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编辑丨铎子
中国“眼霜第一股”,迎来新变化。
近日,“丸美股份”证券简称正式更名为“丸美生物”,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关注。自12月5日晚丸美股份公告拟变更证券简称以来,截至12月16日,公司股价涨幅已超过15%,市值上涨近18亿元。
然而,经济日报曾指出,“改名并非市值管理的良方,上市公司指望通过改名带来好运,而不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下功夫,是难有好结果的。”
从“股份”到“生物”的名称变更,丸美多了几分“生物科技感”,但目前其“重营销轻研发”明显较为突出。
此前,公司还曾发布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拟减持计划,但因市场情况和自身需求,未进行减持。那么,一旦丸美生物股价借更名强势崛起,而后会不会再次面临股东套现减持压力?
“跑不动”的业绩
对于变更证券简称原因,丸美给出解释,公司具备强劲的研发实力和全链路研发体系,实现了核心生物原料的自研自产及创新技术成果的闭环研究和转化应用。
可以看出,丸美为自己打上了强劲的研发科技底色。从丸美过往的发展来看,其研发费用却并不显眼。
2019年至2023年,丸美研发费用分别为4486.86万元、5015.42万元、5048.82万元、5292.57万元、6228.76万元,占公司营收比分别为2.49%、2.87%、2.82%、3.06%、2.80%。
相较于“捉襟见肘”的研发费用,丸美的销售费用则是节节走高,显示出“重营销轻研发”的特征。
2019年至2023年,丸美销售费用分别为5.40亿元、5.64亿元、7.41亿元、8.46亿元、11.99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从2019年的约30%一路上升至53.86%。
在销售费用不断攀升的途中,过去一段时间,丸美甚至并没有收获更好的业绩,反而经历了“业绩滑坡”。
2019年至2022年,丸美营业收入分别为18.01亿元、17.45亿元、17.87亿元、17.3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5亿元、4.64亿元、2.48亿元、1.74亿元。
业绩突然“跑不动”了,丸美股价一度“腰斩”,从最高的90.49元/股,跌至17.89元/股。
2023年至今,尽管丸美业绩已恢复增长,不断交出营收利润双增成绩单,但公司股价仍处于历史低位区间盘整,截至12月16日,丸美生物股价为33.58元/股。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状况,或与丸美的业绩暂未恢复至巅峰时刻有关。
今年前三季度,丸美实现营业收入19.52亿元,同比增长27.07%;归母净利润2.39亿元,同比增长37.38%。归母净利润暂未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59亿元。
在丸美的业绩修复中,甚至与产品不断涨价有关,而不是因为销量卖得好。
一季度,丸美眼部类、护肤类、洁肤类、美容类产品分别提价15.11%、37.89%、28.53%、9.32%。二季度,眼部类、护肤类、洁肤类产品分别提价16.41%、42.21%、8.06%。三季度,眼部类、护肤类、洁肤类产品分别提价9.49%、43.07%、11.22%。
持续的涨价,难换好销量。今年前三季度,丸美眼部、护肤及洁肤类产品销量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眼部产品销量减少6万支,护肤类减少75.5万支,洁肤类减少1.64万支。
在此期间,公司控股股东减持计划也未得以实现。此前,丸美股份曾发布公告称,实际控制人孙怀庆计划在2024年8月26日至11月25日期间,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但因市场情况和自身需求,最后并未进行减持。
也就在这不久之后,丸美迎来了更名,这一举动不禁让人疑惑:倘若丸美凭借更名之举,股价得以迅猛上扬,未来公司会不会再次面临股东套现减持压力?
