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银行系险企凭借股东知名影响力自出生起就被艳羡。却很少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更多是贴有银行标签的附属品。
向来以股权稳健著称的中银三星人寿困境更为凸显,即将被牵手20年的原始股东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集团)所抛弃。
公司在股东中国银行保驾护航下,保费被高高托举,盈利却始终背着一层枷锁。高额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掣肘公司净利增长。银保业务呈现的高保费、低价值的产品结构尚待优化;依赖银保渠道导致的高佣金手续费压力随着“报行合一”有所缓解,也要警惕短期代销动力减弱带来的风险。
缘分即将画上句号
近日,中航集团将所持中银三星人寿24%股权,挂牌北京产权交易所一事,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此项股权交易披露日期为2024年10月29日至 2025年01月29日;该笔股权交易并未透露底价,将参考价格定为“面议”。
一直以来,中银三星人寿股权相对较为稳定。其前身为中航三星人寿,成立于2005年。最初由中航集团和韩国三星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简称:韩国三星生命)共同发起建立,双方各持股50%。直至2015年中国银行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保险,以12.75亿元收购中航三星人寿5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韩国三星生命和中航集团各持股25%和24%。由此,中航三星人寿更名为中银三星人寿。
此后,中银三星人寿虽经历了数次增资及中银系统内部股权流转,然三分格局始终未变。目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银行,通过其附属公司中银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1%,行使控制权。
只是让外界颇感意外的是,携手风雨即将20载,中航集团为何要选在行业低迷期出手呢?以目前来说,股权转让多是迫于自身资金需求,亦或是基于国有属性。
中航集团是国有独资公司,需响应聚焦主责主业政策号召。随着经济形势好转,航空市场需求有较快增长,隶属于中航集团的核心公司中国国航,业绩有较大提升。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13.62亿元,同比增长超7成。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7.06%。
从行业看,公司经营仍存挑战。国际航线尚未完全恢复,国内运力供大于求。11-12月份为民航传统淡季;叠加行业内卷严重,短期靠低票价拉动客座率上升,能否实现全年盈利值得关注。
近些年,保险股权遭挂牌转让、拍卖的情形屡见不鲜。由于受行业以及股权交易比例较小等因素影响,围观者众,成交者少。此项目交易股权比例较大,且中银三星人寿有银行股东背景,股权架构简单,业内关注度高,或许颇有些“投石问路”的意味。
若中航集团成功清仓,中银三星人寿除股权架构调整外,董监高层面也会有所变动。目前中航集团在董事会有2名董事席位,分别为沈洁和王云峰。同时,王云峰还任公司副总经理一职。另有中航集团提名的1位外部监事。
一家独大
中国银行作为中银三星人寿实际控制人,拥有经营层面绝对话语权。董事会层面占5席,股东监事1名,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核心高管均出自中国银行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公司宣告了新任总经理邱智坤任职资格获批。这与上任总经理崔大杰卸任相隔已一年有余。
邱智坤出身中行系统。1992年加入中国银行,曾任中国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行长、新加坡分行行长等职。在任职总行海外机构管理部副总经理期间,还曾挂职湖北省宜昌市市委常委、副市长。邱智坤上一份工作为中银集团保险执行总裁。
此外,中银三星人寿前任总经理崔大杰则转战中银保险任总经理。
事实上,中国银行系统旗下有4家保险公司,除中银三星人寿之外,其他三家均由中行直接或间接100%控股。站在中国银行角度,这更像是其内部保险公司间高管轮换。
在保险主业经营上呈现出一家独大局面。
中银集团保险成立于1992年,注册地在香港,经营财险和人身险业务,2003年底成为中国银行全资附属机构。Wind显示,2019-2023年,中银集团保险净利虽保持增长,规模仍较小。分别为0.28亿元、0.53亿元、2.26亿元、2.36亿元、2.77亿元。
中银集团人寿成立于1998年,注册地香港,主营人身险业务。虽成立时间较短,较其他兄弟险企盈利能力要强。Wind显示,近5年公司净利为6.83亿元、8.78亿元、9.54亿元、8.83亿元、11.27亿元。
随着保险业蓬勃发展,中国银行自然不会放过内地保险市场这块蛋糕。先后成立中银保险、收购中银三星人寿股权,进军内地财险和人身险。
中银保险成立于2005年,是家老牌财险公司。公司于2011年进入盈利通道。2012年净利就已达3.86亿元,2013年保险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目前公司业绩进入瓶颈期。
近4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为52.09亿元、57.71亿元、58亿元、60.55亿元。虽呈增长态势,然较2019年66.87亿元高水平,相差较大。
同期,净利3.16亿元、3.20亿元、3.02亿元、3.34亿元,还不及11年前水平。追根溯源,赔付支出较大。期间,赔付支出占营业支出比例为64.04%、76.67%、65.64%、76.77%。
保费、净利规模失衡
回归到本期主角中银三星人寿,股权被转让,与其自身经营不无关系。
中国银行还未介入前,该公司业务发展缓慢,到2014年已经连亏10年。2010-2014年,仅5年净利亏损达3.48亿元。保险主业不能带来盈利,公司业务发展加大对资本金消耗,尽管2008年和2012年两次增资,仍未能止住偿付能力下滑颓势。
彼时,有媒体报道,因公司常年亏损,中方股东中航集团曾拒绝参与后期增资事宜。
2015年,中银三星人寿变身银行系,背靠资本实力雄厚的中国银行,依托股东优质客源,营收和保费规模迅速扩张。当年营收同比增长318.94%,高达32.51亿元;同期,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72.91%达30.55亿元。一路高歌,至2023年公司营收273.66亿元,保险业务收入248.68亿元。
相较前两者双双破百亿,公司净利规模只能说有所改善。
2015-2023年,公司净利-1.36亿元、-1.78亿元、0.19亿元、0.35亿元、0.55亿元、0.67亿元、1.34亿元、0.08亿元、0.61亿元。净利自2017年扭亏为盈,并连续7年微小盈利,仅2021年净利破1亿元。
公司跌入保费收入规模和净利水平失衡的“成长”陷阱,这与银行系险企自身经营模式不无关系。
一般银行系险企保单销售,主要以银保渠道为主。近5年,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五的产品均为银保渠道。直接导致佣金手续费大增,2023年较2019年同比大增338.68%达25.97亿元。而银行客户更青睐带有投资收益属性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具有高保费、低价值特点。短期内能带来保费规模增长,公司同样面临较大的到期给付压力。中银三星人寿赔付支出由2019年2.76亿元,猛增至2023年13.78亿元。
银行系险企现在普遍受银行利率下滑、“报行合一”政策影响,银行手续费得以调降。然短期内银行代销的动力或减弱,依赖银保渠道的险企必然会经历一番阵痛。
前面只是“开胃小菜”,真正压缩公司利润空间的是提取了高额保险责任准备金。2019-2023年,公司分别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37.36亿元、63.64亿元、126.54亿元、147.18亿元、207.36亿元,占各年营业支出比例均在75%以上。
当前,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盈利能力是中银三星人寿当务之急。
2024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48.82亿元,同比增长超3成;净利5.46亿元,较2023年同期净利-2.59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从行业来看,工农中建老四大行旗下均有参股保险公司,2024前三季度业绩普遍增长。其他老三大行分别参股的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建信人寿,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05.30亿元、341.13亿元、370.13亿元。同期,净利17.94亿元、16.61亿元、17.77亿元。在保费和净利规模较量中,中银三星人寿与其他老三行差距显著,处于垫底位置。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