2020年下半年债券市场“V”形反弹期间,绿色债券指数的风险抵御能力更强,其跌幅明显小于普通债券指数。从尾部风险来看,以ESG为代表的绿色投资体系通过综合评估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和治理水平,能够有效防范尾部风险。从信用风险来看,ESG等绿色评价指标为投资者提供了区别于财务指标的风险评估角度,能帮助投资者更加全面地衡量信用风险。此外,绿色投资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熨平市场波动。从市场表现来看,中债-绿色债券综合财富(总值)指数在利率上行阶段的收益多数跑赢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见图3),且波动率明显低于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见图4),体现其收益稳定、抗跌能力强的特点。从近5年的指数走势来看,中债-绿色债券综合财富(总值)指数的夏普比率(年化)约为3.05,同期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的夏普比率仅为2.45,表明绿色投资策略在长期能带来更稳定的收益。

图3  2019年以来绿色债券指数与相关指数走势对比

数据来源:联合智评,笔者测算

图4  2019年以来绿色债券指数与相关指数波动率对比

数据来源:联合智评,笔者测算

从海外成熟经验来看,固定收益领域绿色投资策略从最初以负面筛选为主发展为广泛应用正面筛选、ESG整合、主题投资和影响力投资等综合型策略,但投资策略在权益端与固收端出现分化,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基金也有所不同:海外大型资管机构倾向于在主动管理权益类产品中综合应用负面筛选、正面筛选、深度参与等策略,而被动管理权益类基金以负面筛选为主;固收类产品则多采用主题投资和负面筛选策略。

根据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管理方式的不同,也可以将绿色投资策略分为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两类。主动绿色投资策略以ESG投资为主,包括投前-投中-投后三个阶段。投前阶段一般采用负面筛选策略,通过“黑名单”设定投资准入门槛,排除不符合ESG标准的主体,并避开存在重大声誉风险的公司。投中阶段一般综合运用正面筛选、主题投资、影响力投资和ESG整合策略。ESG整合策略即通过自身建立的ESG标准等绿色信用评价标准,在原有的投资策略中融入ESG指标的考量;正面筛选策略即在应用负面清单的基础上,从入池主体中优选出绿色指标表现更好的“白名单”主体;主题投资即投资于某一类或几类与绿色环保相关的主体和产业,也属于正面筛选策略的一种;影响力投资即在追求财务回报的同时追求获得环境和社会效益,投资对象一般包括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投后阶段通常采用深度参与策略,即通过持续的投后管理确保被投公司满足绿色投资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定期评估ESG绩效以及持续更新ESG风险报告等。被动投资则主要通过跟踪绿色金融相关指数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如发行绿色指数挂钩型产品或投资于绿色指数ETF。

目前国内理财产品绿色投资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产品端入手,采用主题投资策略,即发行ESG、“绿色”、碳主题等相关概念的理财产品,资产主要投向绿色金融领域。二是从资产端入手,采用负面筛选策略,规避不符合ESG标准或绿色评价标准的主体和行业;或采用正面筛选策略,优选ESG表现较好的行业或主体,如工银理财发行的“鑫悦ESG优选私银尊享固收增强封闭式理财产品”。三是从投资端入手,采用ESG整合策略或被动投资策略。目前ESG整合策略是理财公司主流绿色投资策略,如农银理财依托母行信评基础,建立ESG信评库,在投资决策及投后管理过程中融入ESG整合策略。此外,尽管受限于投资者接受度不高等原因,国内理财产品较少参与绿色指数的跟踪投资,目前仍有少数理财机构采用了被动投资策略,比如兴银理财于2023年7月发行了首支挂钩绿债指数的理财产品“兴银理财丰利悦动青云7天最短持有期日开1号固收类理财产品”,该产品组合30%以上的持仓跟踪中债-兴业绿色债券指数。

四、理财产品服务绿色金融的贡献

从融资端来看,绿色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行为有助于降低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优化相关企业的负债结构,从而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银行间市场为例,2023年末绿色债券发行时的票面利率普遍低于其他品种债券5~10BPs,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对投资者而言,绿色理财产品丰富了绿色资管产品供给,并且从长期回报率来看具备优势,有望给理财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回报。绿色投资组合剔除了环境和气候风险较大的标的,有助于降低投资组合的下行风险,往往能获取更为稳健的回报。

截至2023年末,中国资管市场管理规模约为137万亿元,其中理财产品规模占比约为20%[3],而绿色理财产品仅占所有理财产品的0.7%[4],低于其他主要资管产品,与国际成熟市场也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理财产品进一步绿色化,其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绿色理财产品发展的困境与应对建议

(一)面临的困境

就绿色金融市场整体而言,一是全面、有效的约束机制仍有待确立。欧美主要是硬约束,国内过去主要是软约束,缺乏硬性标准。软约束主要是正向激励机制,即鼓励金融机构将正外部性转换为正向收益,比如体现在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或监管指标上。硬约束要真正通过价格机制影响市场主体的生产、交易、跨期行为决策才能确立,现在国内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硬约束特征,但仍未真正实现硬约束转型。二是规则和标准如何统一有待明确。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为例,要有明确的统一的标准,才能使标准真正可执行。过去国内标准太多,导致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太高,无所适从,绿色标准的效力便大打折扣。

就绿色理财产品而言,一是行业尚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基本概念和判定标准不规范,市场发展略显无序。目前市场对于绿色理财产品仍未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使得数据可比性较差,不利于绿色理财有序发展。二是理财产品符合碳中和要求的能力不足。作为长期目标,碳中和更需要中长期资金,而目前多数理财产品期限不能满足长期限投资的需求。尤其在2022年底债市调整之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下移使得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加深,这加剧了绿色理财产品资产端与产品端期限不匹配的矛盾。三是理财产品绿色投资策略单一,多数以负面筛选和主题策略为主,产品种类也较为单一,难以支持绿色理财的长期发展。此外,绿债市场交投并不活跃,也反映出国内绿色投资尚在起步阶段,投资策略并不丰富。据WIND统计,目前绿色债券二级市场交易量明显低于全市场平均水平,且除绿色金融债以外,其他品种绿色债券一、二级市场价格通常不可比,多数机构参与绿债投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一级投标而不是二级买入。

(二)应对措施

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方面,一是要坚持硬约束转型,进一步完善公募证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扩大披露主体范围;构建统一的绿色资管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实现绿色金融产品无缝衔接。二是要研究制定可量化的标准,使其反映在金融机构的融资约束、财务报表乃至现金流上,让标准真正可落地、可执行。

就绿色理财产品发展而言,一是要规范绿色资管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判定标准,有序引导市场发展。比如借鉴欧盟经验,制定绿色资管产品分类标准,明确绿色理财产品概念,明确发行产品的资金投向和绿色资产占比,对符合相关标准的才可以进行绿色贴标,有序引导市场发展,便于投资人识别选择。二是鼓励绿色理财产品创新,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我国绿色证券指数化投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国内绿色指数理财产品数量少、投资规模小、投资者教育有待加强。建议在主管部门绿色金融评价中逐步纳入持有绿色资管产品的评价,给予市场发展政策激励。

*文中数据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Wind资讯和笔者测算。

[1]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组织,《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22—2023)》。

[2] “绿色债券目录标准”指《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

[3] 统计范围包括保险、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信托、私募基金及私募资管产品。

[4] 数据来源:联合智评、Wind资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