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福建人,一对正反典型:陆正耀与曹德旺的成败分水岭

两个福建人,一对正反典型:陆正耀与曹德旺的成败分水岭
2020年06月04日 06:00 透镜公司研究

独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关注资本市场及上市公司

本账号入选腾讯新闻TOP计划,本文系透镜公司研究与腾讯证券联合出品。

在资本市场,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醉心于资本运作,却长期荒废公司主营业务;他们习惯于猎取巨额的资本回报,对分享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成果这样的蝇头小利不屑一顾;当他们满仓质押股票对外投资,期待将来通过IPO、并购和重组继续开启新的资本盛宴时,却发现荒废已久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早已百孔千疮,股票一路下跌爆仓不断;此时的他们或许幡然醒悟:失去了主营业务的支撑,一切的资本市场故事都是空中楼阁,如梦幻泡影;但此时,在贪婪的驱使下他们往往已经离岸太远,没有了回头的可能……

同是福建人,反差有点大

陆正耀,1969年7月出生,福建屏南人;曹德旺,1946年5月出生,福建福州人。

这两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们应该算是资本市场上最著名的两个福建人——只不过,其各自的声名所向,反差略大。

在今年2月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陆正耀以240亿元的财富,排名全球第781位;同期的曹德旺财富只有150亿元,全球排名1303位——彼时的陆正耀,风华正茂。

不过,伴随着这个榜单的发布,一场风波同样也在开始发酵。

在上榜之前的1月31日,陆正耀控制的瑞幸咖啡遭到了做空机构浑水的做空突袭,浑水指其存在严重财务造假行为,但当时的瑞幸否认了浑水所有的指控。

不过,事情在两个月后迎来了反转。

4月2日,在审计机构安永的巨大压力下,瑞幸终于被迫“自曝”财务造假:该公司2019年二至四季度间近80%的营业收入为凭空捏造,其造假尺度之大,震惊四座,以致于后来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和立法机构十分罕见地分别从行政监管和立法层面双双对中概股公司赴美IPO作出相应限制——瑞幸终于成了搞坏一锅好汤的老鼠屎,为千夫所指,人人喊打。

作为这颗“老鼠屎”的最终“缔造者”,陆正耀在整个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极不光彩:他先是在最开始时全盘否认浑水的造假指控,接着又在东窗事发后推出小伙伴COO背锅顶雷,陆正耀自己则像“受害者”一般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事发次日,陆正耀还发出“今天更要元气满满,小伙伴们加油!”的朋友圈,并组织瑞幸上下共同转发,以致于著名自媒体人吴晓波发出了“元气满满的无耻”这一灵魂之吼!

其实直到两个月之后的今天,陆正耀仍然一边高调地宣称“负责到底”,彰显“担当”的同时,还一边极尽掩盖之能事,极力捂盘更多的造假事实: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瑞幸的造假,绝不止于他们公开承认的2019年二季度以后,该公司早在IPO之前就存在着严重财务造假行为,而这些,无论是瑞幸官方,还是陆正耀本人,自始至终从未承认过——关于这一点,随着中美两地调查的深入,相信接下来很快会有更多的详细信息释放。

相比之下,曹德旺和福耀玻璃一直在资本市场拥有很高的人气和评价,外界很少看到有关他们的负面新闻,无论是商业上还是声誉上,曹德旺是绝对的名利双收:他白手起家创立的福耀玻璃在汽车玻璃领域排名全球第二,国内第一,且福耀玻璃长期以来盈利强劲财务表现持续高度稳健,是资本市场上绝对的“成绩优秀的好孩子”;同时,曹德旺本人也是第一个获得“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华人,这一奖项被公认为是全球商界的奥斯卡,含金量之高可见一斑。

不过,相比以上分量十足的荣誉和光环,曹德旺身上更为公众所熟知的标签,或许是他的慈善活动和他的佛家弟子身份。

曹德旺从不避讳自己的佛家弟子身份,他甚至在多个公开场合和媒体专访中谈及自己“佛系”经营管理和家庭生活理念,其所著之个人自传更是取了一个极具佛性的名字:《心若菩提》。

