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电影吗?春节档黑马《流浪地球》到底讲了啥!

去看电影吗?春节档黑马《流浪地球》到底讲了啥!
2019年02月11日 15:24 金企鹅沃享财富

每年春节去影院看电影是不错的选择,而每年春节的质量是大众特别关注的话题。今年春节档中,《流浪地球》无疑是众多影片中冲出的黑马。

2019年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幻一哥”刘慈欣的代表作《流浪地球》被搬上了大银幕。

毕竟,没有硬科幻,怎么敢说是“科幻元年”?!

虽然《流浪地球》是大刘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篇幅虽短,但内核却硬,同样堪称太空硬核科幻的代表作。

也是大刘最擅长的方向。

所以,说这部电影是万千科幻迷的的心头肉,一点儿都不为过。国产科幻到底能不能摆脱以往观众心中的不好印象,就看《流浪地球》这次到底能不能打一个翻身仗了!

选自“末日系列”

太阳急速老化,地球随时可能被氦闪吞噬。气候急剧变化,地表变为死城。

想要跨入地表,人类必须身着外骨骼和地表防护服才能忍受接近零下90摄氏度的极度严寒。

但是人类不想就这么绝望的死去,于是倾其所有建造一万两千台行星发动机。地球开始大逃亡:利用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偏离轨道、离开太阳系。

它们盘踞在高楼林立的CBD、蜿蜒起伏的长城、荒芜的撒哈拉沙漠。

寓意35亿人命运被绑在一起,要么等死,要么逃离。

除了万物凋零,末日里更加浩瀚壮阔的是人类想要扭转地球命运的惊天改造。150亿吨的巨大推力,一个发动机可以消耗整座太行山。

预告还延长了原著里主人公父亲的时间线,作为地球“领航”先驱者,为地球流浪之途开路。

预告片里暗示发现作为探索者,吴京扮演的主人公父亲遭遇太空事故,生死未卜。

为什么我们对《流浪地球》尤为期待?

就像刘慈欣说的:把《流浪地球》拍成这样一部大片,这比这篇小说本身更科幻。

大刘20年前就完成了对地球末日、人类命运何去何从的幻想。但是如何把幻想落地、用视觉奇观呈现漫无边际的想象,这是所有科幻电影面临的困境。

《流浪地球》就是块试金石。

吴京说过:《流浪地球》能够坚持下来,已经是成功了。

作为导演郭帆酝酿了三年的科幻梦,流浪地球重燃中国科幻片希望,让2019年变成中国科幻元年。

《流浪地球》其实更容易拍摄成为科幻大片。它情节简洁、内容深刻、场面宏大。

而电影的主题“流浪”,反映创作者想表达的“我来自哪里,我属于那里”的终极命题。

人类最终无法离开地球,就像婴儿无法离开母亲。

在很多科幻世界里,人类和地球的位置是不平等的、敌对和矛盾的,就像2012所描述的那样,人类过度破坏和掠夺自然资源,地球产生自然灾害“反击”人类。

电影《流浪地球》完全突破了人类对和地球关系的基本思考。这次人和地球站组队冒险,共同面对浩渺无尽的宇宙、寻找新的家园。

虽然人类已经对地球了如指掌,面对宇宙,人类真的是两眼一抹黑。

不论是对未来的向往还是对未知的恐惧。《流浪地球》想讲述的,是在信仰已死的年代,还有东西可以让人类感到畏惧、产生崇拜——宇宙和科学。

流浪地球,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包含了史诗般的美感和浪漫。或者说,面对地球末日,人类还能如此坚强乐观,除了强烈逃生的欲望,主要在靠希望强在背水一战。

《流浪地球》设定的是一个2500年、人类一百代的逃亡计划。

但是谁都无法预测这个愿望能否实现。他们只能怀抱希望,想象着自己的后代子孙在草原上欢笑,草原有清澈的小溪,溪里面有银色的小鱼……

就像小说里“我”的妈妈教育孩子: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

这也对应了预告中的一句话: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这是人类可以和宇宙匹敌的精神力量,而能够支撑这股力量的,是对科学坚持不懈的探索追问。

这也是刘慈欣小说的内核和基础:理性主义和科学至上。

科技是人类探索未知和拥抱宇宙的双臂,《流浪地球》除了包含人类正面的情感内核,科学的逻辑和逼真的细节也让这部电影有了超越感官和想象的能力。

让地球静止、逃逸的“行星发动机”可以说是科幻史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宏大想象。如何呈现它的浩大、壮阔,《流浪地球》做出了很多努力。

在“行星发动机”的两款海报里,我们只能窥见这个庞然大物的冰山一角。

整个机器的底座就已经高耸入云,像一座金属高山占据了半面天空。甚至可以看到发动机之下的珠穆朗玛峰,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竟如此渺小。每座行星发动机高11公里,11公里也是地球所能承载建筑物的高度极限。

刘慈欣说:中国科幻难产,缺的是概念和情怀。

《流浪地球》是如何诞生的:一个有梦想的导演,选了一个有概念的剧本,找了有情怀的演员,书写了一段人类和地球一起流浪的史诗。

这个2019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科幻片,已经势如破竹。所以,下班后不妨电影院走一波《流浪地球》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