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德《图层》的想象力世界 | 风面·对话 No.13

李政德《图层》的想象力世界 | 风面·对话 No.13
2021年04月14日 18:17 风面live

第13期

 编者按 

第八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已公布10组上榜作品,李政德《图层》系列作品,将带我们一起领略运用“想象力”创作的世界。

对话嘉宾

李政德|摄影师

代表作《新国人》《东园南园》

《看不见的世界》等

对话实录

「风面」的朋友们,我是李政德,70后,来自湖南安化,是一个“小镇青年”,也可以说是“小镇中年”。

以往,大部分摄影人都是通过《新国人》这组“直接摄影”作品来认识到您。而在第八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入围的《图层》,令人耳目一新。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图层》?

《图层》之新

人都会有很多面,作为一个创作的人,并不是说“自己”只在一个方向有兴趣。许多人都是通过《新国人》这组作品来认识我,但并不能说明我仅仅只在“纪实摄影”或者说 “直接摄影”上有兴趣。其实,我对很多艺术形式都有兴趣,所以《图层》这样的尝试是很正常的。

早在2006年我就用电脑来做一些图像类的东西。那时候开始用软件玩一些用电脑的绘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数字绘画”(Digital Painting)《图层》系列是我在2010年、2011年左右,开始有创作的想法,2012年至2013年做了很多尝试。但那时候并没有完善,也没有思考清楚,也没有公布。作品中依然会有对现实的感触,你所身处的环境,无论是城市、乡村,再至县城、小镇,每一处它都在巨变。这样剧烈的变化造就了《图层》,正好对应Photoshop中“图层”的概念。在不停地拆毁和叠加作为素材的“图层”后,新的事物出现

无论是“直接摄影”也好,还是说“纪实摄影”也好,局限是很明显的——你必须到现场,要通过一个完全机械的相机在现实里面去寻找你的照片。这个创作相对来说它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如果当你收集了那么多素材,再去拼贴、改变,那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性。《图层》是在“处理”来自现实的图像,而非“还原”现实。《图层》每幅作品虽然都来自真实的现实,却又是有中生无的图像。对比 “直接摄影”,《图层》多了一层转换。

 “直接摄影”考验的是作者的“观察力”,《图层》这种素材拼贴式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想象力”“想象力”带来更多自由的感觉。

△图层系列:柜子 2013年(40×50cm)
△ 图层系列:观摩 2019年(80×100cm)
△ 图层系列:月亮 2019年(50×50cm)
△ 图层系列:通道2 2020年(112.5×200cm)

“想象力”的创作

《图层》是由多张照片合成的,是否可以理解《图层》相对于单张照片会蕴藏更大的信息量?

画幅偏大的作品信息量确实更大。不过一些小型作品也没有多少信息量。《图层》不是简单的说提供更多信息量,它更多是聚焦于“改变”,如何“转换”,而非简单地说是:信息量的多少。

△ 图层系列:座位 2013年(80×100cm)

图层系列:高铁 2013年(71.43×100cm)

△ 图层系列:窗 2019年(50×50cm)

 图层系列:次序 2013年(71.43×100cm)

△ 图层系列:红砖 2020年(64×80cm)

像上面这样的图片,你认为信息量大吗?一张单幅的纪实照片,信息量也可能很大,但这些很难被称得上信息量大。它只是改变了现实中似曾相识的场景,但实际上又不曾有过的视觉形象。可以说它是一个来自现实质感的东西,去除了光影的修饰,创作一种抽象的空间。这个空间里边有一些具体而微的细节,但是,它已经失去原来的所表述的意义。

△ 放大细节局部图

就《图层》而言,全屏观看大图是很重要的。放大到1:1的比例,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个比较复杂的作品,不同的作品里呈现不同的分支,就像一棵树会长出很多的枝丫。有主干,也有支干,不同的干线对应着抽象信息或是具体信息。一方面我想表达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一些东西;另一方面,抽象的那一层就可能更趋向于个人的想象力,但是它所包含的无论是抽象、还是具体的信息,都是来自于现实的一种刺激。

像《新国人》、《东园南园》、《农民公园》这样直接纪实类作品,使用了真实的照片。尽管是直接从现实里面截取出来的,它表达的方向其实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你看到的是很具体的信息。《图层》里也会含有一些具体的信息来表现时代的文化与精神的感觉。

△ 细节局部图

比如,上方截图是一幅作品里的细节,在手机上是很难被看出来的。所以我一直认为用手机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是远远不够的。

△ 图层系列:涂鸦1号 2019年(71.43×100cm)
△ 图层系列:苔藓 2019年(71.43×100cm)

上图这些比较偏实的作品,也是《图层》里边的一个方向。我觉得直接拍一张生活中的图片其实意义并不大。但是这些涂鸦附带很多信息、有很多人的痕迹,涂鸦本身是很有意思的。我将这些“信息”用拼图的方式做出来,会让大家把这些被忽视的东西重新“看待”。这是“直接摄影”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图像泛滥的当今生活,只会让人感到重复、单调、麻木。

