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讲堂」白马股百济神州遭沽空 探生物医药企业“包装”套路

「IR讲堂」白马股百济神州遭沽空 探生物医药企业“包装”套路
2019年09月17日 11:49 千亿CLUB

原创: 国际章 千亿CLUB

9月5日百济神州遭J Capital Research的沽空;沽空报告引发了股民们的恐慌,使得这家在Nasdaq(股票代码BGNE,市值80亿美元)和香港(股票代码06160.HK,市值620亿港币)两地上市的生物医药千亿白马股,美股和港股市值分别缩水12亿美元和82亿港元,累计达160多亿港币。这是继8月南方能源(01573.HK)后的由一大沽空案,也是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企业首次遭沽空。

沽空报告的核心指控为:

• 百济神州高管团队自解禁以来,累计套现3.22亿美元,对自己企业的信心可见一斑.

• 百济神州自2017年第四季度以来,虚增销售收入1.54亿美元,比实际夸大了133%.

• 百济神州中国区研发人员成本虚增6500万美元,比研发投入持续第一的恒瑞医药(600276.SH)研发人员成本高出一倍多,是行业平均值的3倍!

• 百济神州自2010年创立以来,尚未有一款在研新药获批入市,却累计融资31.2亿美元,靠的是向资本市场持续释放烟雾弹的本领

9月6号下午,百济神州公布澄清公告,强烈谴责沽空报告:“这是一份失实、毫无依据且具误导性指控的报告,旨在对百济神州股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满足做空机构的私利。报告中的指控为公然造假”。

9月10号,百济神州召开全球电话会议,针对沽空报告中的质疑一一加以澄清。自电话会议后,百济神州的股价有所恢复。然而这家生物医药白马股,自2010年在北京成立,致力于创新型分子靶向药和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至今还未有一款新药获批上市,却在中美资本圈内名声凿凿,堪称生物医药企业的典范。

国际章:作为中国生物医药前沿药研发型企业的典范,百济神州有一个完美的创始人团队。中方创始人是美国国家科技院院士和中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美方创始人是McKinsey咨询出身曾在美国CRO等生物医药企业担任过CEO的欧雷强(John Oyler);走的是美国新药模式的中国本土话研发道路,因此从2010年成立开始,天使轮就被默沙东看上。百济神州被指控“造假”的动机是否存在?资本市场投资人是否将成为其“冤大头”?让我们探究一下百济神州的股东结构。

大股东多为知名投资机构

创始团队持股占比已不到20%

百济神州前四大股东合计持股66%;然而其创始团队及高管团队除了董事长兼CEO欧雷强外,都不在其中。前四大股东中的三大都是知名投资机构,其中Johnson家族通过FMR, Fidelity等股权投资基金持有百济神州的股份。即使加上联合创始人王晓东博士的股份,创世团队持股比例已经不到20%;难怪百济神州在2016年和2018年分别于Nasdaq和港交所生物医药板块上市后,创世团队和高管团队累计减持金额高达3.2亿美元,见下表。

创始团队和高管团队套现情况

出处:沽空报告及Nasdaq企业信息披露

持续高额研发投入

与全球医药巨头战略合作 提供中国区销售服务

百济神州非常了解资本市场对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偏好:1)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早在2017年, 恒瑞医药的营业收入为138亿元,研发投入17.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为12.71%,秒杀其他A股医药公司。可是,无论从研发实力、还是研发投入方面,百济神州都能挑战恒瑞,2017年研发投入17.5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105%;2018年研发投入上升到47.5亿元,是恒瑞医药当年的一倍;2.与全球医药巨头战略合作,为后者提供中国区销售服务。据百济神州2018年报披露,2017年8月与新基公司(Celgene)达成战略合作,获得在中国销售新基的获批准抗癌治疗药物 ABRAXANE、REVLIMID及维达莎的独家许可,这也是导致百济神州2201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6%的原因;3.PD-1等时髦肿瘤免疫疗法创新药报备审批,进入临床后期试验阶段。根据公开信息,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已有两项适应症被国家药监局纳入优先审批通道,另一个产品BTK抑制剂也是如此;4.知名投资机构一路相伴为之备书。百济神州从出生开始,就有默沙东作为其天使股东,之后的7轮再融资有汇桥资本,高瓴资本,Fidelity,Baker Brothers等国际知名机构的一路相伴,为之备书。

国际章:以上是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深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套路;难怪百济神州自2016年在Nasdaq上市至今美股市值翻了7倍!两年后的2018年在香港生物医药板块两地上市融到9亿美元!

迄今融资31.2亿美元

百济神州(美股+港股)市值160亿美元 击鼓传花落谁手?

国际章:一路相伴百济神州的机构投资人大多在其中获益匪浅,否则不会多次参与定增。然而自本次沽空报告对百济神州的多维度指控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百济神州将坐上资本市场的冷板凳。

结束语

根据McKinsey于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报告,目前中国人均年度医药消费不到250美元(只限于6亿中产阶级),欧盟国家年度人均医药消费为800-1000美元;美国年度人均医药消费为1200-1600美元。无疑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此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研发型企业的投资方兴未艾。目前香港生物医药板块已经吸纳了12家创新药研发型企业上市,科创板也向创新药研发型企业伸出了橄榄枝。由于行业壁垒高,专业知识要求强,许多投资人跃跃欲试,却无从下手,转而寻求知名机构投资人,研发投入及与全球医药巨头战略合作来作备书。然而,敢吃螃蟹的投资者,还需提升对创新药研发型企业投资价值的识别,否真难免不被击鼓传花弄到一地鸡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