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或微信一下唐僧保让精算师帮助所有人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文 | 聂方义
互联网保险平台“唐僧保”创始人,北美精算师,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另类投资分析师,财新专栏作家,《人生宜保》作者。
正文
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年少懵懂、留学美国、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用上了吃奶的力气,研读精算科学,你一定会从精算定价的角度,深刻、细致、全面地认识定期寿险,因为它几乎是就精算和保险的基础和根本,不懂定期寿险,就不可能懂保险精算。
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说着一口蹩脚的英语、拿着比一年半前自己在国内做领导秘书时高五倍的工资,在美国一家全球领先的精算咨询公司工作,参与定期寿险资产证券化项目,你一定会感叹:一款最简单的定期寿险,居然还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美国人真会玩。
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在美国待了7年后回国,拿着不到在美国时四分之一的年收入,做保险资金资产负债管理,参与某大型保险公司战略转型顶层设计,你一定会系统、全面地研究国内保险生态,并且,由于你在美国做精算师多年,你会无可避免地对这一事实感到震惊:
按保单数计算,美国定期寿险在人寿保险市场中占比40%,中国却近乎0%;按保费计算,美国定期寿险在人寿保险市场中占比20%,中国则同样近乎0%。
不知道你对此对比作何反应;就我自己而言,记得9年前我第一次细致了解到这令人不安的对比时,性格暴躁如我,是骂过脏话的。
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在保险公司战略转型大计中,努力说服外部咨询顾问和内部小伙伴,要把类似美国带convertibility(可转保权)的定期寿险引入中国市场,当你发现写PPT容易、落实太难时,你或许能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还有点文学情怀,或许还能感受到一丝悲凉。
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在停泊在香港美丽海湾的豪华游轮上,在港岛富豪出没的乡村俱乐部里,在寸土寸金的中环金融区,在著名的“望北楼”里,瞭望大中华区保险市场,和大佬们吹水,你也许会和我一样,在分析世界保险大势的同时,不忘顺带科普和推广一下定期寿险。
可惜,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你不会和曾经的我一样,和定期寿险有这么多不解之缘。
如我在上一篇文章
《真相 | 我在2017年推动开发“爱相守”和“祯爱”两款定期寿险的往事、初衷和未来计划》
里所写:
“坦白而言:我对定期寿险的关注有点过度了,用力过猛、用情太深,在财新上写了那么多篇定期寿险主题文章,我自己在认知上早已疲倦不堪。有时候,我都有错觉,到底是我在推动定期寿险,还是定期寿险选择了我来为它发声,是不是中国巨大的死亡风险保障缺口问题选择了我来设计一个解决方案。”
即便,你不是我;即便,你不是精算师;即便,你不会和我一样全世界去实地购买和调研定期寿险。
但是,如果,你和现在的我一样,50岁以下,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那么,你应该和我一样,爱上定期寿险,并且尽早买一些。
因为,定期寿险是一款无可取代、简单、功能强大、最可负担得起的金融产品,可以为你费了好大力气才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需要时间逐步变现的人力资本,完美地对冲早亡(又称:英年早逝、死得早、pre-mature death)人身风险所带了的家庭财务巨灾风险(catastrophic family financial risk)。
人力资本越高、家庭财务责任越大、人力资本变现期越长,就越需要定期寿险。
换言之,如果你认为未来你的能力能变现出非常多的财富,但是,目前你的财务责任,例如房贷、车贷、消费贷,例如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还没有充足的资金预备,你还需要一段时间将你的能力变现,那么,在这一段时间里,你就“死不起”,就最好利用定期寿险规避早亡显著风险可能带来的家庭财务巨灾风险。
常有所谓的专家说,定期寿险只适合那些小年轻、或财力不够的家庭,我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表述,常感气愤,认为这种说法非常不专业,简直就是在销售误导。
