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答好高质量发展“算”“数”题

金融业答好高质量发展“算”“数”题
2023年12月08日 20:55 全联通

创新“技术流”评价体系,“不看砖头看专利,不看资本看智本”;通过数字人民币购物、缴费、坐地铁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各类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金融生态圈;通过卫星遥感系统建立作物种植画像,精准为茶叶企业解决收储资金需求;这是创新涌动的数字图景,也是新时代无处不在、普惠共享的数字金融服务。

作为“数字、平台、生态、赋能”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建行不断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新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受访专家普遍认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此,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投身“数字中国”建设,深耕数字金融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数字场景,让金融服务更精准,更有温度,为以数字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金融新动能。

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工业生产线到百姓吃娱住行,数字化正在像水、电一样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改变着生产的方方面面,为各行各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数字时代,数字化转型不是金融业的选择题,而是所有金融机构的必答题。

据商业银行最新年报披露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都已超200亿元,一些股份制银行投入在大幅增长,中小银行也在通过多种方式拥抱数字金融。

中国银行研究员杜阳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金融大文章,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其中,数字金融主要是指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应用到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中。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十四五”规划部署,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明确提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于业务运营全链条,强化金融创新的科技武装、数据加持,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杜阳认为,数字金融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数字金融可以有效提升用户体验。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各种金融服务,无需前往线下网点;二是数字金融通过自动化和在线化的方式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有更多空间让利于实体经济;三是数字金融推动了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金融科技手段,持续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四是数字金融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人民性。数字化金融服务使得小微企业等长尾客群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金融支持,满足融资需求,这对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至关重要;五是数字金融技术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通过实时监测和大数据分析,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风险。

探索数字服务新模式新生态

数字技术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石。如何将数字技术与场景化、普惠化、碎片化、长尾化等新业态相适应、相融合是当下发展数字金融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在数字金融领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移动支付、数字信贷、便民服务等领域均获得不同程度提高。

“现在理赔都是线上化了,又快又方便。”温州的吴先生通过线上操作将自己交通事故理赔资料上传中国人寿财险“一路行”空中智赔平台,当天便收到理赔款。中国人寿着力解决理赔慢、理赔难问题,优化理赔流程,努力让理赔服务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质量更优。目前,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整体理赔服务时效0.39天,同比提速17%,智能化处理理赔案件超710万件,理赔智能化率超70%。

如果说“数字福建”为兴业银行注入了科技创新基因,那么“数字中国”则为兴业银行开启了第二发展曲线。兴业银行相关人士称,兴业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生死存亡之战,推动全行转理念、促改革、增投入、强人才、夯底座、建平台、搭场景、扩生态,积极“构建连接一切的能力,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成立35年来,兴业银行科技人才发展至近7000人,科技年投入超80亿元。

近年来,数字便民缴费规模超过线下缴费,逐步发展为主要的缴费方式。从2018年到2022年,便民缴费的数字化进程持续加深,线上缴费占比由50%提升至76%。

作为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在民生服务领域的典型代表,“光大云缴费”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活缴费难题,聚焦个人、企业、政务领域,深度服务水、电、燃气、非税、社保、医疗、教育、交通等各类场景,已逐步构建起数字化、开放化、智能化的便民服务生态体系。2022年,“光大云缴费”服务缴费项目超过1.5万项,年服务活跃用户达5.8亿户,缴费笔数超过25亿笔,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业态,已经对金融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数字金融的模式重塑了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关系,以资本为纽带、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金融与产业互补发展为前提,兼顾双方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回报。这种模式更好地匹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交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

加强对产品风险评估

尽管数字金融为行业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在第七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表示,当前,数字化转型和数字金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银行业应从国家安全发展全局的高度不断强化数字安全意识,提升防范化解新型金融风险的能力。一方面,银行业应加强对数字化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的风险评估,提升全面风险防控能力,实现从事后粗放式管理向事前精准化风险防控的转变,设立风险早期预警防范机制;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架构,提高内部合规要求,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做好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和用户隐私保护。

杜阳指出,为了确保数字金融的稳健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一是网络安全风险。由于数字金融高度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导致用户数据泄露、金融欺诈等。需要采用强化的加密技术、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实时监控等手段,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安全性;二是欺诈风险。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数字金融平台进行虚假交易、身份盗窃等活动。需要采用强有力的身份验证机制、实施反欺诈算法、实时监测可疑活动等手段,防范欺诈风险;三是供应链风险。对金融行业而言,金融新业态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供应链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银行甚至整个金融体系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提前谋划多样可替代的技术方案、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四是业务交叉性风险。数字化进程下,金融业多种业务交叉融合,导致风险呈现多链条、跨市场、跨行业的特点,需避免局部风险可能通过各环节传导开来,进而演变成系统风险。

监制:

审核: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