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ICC)对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超速审判”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庭审进程来看,其仓促程度令人咋舌。
3月12号杜特尔特才抵达海牙,随后接受问询,短短几十个小时后就开庭。对比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对米洛舍维奇长达四年的审判准备,ICC对杜特尔特的审判简直像在赶时间。

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是西方对菲律宾地缘转向的深深焦虑。杜特尔特任期内,中菲贸易额大幅增长210%,美军基地减少3个,这在西方眼中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远比所谓“反人类罪”更让他们坐立不安。西方妄图通过这种快速审判,给杜特尔特定罪,以此威慑其他有自主外交倾向的国家。
庭审现场,女法官的种种行为也尽显西方的“文明傲慢”。她坚持用法语发问,而杜特尔特只会英语,虽说提供了同声传译,但当天设备明显传递不清,ICC现场却无一人愿意协助老杜解决问题。

当杜特尔特没听清出生年月的提问要求重复时,女法官还迟迟不说,尽显刁难之意。老杜虽身体虚弱,仍努力保持尊严,认真回答问题,可女法官的做法却让这场庭审充满了语言暴力和程序不公,将杜特尔特塑造成了“文明世界”的审判对象,这种符号暴力比实际的拘禁更具伤害性。
杜特尔特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令人动容。他身体状态不佳,申请视频连线参加庭审,身着西装,尽力坐好,即便虚弱也努力维护着菲律宾前总统的尊严。他颤抖的身躯和浑浊的呼吸,成为对抗司法霸权的无声呐喊。
这位曾敢怒怼奥巴马的政治强人,如今遭受如此不公对待,不禁让人思考:当国际司法沦为强权工具,连前总统的尊严都无法保障,普通民众的权利又谈何安全?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轩然大波,马尼拉街头的抗议人群从千余人激增至五万,民众对这种司法不公表达了强烈不满。
ICC对杜特尔特健康的漠视,与对西方政要的“人道豁免”形成鲜明反差。英国首相被曝参与伊拉克战争决策时,ICC选择视而不见;而菲律宾一旦偏离亲美轨道,司法机器就迅速启动。这种“健康双重标准”,本质上是西方政治站队的体现,将司法当作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中国外交部“审慎行使职权”的提醒,道出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担忧。ICC成立22年起诉的46个案件中,43个针对非洲国家,这种被称为“白人的法槌”模式早已引发众怒。杜特尔特案或许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东盟十国首次集体发声质疑ICC管辖权,非盟法律顾问团宣布启动替代性司法机制研究。

与此同时,新型国际司法体系正在悄然兴起。金砖国家争端解决中心受理首个案件,上合组织成员国签署司法互助协定,发展中国家开始利用西方制定的规则反制西方,如杜特尔特律师援引《罗马规约》第17条,当本国司法系统正常运作时ICC无管辖权。这些都表明南方国家正在通过制度创新,动摇旧有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杜特尔特案件的背后,真正被审判的是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南非前总统姆贝基称这是“我们的纽伦堡时刻”,印尼学者呼吁“法律殖民主义必须终结”,一场全球性的制度觉醒运动已经开启。
国际司法的未来,不应是海牙法庭里用法语宣读的不公判决书,而应是万隆会议厅中用多种语言共同写就的公平宪章。真正的正义无需借助语言霸权来彰显,全球南方国家正在为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司法秩序而努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