我创业之前,工资水平算很高的了,但我一样需要定期寿险。
以上我说得是不是太过专业了?你是不是不太懂?抱歉,一流的知识,总是有点难懂,只能吸引那些能够理解他的人。
通俗的话,我也不是不会说,只是在说通俗的话之前,我想把一流的知识、最本质的表述先告诉你。
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理解的一流的知识和最本质的表述,我不一定对。
也请谅解,我没有任何装“假洋鬼子”的企图,文章中偶尔插入一些英语词汇,是因为我在英语工作环境中工作十几年,虽说我的中文能力也还算不错,但有时我的确是用英语思考,觉得英语更能更好表达我的意思,环境改变人。
通俗而言,购买定期寿险的人,如果在一定期限(定期,如10年、20年、30年,60或70岁之前)不幸死了,只要不是买了保险后一或两年内自杀,只要不是被投保人谋杀或犯罪拒捕被杀,只要不在具体的保险条款明确除外的情况下,不幸由于疾病或者意外等任何原因(病死概率原高于意外死,这也是意外险无法取代定期寿险的原因),死了,保险公司就会赔一笔钱,也就是保险合同里约定的保额,给这位不幸早亡的人的直系家人(父母、配偶、子女),好让他们有钱过日子。
大部分定期寿险,除了死以外,也保全残。全残可能比死更惨,好在(也不能说好),全残的发生几率远小于死亡。
你可能会想:不是说中国人均寿命70多了吗?怎么会60岁之前就死了呢?好歹活个80、90岁吧。大家都这么认为,因为人大都偏向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好过平均。我也这么想。
但是,平均寿命70多岁意味着,一半的人活不到70多岁。是不是很可怕?根据中国装着死亡率的生命表测算,早亡的概率非常显著,30岁的人在65岁之前死亡的概率大约在10%左右。
精算其实算得非常粗,有没有10%,我也不知道,只能说“左右”。10%左右的概率,你觉得高不高呢?
反正,我觉得非常高,得要买点保险,以防万一,以防十分之一,未雨绸缪,增加底线风险意识,增加忧患意识,保护好我的家人。
以上这些通俗的话,你懂了吗? 不懂的话,要记住结论:如果你50岁以下,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你应该和我一样,爱上定期寿险,并且尽早买一些。
知天命之前,宜定期寿险,宜保。
请记住:这是一个研究保险近20年、有着全球丰富多元工作经历的老保险精算师给你的第一条保险配置建议。
然而,即便,术业有专攻的我自认为我在复杂、晦涩、难懂的保险领域的认知水平至少处于99.99%百分位(也就是我吹牛说我比绝大多数地球人都懂保险),即便,我把这非常重要的第一条保险配置建议,免费地送给了你,你也可能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和前保监会主席一样,还是不太能认可定期寿险。
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金融无知(financial illiteracy),不是因为大家选择金融无知,而是因为在中国,国家、社会和金融行业在国民金融素养上的投入太少了,近乎缺失。
自然,没人会希望自己金融无知,大家都希望能打理好钱财。
然而,如果你50岁以下,还没财务自由,却也没买定期寿险,还在早亡巨灾风险前裸奔的最根本原因,很大可能性是金融无知、是没有人告诉你:原来有一款非常好的保险,它的名字叫“定期寿险”。
当然,也有可能,因为你的风险偏好大而不买定期寿险,但是,如果你知道“风险偏好”这个词也不愿意去管理10%左右的显著灾难性风险,我只能表述无语。
所以,当我举起定期寿险的利剑,向中国300万亿以上的巨大死亡风险保险缺口宣战的时候,我必须,同时,向中国人的金融无知宣战。
我在财新的私房课《聂方义金融常识108讲》,就是我为推广金融常识所做的第一次系统化努力尝试。
唐僧保“祯爱”定期寿险旨在解决死亡风险保障缺口难题,《金融常识108讲》旨在解决金融无知难题,这两款产品是我在2017年的努力尝试
无疑,这些都是非常难打的仗,耗时长远、难以全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精算算累了,就读读古文、背背古诗,自己给自己打气。
所以, 2017年我从亚洲最佳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辞职,从香港回深圳,每日穿梭、上演双城记,在香港的车公庙和深圳的车公庙之间来回,创立了“唐僧保”这家互联网保险科技平台:
“唐僧保”:为国人提供我亲自打造或严格挑选的保险产品,自然包括定期寿险。唐僧保 | 中信保诚“祯爱”优选定期寿险产品,就体现了我的真爱。爱,就要说,更要做。
并且,但凡帮我在中国推广定期寿险,一年内通过我打造或严选的“唐僧保定期寿险”保障10户中国家庭的同仁,将免费获得我提供的所有数字化深度保险资讯,我以此聊表谢忱。
既然,我对中国的死亡风险保障缺口和金融无知已经宣战了,既然是打仗,我将义无反顾,冲!谁叫我叫聂方义呢。
做人,就要名副其实,对得起爹娘给你取的好名字,对得起爸妈的殷切期望,难道,不应如此吗?