截至2024年9月底,作为公司控股股东的孙怀庆持有丸美生物2.9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高达72.72%。一旦其出手减持,对市场冲击或许蛮大的。
吹起“内卷”狂风
“对于一家美妆公司而言,美是生生不息的产品力,更是隐藏在产品背后那份对科学技术的执着,永续创新。”丸美生物在发布更名信息表示。
同时,丸美生物讲起了胶原蛋白的“故事”。下一步,丸美将聚焦重组功能蛋白的创新研究与技术攻关。
丸美宣称,公司是坐拥6项“首个”研发纪录的胶原大厂,包括首个重组胶原蛋白护肤品行业标准的主编者、首个全国重组功能蛋白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等。
提起胶原蛋白,很多人都不陌生,毕竟它广泛应用于美容护肤领域,重组胶原蛋白更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被视为下一个“玻尿酸”。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从15亿元攀升至108亿元,预测到2027年有望达到10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2.4%。
重组胶原蛋白巨大的市场,给予了丸美布局这一赛道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业绩表现来看,丸美小金针面霜、小金针次抛精华作为公司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代表性大单品在今年前三季度表现出强劲增长。
其中,明星产品小红笔眼霜推出全新3.0版后,实现GMV销售额4.4亿元,同比增长108%;胶原小金针精华取得3.25亿元的GMV销售额,同比增长84%。
但资本持续流入,各大企业品牌持续加码的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目前已上演“史诗级大战”。
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珀莱雅、华熙生物、爱美客等众多国内外头部美妆企业均已进军这一领域。
另据动脉网统计,2023年至今,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共有投融资13起,其中一半在2024年,多起融资单笔交易金额超过上亿元。
原料方面,创健医疗、东万生物、君合盟等企业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终端产品研发提供更多选择。
终端产品方面,尽管Ⅲ类器械仍稀缺,仅有锦波生物两款产品获批,但已有众多企业不断追赶,按照已公布的研发进度,预计2024年底至2025年将迎来一波拿证高峰。
目前,创健医疗的重组Ⅲ型胶原蛋白植入剂正在注册申报中,预计2024年年底获批;华熙生物Ⅲ类医疗器械胶原蛋白终端产品,预计2024年下半年进入临床阶段等。
“内卷”的狂风,一步步吹向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在“挤满人”的赛道中,丸美生物未来将如何讲好重组胶原蛋白的“故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淘汰赛”愈演愈烈
中国美妆最好的时代,其实已成为过去式。今年前9月,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为3069亿元,同比下降1%。其中,6月至9月,零售额分别同比下降14.6%、6.1%、6.1%、4.5%。
与曾经热火朝天的场面明显不同,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美妆行业,已从高速成长逐渐进入放缓增长周期。
今年前三季度,贝泰妮、敷尔佳、上海家化、华熙生物等相关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集体失速,分别同比下降28.39%、4.20%、58.57%、29.62%。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行业“淘汰赛”愈演愈烈,在大盘缓慢增长之下,大批量企业消失在历史长河。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化妆品相关企业累计注册515.48万家,同期吊销/注销化妆品企业高达159.23万家,同比增长95.12%,吊销/注销增速是注册增速的近2倍。
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有多家美妆品牌宣布闭店/停运,甚至不乏国际巨头旗下的品牌,如宝洁关闭高端美容仪品牌OPTE、旗下FAB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等。
在“淘汰赛”加剧演化的市场中,如何在“退潮”中站稳脚跟,归根结底,靠过度营销可能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靠硬核的产品和技术,或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今年前三季度,华熙生物、贝泰妮、爱美客、珀莱雅等相关企业不约而同加大研发支出,研发费用分别为3.13亿元、2亿元、1.87亿元、1.42亿元,同比增长12.99%、9.78%、17.54%、10.53%。
同期,丸美生物也在加大研发投入,但目前其研发费用仍低于上述企业。今年前三季度,丸美股份研发费用为5443.71万元,同比增长23.08%。
如何才能讲好自己的“强研发故事”,丸美生物似乎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目前其对比同行,研发费用明显“掉队”。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在大环境向下的阶段,尽管各大企业十分努力加大研发支出破局,但在行业进入放缓增长的赛道中,各大上市公司的市值始终无较好的表现。
2023年至今,贝泰妮、华熙生物、爱美客、珀莱雅等相关企业股价分别下跌超过60%、50%、40%、20%。
因此,在这样的赛道中,改名后的丸美生物真的具备投资价值吗?此外,在消费降价,大环境遇冷的时刻,丸美生物对产品进行不断提价提振业绩,能维持多久?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