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最大的悲哀:把日子过反了

一个妈妈最大的悲哀:把日子过反了
2024年06月27日 19:31 用户6387471360

前两天刷到一条11岁孩子的视频,还让我挺感慨的。

他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分享了心中好妈妈应该是什么样子,他说:

首先,我们想要一个好看的妈。

我在8岁之前,我就认为我跟我妈是一个人,她好看那我就好看,别人怎么评价她,我就觉得别人怎么评价我。

我们和父母是分不开的,其实小孩都一样,哪个妈妈好看,哪个孩子脸上就有光,“妈妈好看,我就自信。”

然后,我们想要有自己生活。

不要整天盯着孩子起早了还是起晚了,吃饱了没,穿得对不对,少玩游戏多看点书,诗词背下来了没?

妈妈每天盯着孩子,孩子会感觉生活在监视器下,我们特别需要一个有趣的妈妈。

我妈就属于看见下雨了,就带我出去踩水坑的人,我觉得这样的妈妈就很酷、很有趣。

我们需要的是支持我们,但是不是过多要求我们的妈妈,我们喜欢的东西她可以不懂,但是她会去支持。

我是一个小游戏博主,游戏那些东西我妈不懂,但她会支持我,剪辑、配音设备都会给我买,这样就很让我有安全感。

再有,需要尊重我们,但是不去改变我们的妈妈。

妈妈相信我,会让我自己去做选择。

我们班人人都学钢琴,但是她从不要求我考级,我也不想去考级。

当一个孩子不以考级为目时他就会很享受钢琴,以考级为目的压力大,喜欢都能变成讨厌。

最后,我们想要可以和我们讲理,但不要去拿父母身份压制我们的妈妈。

我们想要的不是一个弹簧型的妈妈,不是用她的力气去压你,让你进步。

时间长了,你被压得连弹力都没有了,也没有激情了。

我们想要的是一种阳光型的妈妈,像太阳一样引领你、温暖你、照亮你,可以让你向阳而生的妈妈。

男孩打动我的,是特意强调的这句:“我真的很想要那种一直进步的妈妈,一直能让我崇拜的妈妈。”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孩子还小,不懂太多,但其实他们早就有自己的判断。他们欣赏那种“富养自己”的妈妈。

一个妈妈,她自身的能量越高,就越会带动孩子。相反,如果一个妈妈把太多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孩子身上,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过度担心,让孩子畏手畏脚

有句俗话叫“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担心孩子可能是刻在DNA里的。

但是过度的担心和焦虑,很可能会变成一种预言。“墨菲定律”里有一条就是:你越担心的事情,发生的概率会越大。

很多父母甚至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开始忧心忡忡。

这种氛围之下,孩子也容易变得焦虑,应对能力也随之下降,因为他的精力都拿来应对父母的担心了。

前阵子朋友圈里,有个转发很火的视频。

课堂上,一位顶级教授正带着一个小姑娘演奏小提琴。

女孩的琴虽然拉得很娴熟,但教授却发现她全程情绪紧绷,脸上始终没有笑容。

为了缓解紧张,教授手舞足蹈的带女孩边拉边蹦,并让她练习微笑。

眼看教授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但女孩还是难以挤出一丝笑容。

直到演奏结束时,教授发现了台下的妈妈,一直在焦虑的注视着女儿。

于是教授径直走向她问,“您觉得她漂亮吗,琴拉得好吗?”

妈妈摇摇头,觉得女儿既不漂亮,琴拉得也不够好。

尽管教授多次称赞孩子表现出色,但妈妈还是没有认同。

而后教授改变策略,与妈妈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

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说这是最漂亮的孩子,最棒的孩子,她做得非常好。我和她在一起,除了快乐什么都没有。

但你担心你的孩子,担心她练习不够,功课做得不够,然后进不来好的学校,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可你的担心正在她身上蔓延,如果你这样担心,她会成长为一个忧虑的人,而不是一个快乐的人。”

那些在父母担心目光中长大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是小心谨慎、畏手畏脚,对未来毫无渴望。

其实,我们所担心的那些问题,正是孩子成长所需的动力。

正如吉尔伯亚博士所说:

“每当你有替孩子解决问题冲动的时候,记得要后退一步。”

父母往后退一退,孩子才有成长的空间。

一个被充分信任的孩子,会有很强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能力。

当孩子内心变强大了,才能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

父母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像定海神针一样稳住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总挑毛病,在小事上内耗孩子

生活中有一类孩子,听到别人一点指责,就很崩溃、受不了。

其实一个人能装下别人的批评都是有限的,他装不下太多的否定、不尊重、不关注,是因为小时候装得太满。

无论他做什么,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批评,就会开始贬低自我、怀疑自我、从而陷入更严重的精神内耗。

家庭是因,父母是根,我们的每个态度、每句话都有千斤的分量。

如果父母能够在一些小事上给到孩子鼓励,而不是内耗,孩子就会无比幸福。

杭州一对父母的做法,曾被网友点赞破万。

女孩期中考试成绩不好,放学回家后,父母却拿出女儿爱吃的甜品安慰鼓励。

女儿一脸惊讶,然后绷不住情绪,红了眼圈。

妈妈说:孩子平时熬夜学习,自己很是心疼,希望孩子能稳住心态,再接再厉,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了减少孩子精神内耗,我们要允许他犯错,要看到他的情绪,抱抱他安慰他,等心情平复了,再去谈事情本身。

然后再用建议代替指责,比如把“你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换成“你这样做会不会更好?”

“你怎么什么都记住不?”换成“没关系,做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你每天这么努力了,怎么才考了80分”换成“妈妈已经看到你的努力了,下次加油突破80分。”

千万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这样他才会感到自我价值,变得越来越优秀。

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先要从一名“差评师”转换为“点赞王”,你才会发现孩子的改变。

不如收回精力,多关注自己

为了扛起家庭的责任,不少妈妈疲于奔波,恨不得生出铁臂铜牙,平衡好家庭和生活的各种。

但最后受照顾的总是别人,委屈往往留给了自己。

这种牺牲式的自我付出,只会掏空身体,变得更加焦虑、疲惫,而妈妈的情绪又决定了家庭的氛围。

所以一个家里,最该被富养的,是妈妈。

让我想起各大平台之前都在探讨的一张朋友圈截图:

一位妈妈忙于花店开业,忘记了孩子12岁的生日。

当她跟孩子道歉时,女儿却感谢她的忘记。

原来这些年,她辞工陪读,一心扑在女儿身上,却因管得太紧让女儿感到压力。

当妈妈最近忙于工作而收回精力时,女儿反倒很开心,感到了自由的快乐。

做好“课题分离”,是每个父母当下要学习的必修课。

纵使万般不舍,也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过:

“越有出息的孩子,越会抛弃父母,因为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父母成为父母,孩子成为孩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