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议题五:中日协同发展与全球贸易再分配

观点摘编 |议题五:中日协同发展与全球贸易再分配
2024年02月26日 10:51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2024年1月21-22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东京大学中国学基地联合主办,中日交流论坛支持的“第三届清华大学暨东京大学发展政策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后疫情时代中日经贸关系的走向与合作”

1月21日,会议围绕中国和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共同关切进行研讨。本次研讨会分为五个议题,下午的三个议题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绍杰教授主持议题五焦“中日协同发展的可能与全球贸易再分配”视角阪产业大学经济系国际经济学科教授李泽建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所所长、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分别就该议题展开研讨。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经本人确认并授权。

李泽建:在东亚优势产业中,中日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探索

李泽建发表演讲

李泽建教授从中日产业潜在的协调性发展的视角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对于日本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契机,同时也存在共同进化的可能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的经济发展是通过资本在生产资料、货币和商品之间的循环过程来实现的。一个国家产业经济的形成,不仅在于其能够自主地将这三者形成循环,还在于在这一循环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其独特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属性。

历史上,欧洲是先有了完整的旧政治体系,随后形成和发展了产业经济。相较之下,美国由于新大陆的特殊性质,是在资本循环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其政治体系。这一发展顺序的不同导致了欧洲在其资本循环体系的完善过程中,为了弥补原材料进口带来的贸易赤字,不得不不断促进技术进步,并逐步强调欧洲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从而塑造了其作为市场人(homo Mercator,即如何更好地销售)的特征。与此同时,美国在建国之初即将个人投资(business)的自由放在重要位置。在后续的政治与资本的多重博弈中,资本为了持续获得较高的垄断收益而不断强化对技术创新的关注。这样的历史积累使得美国的产业经济的资本循环逐渐强化了其作为投机人(homo speculator,即如何投资才能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的特征,同时不断强化了其政策体系中对国家利益暨国家安全保障的优先考虑。

在已有的欧美资本循环体系的制约下,后起之秀的日本则在其资本循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作为工厂人(homo fabricator,即如何更有效率地实现整体制造和管理创新)的异化特征战后日本在积极从海外进行产业移植的同时,通过不断开发本国人力资源的潜力,把其制造体系整体的效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同时也钳制住了其产业创新的自由度。

李泽建教授强调,产业循环的实现根本在于市场,而中国拥有庞大的产业链。在任何一个产业中,都有大量企业结群而动不断地探索各层面的潜在需求,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经济能够通过多点探索和群体适应的方式实现良好的发展。即便在初期采用模仿等方式,但迅速的群体适应和迭代创新最终将衍生出全新的成长模式,从而实现颠覆性的产业环境。因此,作为拥有世界最具活力市场和出色产业创新实践能力的中国,可以通过不断革新消费端,在强化自身产业经济的竞争优势的同时,通过为全球各国提供一个开放的、大幅降低初创风险、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潜力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条道路来不断深化自身的发展

在与日本的产业发展协调对接的过程中,例如在电动车领域,中国已经化身成了一个巨大的服务体验平台通过充分调动中国的资源和能力,日本社会现在也涌现了诸多不同于大企业主导的,对于电动出行新体验的探索。新需求的释放必然会在日本产业经济中产生良性刺激,这为未来实现中日产业协调式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先例。

高宇宁:全球贸易再分配

高宇宁发表演讲

高宇宁教授从全球贸易再分配的视角,分享了关于全球价值链穿透分析的结果,指出未来贸易再全球化的可能性。

在全球贸易的再分配方面,实际上自过去几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这种以中国跟东盟、中国跟墨西哥之间的间接的中间产品三边贸易为代表的三角贸易,使得中美之间的间接贸易联系仍然维持了一定水平。虽然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水平在下降,成本在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仍然在30%左右,因此周边国家仅凭自身生产能力难以承接来自中国的制造业转移。

高宇宁教授指出,在当前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背景之下,这样一种新的全球价值链演变的趋势,对中国的启示可能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未来中国需要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限制措施等方式,来提升高附加产品,尤其是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力度。目前来看,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的数字贸易领域的开放力度仍然偏低,而数字贸易在未来有较大潜力成为下一轮最重要的增长点。二是未来应当鼓励中国企业向日本企业学习对外投资模式,通过扭转原来以直接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来获取贸易盈余的方式,大力发展第三方贸易,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实现贸易盈余的同时共同推进全球经济体在后疫情时代的贸易经济发展。

本次研讨会共设五个议题,其他议题观点摘编将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文字 | 张晓明

摄影 | 侯晓军

编辑 | 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