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高宇宁老师合作论文获评《国际金融研究》2023年度最佳论文

喜报 | 高宇宁老师合作论文获评《国际金融研究》2023年度最佳论文
2024年11月20日 16:35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Editor's Note

编者按

近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刊《国际金融研究》对2023年度刊发文章进行“年度好文章”评选,共评选出最佳论文2篇、优秀论文3篇和推荐论文5篇。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老师担任通讯作者的《中美贸易不平衡与全球价值链》一文获评最佳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邢予青教授,第二作者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孟渤博士。

获奖证书

11月8日,在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主办的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现场举办了《国际金融研究》2023年度好文章颁奖典礼,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为“年度好文章”获奖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颁奖现场(左起第五位为高宇宁老师)

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金融研究》2023年第一期,指出全球价值链贸易下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测算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存在严重失真,并提出了基于属权原则的 “要素收入贸易”概念,即一国对另一国的出口被定义为用以满足进口国最终需求的出口国贸易活动的要素收入。基于该核算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比以传统总值贸易统计和以增加值贸易统计为基础的结果分别低约32%和17%。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理解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真实贸易利得。

论文发表期刊封面

摘要

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不平衡一直是困扰两国贸易关系的热点问题。传统分析主要从人民币汇率、美国低储蓄率以及特里芬悖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除了以上因素,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测算的中美贸易不平衡本身存在严重失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传统贸易统计的前提假设与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现代贸易不一致引起的。传统贸易统计以货物跨越本国国境为前提,而在全球价值链时代,货物跨境已不再是贸易实现的必要条件。跨国企业无工厂的制造方式,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他国市场的销售方式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典型特征和普遍现象。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特征的“要素收入贸易”这一新概念。根据这一概念,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被定义为用来满足中国最终需求的美国的要素收入。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基于“要素收入贸易”核算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比以传统总值贸易统计的结果和以增加值贸易统计为基础的结果分别低32%和17%。这主要是由于现存的贸易统计仍然遵循属地而非属权原则,不仅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低估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要素收入贸易”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将贸易的标签从传统的“在某国制造”改为“由某国创造”。

关键词:中美贸易 要素收入 全球价值链 跨国企业 投入产出分析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人民币汇率的低估、美国的低储蓄率以及特里芬悖论,对中美贸易长期存在的巨额不平衡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本文认为,目前学界普遍使用的贸易不平衡概念及其测算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贸易的主要特性,存在严重失真。目前使用的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概念仍然遵循属地原则,严重低估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美国跨国公司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美国无工厂制造商通过代工方式等从中国市场上获得的资本收入,都没有被计算为对中国的出口。这个问题是导致中美贸易出现巨额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产品制造和贸易的主要形式。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因此,以是否跨越母国边界为必要条件来定义一个国家的出口,显然是一种过时的概念。要素收入贸易提供了突破母国边境约束,从收入角度(企业对资本要素收益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来重新定义贸易的新视角。这种定义的理论基础源于传统要素贸易概念。按照要素收入贸易统计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比以传统的总值贸易测算的平均低32%。科学地度量中美双边贸易,对于解决双边贸易纠纷,全面评估美国从中美贸易中的真实获益程度,以及促进双边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来看,在当前经济迈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之下,原有服务于“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的传统贸易统计不再适应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特征的要求,从增加值贸易到要素收入贸易的发展为厘清“双循环”下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特别是重要的双边经济关系提供了系统的分析工具。要素收入贸易核算对于全面认识跨国公司在我国国内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乃至未来正确认识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在全球经济中的总体收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本文所构建的覆盖35个主要经济体和20个产业部门的双边“要素收入贸易”数据库,通过后续影响因素分析、演变机制识别,将可以更好地从收入视角理解全球分工的新现象及新特征。

编辑 | 阮萍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