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人寿在“四大行”险企中业绩垫底,2年亏光11年净利

建信人寿在“四大行”险企中业绩垫底,2年亏光11年净利
2024年06月28日 10:56 全球财说GlobalFinanc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寿险行业转型大势下,个险渠道普遍受挫,银保业务脱颖而出。而被外界视为端着铁饭碗的“银行系”寿险公司在股东背景加持下自然更备受瞩目。

然而在市场疲软、“报行合一”行业监管下,建信人寿即便是背靠建设银行这棵大树也无法继续“躺赢”了。2011年建设银行控股建信人寿,盈利11年,然长期以来保费收入规模和净利水平失衡危机还未解除。自2022年起又陷入亏损危局,两年亏损额远超2011-2021年的净利总和。

江河日下,增速乏力

建信人寿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太平洋安泰人寿。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内首批银行控股的保险公司之一。2011年经股权转换由四大行之一的建设银行控股,并更名为建信人寿。从行业来看,目前仍是一家全国性中型寿险公司。

经过十多年经营,建信人寿借助银行股东的强大渠道优势和客户基础,保费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于2022年突破500亿元大关。然意外来的总是猝不及防,2023年公司保费收入大幅下滑2成。

回顾2011-2021年,公司虽维持盈利,然净利水平并不足以匹配百亿保费规模。净利依次为0.33亿元、0.50亿元、1.01亿元、1.72亿元、4.13亿元、3.88亿元(重述)、3.96亿元(重述)、6.15亿元、7.57亿元、8.56亿元、11.88亿元。

可见,公司最好净利表现是2021年11.88亿元,盈利能力仍是短板。尤其近年承保端和投资端双双承压,公司保费收入下滑,投资收益减少等因素影响,导致2022-2023年公司净利分别亏损17.67亿元和40.32亿元。超过公司自2011-2021年来的净利总和。

从行业来看,工农中建老四大行旗下均有参股保险公司。相较近年度业绩表现,建信人寿业绩增长乏力。2023年除建设银行控股的建信人寿亏损外,其他老三大行分别参股的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均盈利。

且建信人寿亏损态势还在持续。2024年1季度,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6.17亿元,较2023年同期微增1.28%;净利亏损12.53亿元,较上年同期1.8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受净利亏损影响,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双双告负,分别为-7.98%和-0.43%。

投资端表现不如人意,或是掣肘公司净利的重要因素。2024年1季度公司投资收益率0.08%,较2023年同期0.89%相去甚远。

置于同业来看,2024年1季度四大行保费收入均实现正增长,然业绩分化明显。农银人寿增速最快为41.78%,其次为中银三星人寿29.48%,工银安盛人寿19.79%,建信人寿以1.28%吊车尾。

从净利表现来看,同期四大行中仅建信人寿亏损。其余三家均盈利。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净利分别为0.28亿元、0.61亿元、1.59亿元。除中银三星人寿较2023年同期扭亏为盈外,工银安盛人寿和农银人寿净利均同比下滑达9成,而建信人寿净利降幅最大,为766.49%。

蜜糖,还是砒霜?

除却资本市场不稳定因素,建信人寿业绩骤降,既有行业转型阵痛,也有渠道硬伤。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银行系险企对银保渠道又爱又痛。背靠母行渠道及客户优势,银保渠道保费逆势增长。站在母行视角,能获取高手续费高佣金。两相制衡下,股东的渠道优势也会限制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多元化渠道布局。

2011年建设银行正式入驻,建信人寿当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成达12.81亿元,保费收入一路高歌猛进,到2022年直冲500亿元。长期以来,建信人寿原保费收入居前五的保险产品主要销售渠道为银保渠道。

作为代价,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也在不断增长。2011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42.68%达1.17亿元,到2023年攀升至42.93亿元。“报行合一”政策的推行,银行手续费得以调降。然短期内银行代销的动力或减弱,依赖银保渠道的险企必然会经历一番阵痛。

