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已经过去,但是很多人在填写日期的时候是不是还会写成2018呢?今天我们来聊聊2018年我们做过投资吧。
1.单维度模式创新已经活不下去了,烧钱换客户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扛不住薅羊毛的广大羊毛党了
2018年是移动互联网企业上市的大年,但IPO价格的倒挂证明一级市场估值已被严重透支。过去投资机构并不硬性要求企业盈利,通过不断烧钱来换取市场规模增长,即使不盈利,也可以在一级市场获得足够资本之后再登陆二级市场变现。这样的逻辑目前已不可复制,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壁垒成本过高,另外,现实也证明了“烧钱”模式下的用户忠诚度并不高,很容易被模仿而再次陷入“价格战”。“烧钱”换来的GMV指标经不住考验,投资机构转而看重公司是否可持续造血,带来充足现金流。
2.压缩泡沫,资本紧缩,花钱不在大手大脚,投资越来越理性
2018年大部分投资机构都在等待创业公司的估值下调,一方面是由于过去累积的估值虚高,二级市场的估值下调传导至一级市场,会导致泡沫破裂;另一方面则是投资机构发生“断粮”。而企业为了拿到融资,也在开始考虑下调估值。也有不少企业未雨绸缪,提前半年以上布局新一轮的融资。
估值的回调也并非坏事。过去一批新经济企业在资本追逐下堆积了虚高估值,在二级市场上遭遇“无情破发”,回归合理估值有利于股权市场“募投管退”正常运转。跨年之际,2019年估值会回调到何种程度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创业者唯有调整心态,做好继续应对资本寒冬的准备。
3. 投资高开低走,投资机构出手趋于谨慎
2018年,FA项目执行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期相较以往明显拉长。主要原因一是基金账上的资金延迟到位,二是资金紧张导致市场上争抢项目的现象减少,大家出手都更为谨慎了。
数据上来看亦有体现:2018年投资金额虽较去年有所增加,但投资笔数下滑近15%,相比往年通常的5%的增速明显放缓。
正如所述,2018年的投资大部分消耗的是过去两三年募集起来的存量资金,2018年的募资环境更大程度上是对2019年投资环境的影响,可以预计到2019年机构出手会更趋于谨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