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就一定能达到吗?

高收益,就一定能达到吗?
2019年09月09日 20:43 柒小姐说理财

这个周末漫长极了。

开盘第一天,股市很给面子,直冲3000点。

前脚刚提到要降准,后脚不到48小时降准就要在九月中旬落地了。

不愧是中国速度。

这一回和往常还不太像,是“漫灌+滴灌”的结合。

漫灌呢,就是金融机构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只要是金融机构全都享受这项待遇

滴灌,就是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降准1个百分点,这个福利只有城市商业银行独享了。

一共大约要向市场投放9000亿资金。

助理今天一大清早就盯着手机上面的收益,还不错,两三个月她持有的很多基金收益都破5%了,朝着10%的小目标迈进。

当然也有很多朋友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将基金减仓了一部分。

经常有人兴致勃勃提现了收益,一算到手的收益和标的收益不符,弄的一头雾水。

原因之一就是理财产品的手续费,尤其是基金的费用。

比如申购费管理费,赎回的费用。

如果没有打折的话,零零碎碎加一起得有2%的手续费要扣。

即使是收益达到了5%,再扣去各种费用,到手的钱就和算出来的不一样。

另一个原因就收益率计算方法不同,实际收益也不一样。

今天柒柒给大家主要讲讲各种收益率。

收益率我们都清楚,就是投资的回报率。

先来说说现在的理财产品中经常出现的收益率。

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用收益比上本金来计算。

(图片来自京东金融)

银行利率就是这么计算的,比如说存了1万元,到期得到了500元,收益率就是500/10000=5%。

当然也有一些理财产品都是固定收益的,比如说债券。

越好时间和收益,到期还本付息,该多少是多少,到手的收益和实际的收益一样。

第二种呢,是预期收益率。

顾名思义,就是预估出来的收益率,是一个估值,不一定真能达到。

尤其是新的资管新规落地后,打破了刚性兑付,本金不再保证,收益也变成浮动的了。

所以,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收益率是不是预期的。

写的再高,达不到也是白费。

第三种,也是经常看见的一种,叫年化收益率。

它是把当前的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的,同样不是实际的收益率。

年收益率,才是真正的,一年之后能得到的收益,就差一个字。

比如说,一款理财产品,号称91天收益能达到5%。

如果购买10万的话,大家按照上面的计算收益是5000的收益。

但实际到手的收益=10万x5%x91/365,最后到手的收益是1246,而不是想象中的5000。

上面这三种一般是固定收益或者是银行理财产品能看到的收益率。

平常我们买基金或者是净值型的理财,基本上能看到的收益都叫七日年化收益。

(图片来自支付宝)

和预期收益不一样,它是根据理财产品在最近7天这个时间段的走势,换算成的年化收益率。

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一个实际的收益率,也是一个历史的收益率。

当然,未来收益什么样,七日年化收益率只是个参考,并不是说完完全全按照上周的走势来的。

尤其是在货币基金中,即使是七日年化收益,有些货基的分红也不一样。

一共两种,一种是日日单利,月月复利,另一种是日日复利。

复利就像是滚雪球一样,时间越长复利越多,收益也就越多。

投资的时候日复利会比月复利收益更多一些。

所以我们投资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各种收益的计算方法。

有时候,即使7日年化收益都能达到20%以上,买到手里就发现5%都不到。

那很有可能是基金经理冲了七天的业绩,然后基金的净值又回来造成的。

除了各种眼花缭乱的收益率,还有日期的问题。

现在好多银行的理财产品都是有认购期和清算期的,这个期间的收益是没有的,或者只有活期收益计算。

举个例子,银行的7天理财产品说收益能达到2%,但是认购期和清算期一共8天,实际上收益只有2%x7/8=1.75%的收益率了。

如果长时间的话,这个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总之呢,不少理财产品都会把自己的高收益加重加粗,但是实际能到手多少,还需要我们仔细辨别旁边的小字了。

盲目追高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万丈悬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