在寿险市场竞争激烈,保险产品利润率普降大环境下,银行系人身险企银保渠道产品负债成本较高,还要迎合银行客户和网点喜好,偏重内含价值较低的储蓄类和投资性质产品,大大增加了到期给付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建信人寿赔付支出曾高达124.97亿元。其中,满期给付支出高达97.75亿元。即便2022-2023年赔付支出也在50亿元浮动。彼时满期给付支出分别为23.09亿元和19.37亿元。

此外,建信人寿退保率居高不下。退保率作为一个险企的综合指标,不仅是用来衡量消费者对公司产品、服务满意度的首选指标,更是人身险公司重要的效益类指标、业务经营风险指标。

2023年建信人寿年累计综合退保率高达7.77%。2024年第1季度,建信人寿综合退保率0.72%,低于其他媒体统计的人身险企综合退保率均值0.84%。但公司部分产品的退保率仍较高。

公司财富人生终身寿险(万能型)E款和聚富6号年金保险(万能型)两款产品退保率在20%上下,分别为23.90%和19.46%。且聚富6号年金保险(万能型)这款产品在2024年1季度退保规模中排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聚富6号年金保险(万能型)这款产品在2023年度累计退保率高达93.01%,且全部为银行渠道退保,退保规模达128.92亿元,排公司年度第三。

高佣金高手续费、高退保、高赔付支出,“三高”业务模式下,也加剧了公司偿付能力消耗。

2022年末,建信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滑65个百分点降至73%。即便2023年有所回升,仍低于100%,为94%。

2024年第1季度末,建信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9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79%,环比较上季度均有所提升。然报告明确表示,下季度公司偿付能力会下滑。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8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71%。

表面看,公司偿付能力虽然达标了,但波动性太大。且根据监管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保险公司,会被当作重点核查对象。建信人寿虽然有股东建设银行这个保护伞,仍需警惕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

事实上,2023年建信人寿曾两次发债,提振其偿付能力。2023年12月,建信人寿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票面利率为3.25%的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债券,发行总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2023年9月,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票面利率为3.45%,10年期固定利率资本补充债券,发行总规模为40亿元人民币。

增资和发债虽说是快速提升偿付能力的有效方式,但从长远考量,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才是本源。尽管采取积极措施,公司偿付能力仍处行业低位。

而这一切问题,貌似始作俑者又与公司赖以生存的银保渠道脱不开关系。

一把手变更

业绩“变脸”,往往会催生人事变动。处于阵痛中的银行系头部险企建信人寿也不例外。2023年该公司掌门人变更。

建设银行接手后,2022年建信人寿出现11年来首次亏损,彼时担任董事长职务的谢瑞平于2022年末递交辞呈。辞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

谢瑞平是建信人寿老人。2015年10月至2020年7月期间,曾任公司临时负责人、总裁等职务。当了4年多总裁才终于熬成一把手,然董事长在任仅2年有余。

时隔9个月,建信人寿董事长林顺辉任职资格被核准。

林顺辉有30余年金融行业工作经验,自1989年进入建设银行工作以来,曾担任厦门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上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浙江省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2023年2月起,担任建信人寿党委书记。

经统计,自建设银行成为建信人寿控股股东后,公司历任董事长均为建行背景出身。短短13年间,公司历任五位董事长,王军、章更生、段超良、谢瑞平、林顺辉。除新上任的林顺辉外,剩余董事长中仅章更生任期达5年之久,其他董事长任期均在2年上下浮动。

此外,2023年董事会层面因换届选举等原因,有五名董事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谭硕伦、曲寅军、万峰、陈德仁和穆国新;另有四名新任董事补位:林顺辉、许鸿儒、李柏梅和代志新。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万峰正是2023年因受贿罪被判刑的保险业老将。其自2021年1月起至2023年5月曾任建信人寿独立董事。2022年11月,万峰被传失联,2023年6月被开除党籍,12月一审判决结果出炉。法院对万峰倒查26年,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万峰有期徒刑6年6个月,并处罚金70万元。

目前建信人寿董事会成员有8人,分别是董事长林顺辉,执行董事丁慧,非执行董事窦慧、许鸿儒、李柏梅,独立董事林生农、胡文涛和代志新。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