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高考焦虑”?

谁在制造“高考焦虑”?
2024年06月26日 18:15 新京报传媒研究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高考过去了,“焦虑”却不曾远离。

 01 

套路固定

作为每年盛夏最热门的新闻事件,“高考”话题持续时间之长,套路之固定,始终无人能及。

5月底,各路高考新闻就陆续见诸报端:

从官方护考护航,到各级领导对高考准备工作的监督指导,从备考期间的心理调节和身体调节,到临考前的祝福期许。传达的是全社会的重视,制造的也是全社会的焦虑。

高考期间的热点新闻有些更离谱:

牛蛙影响高考被警方“控制”;工作人员登门拜访,提醒考点附近居民考试期间保持安静;广场舞老太因为考试期间坚持跳舞,结果暗夜里被人泼墨;考场给监考老师提供鞋套,确保走路猫一般轻柔;河南一考场外一名考生因省钱中午不吃饭,在好心人帮助下吃了一顿饱饭。

而诸如忘带证件或生病求助警方送考,考场外“旗袍妈妈”排排站接考送考的消息,似乎已经成为太过传统的高考新闻,在舆论场上已难“吸睛”。

实际上,社会层面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确有必要,但过度打破常态,形成“特级保障”的各种做法,则显得过犹不及。

融媒时代新的传播手段的加入,让类似新闻的传播面更广,影响范围更大,“全民高考”的舆论感受已初具规模,当社会生活为高考让路成为普遍接受,这一庄严仪式背后的荒诞感也往往随之而来。

 02 

波及全民

实际上,关于高考的“舆情焦虑”渲染已成广泛共识。焦虑的不仅是考生、家长,“高考季”里,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都在随着“考情”波动。

6月23日起,多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

虽然教育部在《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禁止宣传或变相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分考生”,但年年禁止,年年炒,今年更有新花样

有媒体报道,云南红河州一女生查成绩时,发现自己的成绩被屏蔽了,页面仅显示“你的位次已经进入全省前50名,具体情况请于27日查询”。作为首位高考成绩被屏蔽的考生,迅速登上热搜。

状元只有一个,但“屏蔽生”数量更多。本意是避免炒作高分的手段,被舆论反向利用,“省前50名考生成绩屏蔽”,炒作面更大、速度与范围也更加升级,高考分数炒作似乎比往年更加狂热。

教育内卷、升学焦虑,平日的舆情风向,似乎注定了“后高考时期”对于“屏蔽生”和“满分生”的社会性关注。

作为高考季最后的热点,舆论自然不会放过志愿填报。

有咨询机构发布报告称,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9.5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

如此巨大的市场背后,不乏中介借机制造焦虑、夸大宣传的成分,同时考生、家长的盲从功利心态也出力不少。

而报考信息的整合和公开仍需完善,公益普惠的志愿填报指导和学生生涯教育仍需提升也成为舆论探讨的话题。

 03 

如何降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高考“舆情焦虑”似乎带来了更多舆情风险。

社交平台有人调侃,“没考个700分不好意思上网”。而舆论对高分的过度关注,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情绪压力与审美疲劳,“越看越焦虑”“最近想退网”的评论展现了部分被高考新闻冲击的受众心态,真实且无力。

但实际上,考生千千万,高分才几个?新闻受众中,更多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但却在“高考季”被埋在了流量炮制的漩涡中。

“不以分数论英雄”“一考不能定终身”是常被提起的“客套话”,而对“高分”“考试”的渲染却从未降温。

社会对高考新闻的过度炒作,注定会忽视对考生的保护和对整个社会良好的教育心态的塑造,“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人才培养战略遭遇的舆论阻碍也势必日渐高企。

实际上,高考作为一次全民新闻事件,不但反映了社会价值观,更有机会影响社会价值观。虽然“高考友好”的舆论环境很难一日养成,但好在“遍地学霸”的流量密码也并不会长久。

媒体的聚焦和平台的热炒都该划定上限,让考生和家长在特殊时期能平稳过渡,是毫无争议的舆论责任。

  校对 |  李立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