作品中很多来自建筑工地上的灵感,但观看时又很难看见具体信息,这是因为信息是在抽象层面展现,亦真亦假,而非直接来自现实的一个影像。

△ 图层系列:城市2(112.5×200cm)
△ 图层系列:城市3(112.5×200cm)

上图描绘的是城市的近景,你发现会有很具象的画面,比如:地面上的积水、中景和远景的城市建筑,再放大细看会看见“待拆迁”的标记等。这种新建筑和老建筑拼贴在一幅画面中,带来的观感是很不一样的。当你越靠近这个城市的时候,它就变得具象;当你远离城市观看,那么城市就容易变得抽象。

△ 细节拼贴元素

图片中描绘的是一个未拆迁完的楼,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拼贴,是很具象的。每一部分,它就像一个小小的装置。我其实是想利用这样的一个场景去做自己想象中一些画面。生活中,你很难在现场直接拍到这些作品,这些地方大多都是都是被围起来不让外人进入的。

真假世界

《图层》的某些作品中,有没有映射某一年中的关键事件?

其实根本没有表达任何所谓具体的事情。当然允许观众去想象,我自己来说并没有映射——某一年所发生的事件。同样一幅作品,每个人看到的感觉都会不一样。比如说吴毅强博士对于《图层》的评论,他说是“末世美学”。对于“末世美学”来说,那么是肯定是不明亮,这里边没有人,只有人的痕迹。

△ 《图层》中的拼贴元素

这些放大的照片就是用日常的东西做拼贴,常规的一张照片很难涵盖这么多的物件,除非你给他现场布置好,再进行翻拍。布置再翻拍其实与拼贴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图层》营造的是一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空间。

就像《红楼梦》里“太虚幻境”描绘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里的抽象和具象,是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呼应吗?

如果观察到更细节的部分,图片中的物体就会出现比较抽象的感觉了。其实,我发现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只有符合人类眼睛能达到的视力视角的时候,世界才是一个具象的世界。当你把事物放大很多倍,比如:用显微镜来看事物,或者从高空也俯瞰地球、俯看我们这个城市,世界就开始变得抽象。我认为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转换,是很有趣的。这里边的转换通常就是距离的问题,也就是你和事物的距离决定了你对事物的认知。打个比方说:就算一个城市建设的特别烂、特别丑,你走在里边是难过的,但是你只要跳出来,拔高500米去俯瞰,它就会变成了一个抽象并且很漂亮的画面。

我做这些作品是因为我先有做一个作品的冲动,但是条件不允许。首先,资金是一个问题;再者,很少有社会资源允许你这么去做。

对于《图层》来说,我其实特别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实施,那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但现在《图层》系列更像是一个个的视觉艺术方案的效果图。因为没有条件在现实里边实施,退而求其次就做一个虚拟的平面效果图吧。后有条件的话,有些适合的作品可以用三维建模、3D打印制作出来。

想象另一种可能

每一张照片都是包含很多张照片来进行元素的选择与拼贴,当你选的时候是凭感觉来选的,还是有一个特定的倾向性?

首先,这些素材都是我自己拍摄的,当我拍摄这些素材的时候,其实在现实层面上就已经在选择。这种选择也是具有两个方向:一是,如果带有具体信息,那么我在选择的时候是觉得这个信息是很有意思的;另一个是抽象的层面,比如说:一个水泥墙面,它形成一个纹理是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总的来说两者跟我作品呈现出来的两个大的方向是一样,就像一对双胞胎。

《图层》可以理解成为“二次创作”吗?

不是,这不是“二次创作”,这就是一手的创作。那些素材都不能单独构成一个作品,这些素材只有编辑、拼贴出来才能成为一个系列作品,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图。就单独的素材而言,他们仅仅是一个零件、一些素材,他不像《新国人》那样的作品,单张还是有具有一定独立性。

△ 构成《图层》的文件夹

对于《图层》来说,原来的那些照片只是素材而不是创作。

从上方的截图中,看见许多文件夹,可以将《图层》视作一个三维作品,里面由是无数的素材拼接的。

从时间线上,可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构成《图层》的素材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段,你可以说素材的时间线跨度非常长。当你说“二次创作”的时候,我才想起我自己有一批在照片上画画的照片,我觉得那算是二次创作的作品。

△ 李政德的“二次创作”作品

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对创作作品来说,是否会有新的元素在里面?

我会因为有了家庭,而有小孩、婚姻这方面作品产生,但并不会改变之前我对作品的想法,也不会改变整个创作的方向。如果说最大的改变,以后得多花时间精力去赚钱吧。毕竟拍照是很难养活自己的, 何况目前是一家三口的状态。

最后打个小广告,欢迎大家购买我的作品 后台留言即可 ,支持我完成时代三部曲最后一部:《农民公园》,谢谢!

■ 关于摄影师

△70后,出生于湖南安化,现居住、工作于深圳,代表作《新国人》《东园南园》《看不见的世界》。作品曾获中国侯登科纪实摄影大奖,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大奖提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