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高考状元后,我的人生完蛋了”:河北状元自曝尴尬现状,北大后人生都是下坡路……

“成为高考状元后,我的人生完蛋了”:河北状元自曝尴尬现状,北大后人生都是下坡路……
2024年06月27日 19:31 用户6387471360

我平时很喜欢看一些各地状元或者学霸们的采访,想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他们看待问题的思考方式,也想了解他们考入大学之后的人生轨迹。

前几天看了一个访谈“北大女孩毕业十年的心路历程”,觉得挺值得跟姐妹们分享一下的。

女孩小赵,是2013年河北唐山的高考状元,那一年,她顺利地被北大录取。

别人成为了状元,或是全家欢天喜地的庆祝,或是志在必得的淡然,但小赵知道自己是状元的那一刻,第一感受是“很不开心”、“完蛋了”。

最开始我以为是什么“凡尔赛”,没想到她的解释让人唏嘘:

“因为我之前人生的这18年,就是按照这样一个社会的安排,大家说你上学你就是好好学,你考了好的成绩你就一切都拥有了。

但是我心里隐隐的对这件事持否定态度,我觉得一旦我考砸了,我反而可以更无所畏惧的去尝试那些我没有尝试过的东西。

但一旦我依旧考好了的话,我反而要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我要继续扮演一个可能并不是我本人所希望的一个样子。”

对于她来说,这样的“完蛋”,不是戏谑、玩笑,而是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而当时瞬间的感受似乎也一语成谶,这种纠结和痛苦,贯穿在她以后十年的人生里。

很多孩子

都在扮演父母赋予的“角色”

因为是唐山当地的状元,所以小赵的高考分数并没有到清华北大王牌专业随便选的程度。

为了满足家人和学校希望她进北大的期待,她报了提前批小语种,选了自己并不喜欢,也并不了解的日语专业。

这也成为了她后期在大学生涯中,感到迷茫和没有目标感的原因。

她观察身边真正适合北大的学生,有两类:

一类是绝对的天才,天赋极好,目标明确,能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另一类是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成长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就跟她完全不同。

作为普通人的小赵发现,这两类她都不属于。

她只是高考考得不错,却并不真正适合这里。

因为没有语言的天赋,加上兴趣不足,导致她学得很吃力。

大一下学期,甚至就连试卷,她都已经读不懂了,上课也很难跟上同学的节奏。

想来,曾经也是学霸的她,到了北大,却成了垫底学渣,那种失落感可想而知。

小赵形容,四年的大学生活,是平淡的灰色。

毕业时同样,她没有接到offer,也没有走校招,两手空空地走出了这个伤心地。

在我看来,小赵这么好的成绩,选个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

可是为了不让父母、老师失望,她最后选了一条,别人眼里最正确,自己走下来却最艰难的路。

其实,小赵也正折射出当下一部分孩子的现状,尤其是那种从小“好”到大的孩子,越被注入期待,越不敢试错和成为自己。

豆瓣有个小组叫“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很多“好学生”在这里报团取暖:

“我是被父母老师吓大的”“我习惯于压抑每个细小的需求”“爸妈说我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说白了,这样的孩子,从小习惯了顺从、听话,做一切事都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想法。

而为了迎合讨好,他们不得不压抑真实的需求,活成了虚假的自我。

图片来源:《突如其来的假期》

正如这个小组的描述“成为他人口中的乖小孩,是好学生的使命,长大之后,被好学生心态困在了牢笼里。”

家庭教育最核心的部分

是允许孩子走适合的路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老师,提出过一个观点:她说,有很多人,其实是可以很有成就的。

那为什么他没有呢?

因为他去了一个不该去的地方,所以他的潜能被抑制住了。

小赵就是个例子,她说自己是非常规的北大学生,没什么目标,还学得吃力。

毕业后,她最初也是尝试做别人眼里的好工作、有前途的工作。

去过互联网大厂、去过地产公司、去过创业公司……折腾了几年,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在写字楼里996的生活,不喜欢太复杂的人际关系。

最终,她还是决定回老家。有些之前的北大同学跟她联系感情,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再也不回复消息。

小赵说,她知道在同学眼里,自己已经是“无用”的人了。

但当时的小赵已经可以平静的接受这一切。在不断的尝试和碰壁后,她也察觉到自己一直对写作有向往和兴趣。

只不过为了高考,上北大,经过一系列所谓理性的分析,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现在的她,开始一点点尝试写作,也收获了一些成绩。

从写几十字,到百字、千字,到撰写的文章发表,再到写的小说,在文学竞赛中入围决审。

小赵说,被人看到和肯定,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而找到了适合的路,她也重新找到了自信。

访谈节目《纪念·成长》有期,心理学博士叶斌讲过话题“如何看到孩子的多元能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路。”

他将家庭比喻成一个森林,认为有些人是树,有些人是草,有些人是花。在不同的教育下,就会形成不同的生态。

那么,想要发现孩子到底是树、是花、是草,就要多创造丰富的外部刺激环境,让他多去尝试。

父母呢,则要在背后做一个默默的观察者,去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

因为你不让他足够试,你很难知道,孩子会不会,喜不喜欢,擅不擅长。

而一旦孩子找到了天赋和热爱,它所能带来的动力和能量,是非常强大的。

它会让一个普通的孩子,突然就发光了;也会让一个孩子,从干什么都只有几分钟热度,变成极度专注的人。

其实,总结下来,就是我们父母要通过观察,帮助孩子发现天赋,并培养这个天赋,使它变成孩子的才能,这样他就可以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好的教育,不是鼓励成功

而是教会“自洽”

我发现很多孩子,包括成年人,都缺乏一种自洽的能力。

那什么是自洽呢?

有个解释很恰当:“自洽就像在一个蹦床上,蹦得低,有心满意足的开心;蹦得高,有接住自己的底气。”

只不过,多数父母都习惯了鼓励孩子要成功、向上。

更多教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忽略了更好的成为自己,才能自洽自适的生活。

小赵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

她说刚毕业那几年,也想跟其他同学一样,留在北京,在大企业工作,成为优秀的社会人。

可是她的性格,并不适应大城市的快节奏和高压,她更喜欢安逸和简单的生活。

所以,那段时间,小赵活得非常拧巴,纠结和内耗严重,她甚至感觉,每天下班,地铁的空气都弥漫着怨念。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过一个词“自我损耗”。

意思是,尽管你什么都没做,但是你的每一次选择、焦虑、拧巴,都在消耗你的能量。

生活中,像小赵这样“拧巴”的孩子很多,他们总是将自己放置在一个两难处境中,认为无路可选,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深究,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外界,尤其是父母,对于成功、成材的标准,与孩子内心的诉求,并不一致,而为了取舍,孩子就会左右为难,纠结痛苦。

其实,内卷时代下,究竟什么是成功,又如何定义一个人的成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标准。

就像庄子说的“自适其适”,就是自己觉得合适,才是真的合适。

所以,一个活得好的人,真不必有多么成功,而是能够做喜欢的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接受自己“无用”之后的小赵,却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乐在其中,活得很自洽。

我很赞同尹建莉一个的观点:当成绩卷到尽头,未来拼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他是否成为他自己,他对这个世界是否抱有友好的态度,他是否有一个热爱的事业,这才是成功。

事实上,在自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是具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

他可以说,不够成功,学业不好,但他不会变成一个坏人,只要身心成长的健康,他一定会为自己找到一个生存的方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