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曹德旺的秩闻:在创办福耀玻璃之后,由于生意太好挣钱太多,曹德旺产生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逐步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曹德旺曾一度想关掉福耀玻璃工厂,急得当地政府官员发动各种力量给他“做工作”——福耀玻璃若真关了,对当地的税收可是个不小的打击——最终,据说是一位高僧成功“开化”了曹德旺,让他把工厂继续运营下去——事实证明,福耀玻璃不仅继续运营了国内的工厂,如今甚至还把工厂开到了美国。

这段故事的真假我们暂无从证实,也不知道当初那位高僧到底跟曹德旺说了些什么,但此后的曹德旺将福耀玻璃作为了慈善事业的支撑——2009年,曹德旺拿出由其家族控制的福耀玻璃股票的70%成立慈善基金,近乎“裸捐”。

我们不知道,同为福建人的陆正耀,是否也像曹德旺一样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不知道他是否曾求过妈祖、拜过佛,抑或在加拿大的教堂里是否向耶稣做过祷告,但外界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的陆正耀和曹德旺两人,已分别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对正反两面典型:这种对比,无关道德,无关信仰,亦无关慈善,惟关商道。

“老实人”与兜售IPO梦想的“创业”贩子

在商言商,如果说陆正耀和曹德旺之间存在一个将二者引向不同成败结局的肇因的话,那么这个肇因或许就是——双方在为商之道方面的态度与风格截然不同:前者醉心于资本运作而荒废业务发展,只逐资本收益;而后者则恰恰相反,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主营业务发展,从不搞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这种不同,跟两人各自的发迹史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关系。

福耀玻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曹德旺一步一个脚印打拼出来的历史,从福耀玻璃创业到IPO的全过程,基本看不到明显的资本介入痕迹;而陆正耀的第一件“IPO作品”神州租车则是由联想控股等一众明星资本捧出来并一路扶持上市的。

当然,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得不考虑:福耀玻璃早在1993年就上市了,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处于整体起步阶段,资本的活跃度远不及今天这般发达;神州租车是于2014年才上市的,那时的国内资本市场早就是一个“资本高度活跃,资产泡沫横行”的新时代了。

但不管怎样,尝到神州租车IPO甜头后的陆正耀似乎很快就失去了对经营公司的兴趣,他开始四处借助资本力量、动用资本杠杆,想方设法地创造更多的“IPO作品”,成了一个四处兜售IPO梦想的”创业”贩子:陆正耀从来都无意于经营好一家公司,获取企业的经营利润,而是醉心于通过不停地打造IPO项目获取资本收益——相对于后者,前者可能确实连蝇头小利都算不上。

陆正耀的具体玩法其实挺简单:拿已上市的神州租车股票作押,从券商或银行拆借出新的资金,并用这些资金发起和投资下一个他们认为未来有IPO潜力的新项目,然后再发动其在神州租车IPO过程中积累的资本界朋友圈资源帮他捧场抬轿,共同孵化这些新项目上市。

不管是神州优车也好,瑞幸咖啡也罢,大体都是陆正耀在上述资本戏法框架下诞生的新产物,其中间具体过程或许略有不同,但大致玩法无异——这一点,外界从陆氏概念股大股东几近全线满仓质押这些公开信息中即可窥豹一斑。

甚至我们可以在此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瑞幸模式成功了,或者说如果瑞幸能够通过财务造假一直成功地欺骗下去,陆正耀绝不会甘心于每年踏踏实实地从经营瑞幸咖啡或“神州系”公司过程中获取经营利润分红,他大概率会将其所持有的瑞幸股票再度“ALL IN式”质押,以获取新的资金,然后接着再“重复昨天的故事”——毕竟,对于一个习惯了在资本盛宴中享受大鱼大肉、海鲜饕餮的人来说,想让他甘心于过靠吃公司经营利润这种五谷小米、粗茶淡饭的生活,这太难了。

相比陆正耀,曹德旺则呈现出可怕的淡定与务实。

自1993年上市以来,在巨大的资本诱惑之下,福耀玻璃从未偏离其创业之初的主营业务,这样的公司在A股市场历史上绝对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正如曹德旺对媒体所言:我40年坚持只做一块玻璃!其传奇式的执着与陆正耀从租车到卖咖啡的超级跨界形成了鲜明了对照;而且,一直到今天,曹德旺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股票质押率都为零。

凡事就怕认真。

曹德旺“四十年坚持只做一块玻璃”的回报是:福耀玻璃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商,在国内更是拥有超过6成的垄断性市场份额;福耀玻璃的营收从1993年的1.6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11.04亿元;其净利润也从1993年的6352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28.98亿元,最高的2018年其净利润更是达到了41.07亿元;自上市以来,福耀玻璃累计现金分红达到了137.62亿元......

