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克罗夫斯克,这座被誉为红军城的战略要地前,经过连续两日激战的风暴洗礼,俄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9月18日的晨曦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跨越了蜿蜒曲折、宛如天然屏障的朱拉夫卡河,该河自格罗多夫卡西部与北部蜿蜒而过,长久以来一直是乌军防御体系中的一道坚固防线。随着俄军的勇猛突破,乌军主力被迫撤离西郊阵地,一条通往红军城与米尔诺拉德的通道被彻底打通,胜利的旗帜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战地记者叶夫根尼·利宁深入前线,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他描述道,俄军士兵正紧锣密鼓地清理战场,确保每一寸土地都不再被敌人所占据。而那些未能及时逃脱的乌军残余,则成为了俄军巩固战果的重要任务。随着战场清理工作的推进,俄军的下一步行动也愈发清晰——他们正蓄势待发,准备向红军城与米尔诺拉德发起更为猛烈的攻势。而此刻,俄军的侦察小组已骑着轻便的摩托车,如同猎豹般穿梭于密林与田野之间,他们的任务是提前摸清敌人的动向,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宝贵情报。
“Pisar”侦察小组的指挥官,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着3至4名精干队员,执行着一次次高风险的侦察任务。他们利用轻型摩托车的机动性,快速穿越复杂地形,一旦抵达预定的观察位置,便立即下车徒步,悄无声息地接近乌军阵地,利用先进的观测设备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一旦发现乌军的火力点或藏身处,这些侦察兵会立即通过加密通讯将坐标传回后方,引导炮兵的精准打击。此外,他们还配备了小型无人机,这些空中之眼进一步提升了侦察的效率和准确性。
与此同时,在新格罗多夫方向,俄军的攻势同样猛烈。他们沿着铁路与公路这两条生命线,步步为营,向西挺进。乌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必须猜测俄军的真正意图——是直取米尔诺拉德,还是从北部对赛利多夫实施包围。俄军的策略显然灵活多变,他们一方面攻打克鲁特亚尔村,以图打开通往米尔诺拉德的大门;另一方面,也不忘在铁路左侧发力,攻占利西夫卡村,进而切断E50公路,为从北部合围赛利多夫创造有利条件。
赛利多夫,这座红军城东方的关键屏障,此刻已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俄军从郊区一路高歌猛进,直逼果戈里街,而乌克兰斯克的失守更是让赛利多夫的局势雪上加霜。俄军不仅占据了乌克兰斯克及其周边的矿山与废料堆,还继续向西推进,直逼塞利多夫斯卡亚矿井。一旦该矿井落入俄军之手,赛利多夫将面临从南、北、东三面被围的绝境。乌军为了保住这座战略要地,不得不紧急调动第15国民警卫队旅及第93旅的部分兵力前来增援,但即便如此,他们能否抵挡俄军的攻势仍是一个未知数。
而在更远的南部,戈尔尼亚克也感受到了俄军逼近的威胁。随着乌克兰斯克的沦陷,俄军得以放心大胆地推进至该市中心,进一步收紧了对乌军的包围圈。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仅展示了俄军的强大实力与坚定决心,也预示着乌克兰东部战场的局势正发生深刻变化。
而在这场战争的背后,国际政治的博弈同样激烈。印度向乌克兰提供弹药的消息虽已不是新闻,但印度官方对此的微妙态度却引人深思。尽管印度与俄罗斯关系深厚,且长期购买俄制武器,但在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中,印度也试图寻找自己的利益平衡点。一方面,印度拒绝加入西方对俄的制裁行列;另一方面,它也在利用这场战争的机会,扶持国产武器开发,寻求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新突破。这种微妙的平衡策略,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变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