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端午节,三人要“躲午”,为什么躲?怎么躲?3件事不宜做

6月10日端午节,三人要“躲午”,为什么躲?怎么躲?3件事不宜做
2024年05月15日 18:40 农民的小帮手

“躲午”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流行。古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更是“恶日”,且“重五”之月,五毒尽出,容易引发疾病。因此,为了避免灾祸,就有了“躲午”的习俗。

端午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之所以被称为“恶月恶日”,是因为古人们通过常年观察,发现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农作物亦易遭虫害。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因此有“恶月”之称。

而在这一天,古人们认为阳气极盛,阴气也开始产生,导致“阴阳争,生死分”,因此五月五日也被称为“恶日”。

此外,五月也是“五毒”出没频繁的月份,所谓五毒就是蟾蜍、蜈蚣、蝎子、壁虎及蛇。进入五月份后,纷纷出来活动觅食,且都是有毒的动物,对人容易造成危害。因此,为了驱逐它们,便在门前悬挂艾草、菖蒲,或者门前撒雄黄粉等。

哪些人要躲午?该怎么躲午?

其一,体弱多病的人要躲午。目的是为克躲灾防病。上述已经提到,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古人们认为在这一天,更容易生病,尤其是对于本身就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在这一天病情会加重。

所以,为了躲灾防病,很多人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避免外出,留在家里躲避,尤其是体弱多病的人更是不出门口。

其二,出嫁的女儿要躲午。在端午节这一天,新嫁或已嫁的女儿会回娘家过节,俗称“躲端午”,也称为“解端阳”、“嫁女归节”。

古书《论衡》中解释,一年从正月开始,到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月份,在这个月份出生的孩子,阳气过盛,会克父母。因此,端午节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躲端午”,以此来祈求家人健康和平安。

其三,幼小儿童要躲午。由于小孩本身身体较弱,抵抗力较差,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为了避免受到不良影响,也要在端午节 “躲午”。

不少家长会在端午节这天,给小孩的手腕、脚腕或脖子上系上五彩绳,称为“长命缕”或“百索”,寓意着辟邪驱灾,祈求孩子健康成长。

端午节还有哪些禁忌?

第一件事:当天忌房事。古时人们认为端午节是“九毒日”之一,当天是天地交泰、阴阳相争的日子,为了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尽量要避免房事。

“九毒日”是指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四、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这九天。端午节五月初五是“九毒日”之首,古人们认为更应该遵守这个禁忌。

从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在某些地方,端午节还被认为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要时刻,进行房事被认为是对祖先和神灵的不敬。

第二件事:不宜送成串的粽子。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通过赠送粽子来表达祝福。但是,要注意一点,送出的粽子不能送成串的,因为“串”在汉语中与“穿”谐音,有上吊轻生的意思,非常不吉利。

而从从粽子本身的文化寓意来说,粽子象征着团圆、和谐和幸福。如果粽子被串成串,在形状上显得比较分散,与端午节的寓意相悖。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大家还是送散装的粽子为宜。

第三件事:不宜下河游泳。在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节是祭祀水神的日子,如果在端午节下河游泳,会被认为可能会冒犯水神。另外,端午节也是“毒月”的开始,随着温度升高,此时一些毒虫也开始活跃,下河游泳可能会增加风险。

从水温的角度来说,端午节啥时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河水温度还较低,河水的深层和表层温度差距较大,表层水温可能已经上升,但深层水温仍然较低。如果此时下河游泳,容易导致抽筋或身体不适。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端午节为什么要躲午?哪些人要躲午?该怎么躲午?有了一定的了解。

6月10日就是端午节了,问问大家,你们当地有“躲午”的习俗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