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营销的一代:小时候喝酸奶,长大买学区房

被营销的一代:小时候喝酸奶,长大买学区房
2018年02月02日 09:59 BOM花满楼

我们这代人从小都爱喝酸奶,尤其是女孩。大家普遍觉得酸奶既营养又健康,不仅好喝,还能促进消化,完全没毛病啊。

可是最近的营养学研究发现:酸奶宣传的所有功效都没有任何科学证据。酸奶的普及完全是营销炒作的结果。

也许你会说:酸奶又不是中药,不光中国人相信,西方人更是推崇,怎么可能会是炒作呢?

那么我们详细扒一扒酸奶的成名史。

酸奶的价值,是100多年俄国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首先提出来的。他当时在欧洲报纸上宣称:保加利亚人是全世界最长寿的民族。然后暗示说,这极有可能是源于他们爱喝酸奶的缘故。

然后他又进一步指出,酸奶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其中包含大量的“乳酸菌”,吃了乳酸菌,人人都可以活到200岁。

由于梅契尼科夫在生物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还获得过诺贝尔奖,因此他的这个观点一经抛出,立刻引爆了整个西方世界。而这位梅教授则在发表了“酸奶长寿论”后,马上找资本合作,开办工厂生产大量的乳酸菌药片和酸奶。

结果,商品一上市便遭哄抢,梅教授变身梅老板,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这位教授活到七十来岁去世了。由于教授的寿命远低于大家的预期,因此科学家们重新调查“酸奶长寿”的研究,发现保加利亚人压根就不长寿,甚至比欧洲其他国家的平均寿命还要短一些。只不过保加利亚人的家族成员喜欢取同样的名字,梅契尼科夫把重名的人的寿命加在了一起,这才得出了保加利亚人能活到200岁的虚假结论。

而所谓的喝酸奶能长寿更是无稽之谈,当时那些买了梅老板产品喝酸奶吃乳酸菌片的人,寿命并没有延长。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喝酸奶虽然不能长寿,但至少还能减肥、美白吧?总不能说全无益处。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更残酷:所谓酸奶能减肥美白的说法,只不过是另一种营销策略。

话说,当年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看到欧洲酸奶商赚了大钱,也跟风开办了很多酸奶厂,可是那时候欧洲市场上“酸奶长寿”的神话已经破灭,再宣传酸奶能长寿已经没人相信了,这该怎么办呢?

于是美国人采取了与欧洲不同的营销策略,宣称酸奶能够减肥美白,是一种很好的保健品。

这下子酸奶在美国市场上又火了起来——就算喝酸奶不长寿,但越喝越苗条越美白,哪个妹子不喜欢啊?

然而好景不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后来对酸奶进行了严格的科学分析,结果发现酸奶和乳酸菌压根没有减肥美白的功效,高脂酸奶中所含的脂肪和糖反而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所以从1962年之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明文规定,酸奶广告中不允许出现任何关于健康功效的宣传。

不过到了21世纪,乳业公司又开始强调酸奶中添加的新元素,叫“益生菌”,就是大量不同的无害细菌和微生物的统称。但是2009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了酸奶里面的益生菌,发现还是没功效。一个月之后,欧洲食品安全局也给出结论,市面上几百种所谓的“益生菌”,没有一种能增进肠道健康。

于是,欧洲所有的乳业公司又被勒令停止宣传酸奶的这一功效。甚至还有公司因为宣传了酸奶中益生菌的效果被起诉,最后赔了3500万美元。

所以,今天我们在电视上大肆宣传的酸奶功效,其实在欧美国家都已经被明令禁止了。酸奶和其它乳制品一样,也就是补充一下蛋白质,调剂一下口味而已。

以为酸奶有益于健康,完全是商业营销炒作的结果。

说完酸奶,回到我们的老本行房地产。这个行业也有许多营销炒作出来的概念深入人心,比如“土地稀缺论”、比如“房价上涨论”。今天我们就扒一个简单的概念:学区房。

和酸奶一样,学区房也是一个被营销出来的概念。十几年前我入行做置业顾问的时候,市场上热炒的还是李嘉诚的“地段论”。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一二线城市已经没有二环内的新楼盘入市,再谈“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已经不合时宜。于是经过我们营销人员呕心沥血的思考,终于提炼出地产中的“益生菌”概念——学区房。

学区房这个概念的炒作,顺应了市场上两种强烈需求:一是阶层分化时代,城市中产阶级对子女未来的焦虑;二是城镇化进程中,乡镇家庭对城市教育资源的争抢。

我有一个朋友,三年前耗尽了两代三家全部的积蓄,终于住进城市里最贵的学区房,成功把孩子送进本地名声最为显赫的小学。当孩子跨进名校后,朋友以为可以松口气了,没想到第一个学期就直接傻眼——孩子学习成绩垫底。

参加完家长会朋友才发现,班上学习好的几个学生,家境的标准配置是“公务员父母+教师祖父母”,早九晚五时间充裕,辅导孩子作业绰绰有余。像朋友这种私企上班频繁加班、接送全靠小饭桌的父母,别说辅导作业,连能在孩子入睡前赶回家签个字都不能保障,更不要指望从农村老家赶来帮忙照料孩子起居的老人了。

朋友自嘲道:“以前媳妇还老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看来,起跑线从我这一代上就已经输了。像我这种农二代,即使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也跟太监进了后宫似的,中看不中用啊。”

我安慰他说:“你也不要这么悲观,起码孩子在好学校里面结识的同学人脉,与普通学校不可同日而语嘛。”

朋友幽幽地说:“咱们小时候,班里的学霸会和学渣一块玩吗?”

我有点无语,从专业角度继续安慰:“退一步讲,孩子毕业以后这个房子你还可以倒出去,有学区房这个金字招牌,不仅保值,房价还能涨不少呢。”

朋友不说话了,沉默了一会,蹦出一句:“听着怎么跟传销似的······”

如果说朋友这种还能努努力跨进正宗的学区,那么现在流行的新校学区就有点玩套路了。

目前市场上的刚需楼盘,常用的营销手法是把拆迁前的村办小学,改头换面包装成当地名校的新校区,挂出名号做宣传之用。可是公办学校毕竟归教育部门管辖,无论师资还是生源与此前的村办小学并无二致。

那些进城买房的刚需,无非是从自己老家的村校,换成了大城市里城乡结合部的村校。

可是个中套路,又岂能为外人道也?

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想单纯从营销的技术层面上,解析价值概念的生成和传播过程,并无意于社会问题的讨论。但既然涉及到学区房这个话题,还是奉劝有购房需求的朋友,买房最好还是从居住需求的角度上考虑。试图用房子改变命运的想法,还是要慎重。

房子,毕竟是用来住的。

此文为新浪财经头条“地产者花满楼”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