神州“双车”原本可以有不同的结局

截至目前,陆正耀的“IPO工场”模式已经“出品”了三只产品:神州租车、神州优车和瑞幸咖啡。

造假丑闻之后,瑞幸已被要求从纳斯达克摘牌,其最终的结局,大家已然隐约能够预料得到;关于神州租车的最新动态是,受瑞幸造假事件余波冲击,其控制权已经易主,北汽接盘,从此不再跟陆氏有半点瓜葛;至于神州优车,由于在宝沃汽车身上烧完最后一笔压箱底的钱之后,鉴于陆正耀个人信用中途彻底破产,该公司似乎不大可能有机会获得新的融资,其2019年年报直到现在仍然“难产”,因此神州优车的未来同样也很不乐观,生死未卜。

其实,抛开造假的瑞幸不谈,无论是对于陆正耀个人,还是对于神州“双车”,他们原本都可以有个不同的结局。

在2014年神州租车成功IPO的前后,身为神州租车董事长兼总裁的陆正耀居然在神州租车上市公司体系之外,以个人身份启动了一个极具争议的新IPO项目——神州优车——然而,无论是从当时还是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神州租车面前,作为后来者的神州优车压根就是个自始至终都不应该出现的产物。

神州优车有三大业务板块:专车出行,车辆买卖,以及车辆消费贷——这三大业务虽然在当时并没有与神州租车的业务构成直接的关联竞争,但他们却无一例外都是当时的神州租车在彼时的未来可以做、而且是应该做、甚至是必须做的业务——也就是说,神州优车的出现,封死了神州租车未来业务延展的关键生命通道,它把神州租车的主营业务限定在了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有限空间内。

以神州优车得以发迹的专车出行业务为例,这一业务的运行模式实际上是:神州优车以承租人的身份,通过关联交易大批量地租下神州租车的车辆,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一款名为“神州专车”的APP,向消费者提供打车出行服务——既然如此,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神州租车为什么不自己去做这项业务?同期的首汽租车不正是这么干的么?

在陆的一手操办之下,本应在神州租车内部孵化的神州优车三大业务,居然神奇般地在神州租车的体外诞生了——这其中的逻辑和答案,除了陆正耀个人的“IPO工场”野心之外,或许很难找到其他合理的解释。

而这样安排的必然结果就是:神州优车走了神州租车本该走的路,让神州租车未来无路可走——这一点,公开市场的投资者可以从神州“双车”之间此消彼长的财务数据波动中看出些许端倪。

借着香港IPO融资加速扩张的东风,神州租车成功上市后确实风光了一两年,于2016年达到了其“人生巅峰”,其当年的营收达到了64.54亿元,净利润达到了14.60亿元,盈利能力十分强悍;不过,自此之后,神州租车虽然在营收端总体上还继续维持了小幅度的增长,但其盈利能力却一落千丈并持续加速下滑,直至2019年,神州租车更是直接陷入了盈亏风格转换的尴尬边缘。

颇有意思的是,神州租车开始衰落的2016年,正是陆正耀开始大规模布局神州优车业务的“发力之年”——2016年,神州优车的营收达到了58.45亿元;次年,神州优车的营收更是扩张至98.56亿元;而在发力之前的2015年,该公司的营收规模只有区区2302万元。

这一切,真的仅仅只是巧合吗?

如果当初的陆正耀能够拿出些许曹德旺的务实精神,将心思和精力真正放在神州租车上市公司的经营上面,让神州租车根据自身的能力,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在其体内稳健地孵化上述三大业务,今天的陆正耀和神州“双车”会不会呈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透镜公司研究:Lensresearch)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