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的认知,决定了《歌手2024》的高度,也左右了华语乐坛的未来

观众的认知,决定了《歌手2024》的高度,也左右了华语乐坛的未来
2024年07月04日 07:41 飘散在风里的过去

《歌手2024》无疑是当下热度最高的综艺节目,故而引来了众人的激烈讨论,各自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甚至是南辕北辙。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名纯路人观众,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歌手们的表现呢?

好听与不好听

在个人看来,绝大多数观众皆是非音乐人士,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专业性层面的解析。评价标准理应去繁从简,大的方向便是好听与不好听,如果有两首或两首以上好听的歌曲,那么就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这就是各花入各眼。

当然了,如何界定好听与不好听,自己心中也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譬如汪苏泷版的《奢香夫人》,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甚至被定义为难听。客观而言,这里的“难听”不等于不好听,而是对比后的落差感。

首先汪苏泷的声音条件要远远逊色于玲花,注定其唱不出原版的奔放洒脱;其次汪苏泷对歌曲的改编,或许在专业层面上是一种提升,但却没有让《奢香夫人》变得更好听、更朗朗上口,反而显得有些畏首畏尾,不符合大众的期待。假如有人只听过汪苏泷版的《奢香夫人》,想必正面评价会更多一些,对于喜欢类似风格的人而言,也许会觉着好听。

一言以蔽之,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耳朵,能够给予耳朵享受的音乐才是王道,喜欢与否必须遵从于主观感受,大可不必盲从于所谓的大V观点。

主观感受

说到这里要强调一点,此处的“主观感受”是基于音乐本身,而非音乐之外的因素。举一个例子好了,当凡希亚和香缇莫在《歌手2024》高歌猛进之时,网友们都在呼唤有实力的内娱歌手挺身而出。于是有人就提出了,让那些专辑销量名列前茅的歌手出战,结果一看几乎全是流量歌手。他们的专辑之所以销量高,是建立在饭圈文化的基础之上,粉丝愿意买单是源于青睐流量歌手这个人,而不是对流量歌手的音乐情有独钟。换而言之,流量歌手的专辑销量高不等于唱功过硬,他们也代表不了内娱歌手的最高水准,让其能在华语乐坛立足的根本是饭圈文化这个非音乐因素。

虽然不尽相同,但在《歌手2024》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拿孙楠来说好了,在其官宣要加盟的时候,便有人颇有微词,显而易见是不喜欢孙楠这个人。等到孙楠唱完《拯救》之后,依然有人愤愤不平,认为其表现得不如香缇莫。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孙楠演唱《拯救》时的表现近乎于完美,只是在结尾处有一个明显的瑕疵。相较之下,香缇莫在那期节目中出现了很多非常明显的失误,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够听出来,在这样大前提之下,仍然选择否定孙楠,毫无疑问不是基于音乐本身给出的评价。

观众的认知

个人以为,华语乐坛想要重现曾经的辉煌,歌手的优劣反而是其次,观众的认知才是重中之重。之所以会出现“人红歌不红”以及“歌红人不红”的怪现象,主要在于我们的音乐市场被没有代表作的流量歌手所占据,与之相反,像《离别开出花》、《夜空中最亮星》、《我会等》这样一听就很好听的歌曲,很多人压根儿不知道其原唱歌手是何许人也。以《离别开出花》为例,经过了杨坤和吉克隽逸的翻唱才让更多人所熟知,然而脸熟度极高的吉克隽逸至今没有一首代表作可以达到《离别开出花》的传唱度。

简而言之,华语乐坛陷入了一个怪圈,也可以理解为堕落成了饭圈文化的附属品。假如一个人喜欢了某一位艺人,那么就要无条件认可其的演技、唱功等等,并以金钱的方式去表达支持,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即便这一位艺人的演技、唱功都很烂,也不能说出来,不然就会遭到批判,典型的意识形态正确。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市场的体量是有限的,没有实力的歌手瓜分走了绝大部分资源,真正有才华的歌手自然难以崭露头角。

结语

结果就一目了然了,当需要内娱歌手站出来时,专辑销量名列前茅者没有一个敢于迎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难当大任,于是我们就看到出来撑场面的人,要么是有了一些年纪的前辈歌手,要么是那些知名度相对有限的非一线歌手,所谓的一线歌手集体沉默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