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苏轼的经典名言,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注定了苏轼的与众不同。
说起苏轼,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的行书经典《寒食帖》。这份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将宋人尚“意”的书风表达到了极致。在这其中,我们能看到苏轼“棉中裹铁”的坚忍和无奈,同时也能读出身处逆境仍淡然的潇洒。苏轼的书法,就像他的诗一样,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
苏轼只会写行书吗?当然不是,在楷书方面,苏轼仍然出类拔萃。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苏轼的楷书《醉翁亭记》,技法好学,这种气质,一般人模仿不来。
苏轼学书,主要取法自唐代名家,徐浩、颜真卿、李北海等人,都算是苏轼的书法老师。但凡是书法史留名的名家高手,取法继承前人是一方面,肯定也有自己独到的一面,苏轼也是同样。就说苏轼的这篇楷书《醉翁亭记》吧,远看有点像颜真卿,仔细看呢,又发现不那么像,如果再深追究的话,你会发现他的楷书和颜真卿完全是两码事。
像在哪里呢?个人认为,苏轼的楷书和颜真卿一样,都具有一种庄重宽拙的气质。这么说吧,细节上看,苏轼的楷书用笔和颜真卿同出一路,线条表现上也颇为相像,这些属于技法层面的。为啥又不像呢?差别主要在结体上。苏轼的楷书并不像唐楷那般规矩平正,更为灵活随性,但合理合规。黄庭坚曾评价苏轼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其实也有道理,苏轼确实擅长横向结体,随势赋形。另外,他将颜真卿的外拓改为内收,宽处有紧,松处有密,并非一成不变。
很多朋友在学习楷书的时候,把自己束缚得很紧,生怕有一点走样。对于初学,这是应该做到的,就像欧阳询说的那样:“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欧阳询说的那句话,只适合于初学。基础打好了之后,如果你还在那以“写得像”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的话,就会面临无路可走的困境。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把胆子放大一些,思路打开一些,在合乎法度的情况下,将古人的东西和自己融为一体,重新进行搭配组合。“搭配组合”的动力又从何而来呢?多学多看多思考,才是正解。为什么古人说学书法要“精一家,通百家。”?就是为了给我们的创作多提供一些参考素材。
文章的最后,提醒大家一点:创新不是胡来,个性不是随性,有依有据,合理合规,才能真正地放飞自我。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