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一年级男生谭某在校内被老师刘某驾车撞倒碾轧死亡。
6月2日,传来了孩子的母亲杨女士从24层坠楼身亡的消息。
谁也想不到,一桩惨案在短时间内竟会变成连环悲剧。
01
谁在网暴武汉坠亡母亲?
5月23日,武汉汉阳区弘桥小学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一年级学生被老师开车碾轧,送医抢救后死亡。
5月25日,汉阳区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涉事教师刘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追究责任。
事发后,孩子母亲杨女士曾多次在学校门口和网上发声,称目前没有收到任何的道歉。
可杨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后,网上出现大量网友,对她的穿着和身材肆意评价。还有网友恶意揣测,质疑称“像表演一样,竟然没有崩溃,好像赔偿款的事情盖过孩子的死亡”。
甚至有人说:不就是嫌赔偿少了,想多要点赔偿吗?
6月2日,杨女士在小区内坠楼身亡。
据媒体报道,公安机关正在对杨女士跳楼与网络暴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展开调查。
据都市快报,目前,多个发布恶意言论的账号已被平台禁言,其中有的账号被永久禁言。
有网友表示:不能只有封禁就结束了,一定要把网暴者抓出来,为自己的言行做出代价
02
多家媒体发声:网暴者良心何在?
针对此事件,多家媒体发表评论:
新京报发表评论《若对坠亡母亲多些善意,或许就没有这场双重悲剧》:
事实上,在武汉小学生母亲遭受网暴的第一时间,就有舆论对此批判,而在这位年轻母亲不幸坠亡的今天,网暴再次成为谴责的对象。
尽管我们不知道,造成这位母亲坠亡的因素里,网暴占了多大比例,事实上,随着这位母亲的去世,这笔账可能永远都算不清。但是,在别人陷入痛苦之际,冷漠围观、风言风语,对他人施以语言暴力的行径,已经越来越不受舆论待见。即便有时法律不能穷尽施暴者的责任,难道施暴者自己的良心不会痛吗?
红星新闻发表评论《议论“校园碾压案”家长妆容,这是无聊更是残忍》:
校园内有孩子被撞身亡,本该是最安全的地方却发生了这种事故,可供反思、批评之处有很多。校园的安全保障做好了吗?老师是在禁止区域驾车吗?学校有无基本的医疗处置?正常的思路就得顺着这些方向追问,这是为了告慰逝者,也是为了杜绝“下一次”。
但诡谲多变的互联网,总能找到旁逸斜出的角度,这一次是“家长的妆容”。家长的穿着打扮重要吗?非得蓬头垢面才行?至于“三天换两双香奈儿的鞋子”,且不说这是不是事实,就算是,又能说明什么?
更进一步地说,这种关注不仅是无厘头,而且还是一种冷血。这些说辞的背后,其实潜藏着一种暗示:家长并不悲痛,她还有时间化妆,她还在乎自己的相貌。这是一种猥琐阴暗的心理,也是在对家长进行二次伤害,把一位正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家长放在舆论场上反复挑剔。
从公共理性的层面看,这种舆论偏转,也是一种社会公害。当不少人沉溺于近乎八卦的讨论,悲剧不见了、反思消失了、社会对受害者应有的同情与抚慰也没有了。这种无聊,近乎一种残忍,它是在消磨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感知,似乎再不幸的状况,都可以用一种娱乐化的方式消解。看似热热闹闹的讨论,留下的只有冷漠、麻木。
澎湃新闻发表评论《网暴者良心何在?什么时候“体面”也成了原罪?》:
这些恶意的留言,没有指责肇事者枉为人师,没有指责学校领导的管理失职,却选择了最“勇敢”、最安全、最下流地羞辱、骚扰一个对承受着丧子之痛的母亲。网暴者张嘴就是腥臭,留言皆是兽欲,表态皆是刻薄,毫无恻隐之心,毫无廉耻之心,完全逾越了做人的底线。
哪怕不是被攻击者本人,阅读前述留言也能感到彻骨的寒意,对世间的绝望。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网暴与孩子妈妈坠楼之间的关系,但是,网暴者无疑是“凶手”,那是向悬崖边缘上的人推出的一掌,那是对麻绳最细处的紧紧一勒。
浙江宣传微信公号发文《治理网暴再难也要破题》,文中专门提及平台的责任:
网暴的蔓延,与平台的“推波助澜”脱不开干系。一方面,平台本身普遍青睐情绪化的内容;另一方面,算法技术更是进一步放大了网络暴力的“恶”,比如,平台可能频繁向用户推送具有争议性、对立性的信息,以此吸引眼球、掀起对骂、收割流量。
平台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安理得地当“马后炮”,而要主动担负起重任来。
比如,事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时间对不友善内容进行识别过滤;事中和事后阶段,快速切断网暴传播链条,该禁言禁言,该封号封号。而对于网暴受害者请求删除攻击谩骂类信息时,也该畅通相关救济渠道。
03
国家网信办此前回应“网暴问题”:
将网络戾气列为整治重点
网暴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3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和网暴相伴相生的是网络戾气,今年将“网络戾气”列为系列专项行动的整治重点,将采取严管评论区、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等措施。
“国家网信办对治理网暴高度重视,为有效解决网暴问题,我们反复调研,去年11月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从解决问题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张拥军说,比如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设置一键防护功能、选择私信接收范围、严处违规账号平台等,各个网站平台也积极响应,调整完善功能规则,制作预防网暴指南手册,及时发布治理公告等等。总体看,《通知》下发以来网暴现象明显得到遏制。据初步统计,《通知》下发以来的四个月,网暴信息清理拦截达到2875万条,陌生人不良私信日均下降48%,预警防范了377起热点事件可能出现的网暴风险。
他表示,和网暴相伴相生的是网络戾气,相较于现实社会虚拟空间的隐匿性,网络淡化了人们的言行责任感,更容易出现口无遮拦,也会导致网络戾气。网络戾气会导致不友善言论集中扎堆出现,对网暴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同时,网络戾气也会使一些网民肆无忌惮、恶俗黑话不断,影响社会情绪,污染网络环境。
整治网络戾气既包括对网暴本身的整治,也要改变导致网暴存在的网络环境。将采取三方面措施。
首先,严管评论区。评论区是大多数网民参与互动的主要环节,也是网络戾气容易集中出现的场所。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加强评论区管理,同时压实账号主体责任,对其所发信息内容的跟帖加强管理,对未做好跟帖评论管理的公众账号和平台都会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PK环节也是容易出现戾气的主要环节,“我们严肃查处一些主播在PK环节散发的戾气,查处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等行为,针对部分主播逃避监管,借小号实施的恶俗行为,将对其所有账号采取统一处置措施,情节恶劣的将纳入黑名单。”
三是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深入排查贴吧、频道、圈子、超话、小组等环节,对违规板块进行整改,必要时采取暂停更新、解散关闭等措施。同时,对这些板块管理员账号也要进行处置,坚决遏制网络戾气。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