我将奋战到底。但不要以为我会all in哈。All in傻。我只给我自己两年时间去All in:从2017年6月到2019年6月,如果我的几个创业项目有一个能活下去,能覆盖我的机会成本,我将决战到底。
否则,如果两年内我的创业项目都失败了,我会找个工作养家糊口。治国平天下是理想;家、家人,对我才是永远的第一位。
其实,定期寿险之所以好、我之所以强力推荐他,最重要的原因,也在于他保护“家”免于被无常的早亡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次生财务灾难所打击。
正因为我以家为先,才会买定期寿险,才会卖定期寿险,才会在卖得不好的情况下找份工作养家糊口。
两年时间“抛头颅、洒热血”般地推广定期寿险,几百万的机会成本,就是我创业的底线。创业项目能活下去,我就继续战斗;死了,就找份工作。
至于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姐妹,我支付给他们的收入都比他们以前的工资高,而且他们都很年轻,从创业中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即便我的几个项目最终都失败了,他们在财务上没有损失,又能快速成长学到东西,我觉得,我也对得起他们。
再说,如果我们的项目能活下去呢?如果我们成功了呢?我们的成功,首先将意味着死亡风险保障缺口在消减,意味着我们在为社会、为客户创造真切的巨大价值。
“向死而生”,既适合买定期寿险,也适合创业,不过就是尽早做好底线风险预案,不要等见了棺材才落泪、悔不当初而已。
保护家的金融工具,我不支持,谁支持? 我不推广,谁推广?能指望中国保监会吗?能指望中国寿险三巨头吗?能指望你吗?
我希望我能指望你们。我呼吁你们、呼吁大家、呼吁各位同仁:关注定期寿险。
关注之外,如果,你50岁以下,还没财务自由,我建议,你不但应该爱上定期寿险这么棒、这么完美、这么简单、这么有效的风险对冲金融工具,而且还应该买足保额,保护你的家。
最后,请允许我煽一下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定期寿险“家吾家以及人之家”,你买了,就是在行善,保护自己的家人,也保护了别人的家人。
不懂这个道理的朋友,请阅读丁当先生为我的书《人生宜保》所作序言:《保险,最高境界的善》,对这篇雄文,我深以为然、非常受教,记得第一次读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非常感动。
丁当先生为《人生宜保》所作序言《保险,最高境界的善》启迪了“唐僧保”
最后的最后,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正是丁当先生在《人生宜保》序言《保险,最高境界的善》这篇文章中用佛教“小乘”“大乘”境界比喻买保险的境界,开悟了我,启发了我,让我早在2015年初《人生宜保》出版发行时,就隐约萌发了创立“唐僧保”的初心,而“唐僧保”的命名正是本着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和精算大数定律“众生普度众生”的真义。
也正是丁当先生的这篇文章,以及他这篇文章对我的启示,让我更加坚信文字的力量、坚信文章的力量、坚信思想的力量,激发我写完书后,持续不断地写文章推广定期寿险,发表我对保险和金融的观点。
最后,这次是真的最后,我呼吁、期盼丁当先生所领导的保险企业也能早日开发出符合“大乘”境界、保监会明文大力支持、区分健康和吸烟情况、科学公允定价的高品质、高保额定期寿险。
2017年,中国市场上新开发了两款这样高品质定期寿险产品,我在这两款产品中也都发挥了一些推动作用。
但是,300万亿的巨量死亡风险保障缺口实在太大,中国显然还需要更多同样优质的定期寿险产品,我作为精算师略微粗算了一下,估计至少还需要70款左右吧。
希望有一天,无论创业成败,“待到山花烂漫时”,我能哈哈一笑:50岁以下尚未“知天命”的小年轻、中青年朋友们,终于,你们能自己帮自己,“众生普度众生”,可以有早亡巨灾风险保障了。祝你们安享内心安宁,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无常。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