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母亲们的心结?

母亲节,母亲们的心结?
2024年05月12日 16:18 张佳玮_写字的地方

母亲节,说点赞颂之外的话吧:妈妈们的心结。

看去再能干刚强的妈妈,可能,或多或少,都都有一点心结的。

我亲外公去世得早,外婆带我妈和舅舅改嫁我另一个外公后,过了一段漫长的苦日子。后来遇见了我爸,好好地过了些年。

我妈属于她那一代人里肯积极求变的人。在那个崇尚单位里过一辈子的时代,她跳槽换单位,工厂到私企,甚至自己创业。作为女儿接过我那几位舅舅应尽的义务,为我外婆和后外公养老送终,还念叨着给我存钱。

我离开无锡后上大学后就独立,让家里别再供我钱了,“你们爱怎么花怎么花”,也是为了让我妈可以少操点心。

到此为止,她应该很豁达了吧?

但我妈有一点奇怪的坚持。

在家乡,她是小区一妈,歌唱队朗诵队舞蹈队各色社区活动奋勇争先,社区老太太们爬楼梯送上来的礼物堆满楼梯间,每次我回无锡,她都要在十几个微信群里“近来活动暂停,我儿子回家来了”。

但她不乐意出门旅游,“费钱!”哪怕我也给她开了数字支付的亲属卡,负责掉她和我爸的开支,哪怕我给她买这买那,也教她各色数字科技装备用法,哪怕家里实在不缺日常用度,我妈还是很乐意省钱。且,大概是觉得我上大学后没拿过她的钱,过意不去,每天都跟我念叨,“我要给你钱!”

近来我带我爸妈旅行,感受尤深。

好容易被我劝出来了,旅行食宿,都是我来。但我妈总乐意念叨,“这里吃好,这里实惠”,“不要麻烦了!这就很好!”

每到旅途中一个住处,告诉她周边方便的店铺,各种口味尽挑;回头一看,她买一堆食材,自己在住处做,还念叨“少个炒锅”。

还时不常悄然打听能搭上话的阿姨们,“你们在这里生活怎么样?挣多少钱啊?”

看到大片绿地,便道:“这里种种菜,养个鸡,很好的!”

而且时不时还跟我念叨,“我要给你钱!”

不,我不是想说“跟爸妈旅行多累”之类,实际上我妈是个很好的旅伴,对新事物充满乐趣,每天都在念叨“不要给你添麻烦”,虽然这句话也多少意味着“能省则省!”

我知道我妈这些习惯,大概是哪里来的。

她自诩无锡城里长大,偶尔还会开玩笑,说我爸算“无锡乡下人”,但会被我爸反将一军,说我妈的吃饭习惯倒不像城里人——我爸吃东西讲新鲜,一顿吃不完,也就扔了;我妈却和我外婆相似,喜欢留隔夜菜,热热再吃;我外婆做鳝鱼,头尾都不舍得扔,“钞票买得来的!”这一切大概源自我97岁的太婆,她少年时从常州逃到无锡时,据说饿过很久;所以到老来,床下都要装一袋米,每晚摸一摸才睡得着。

我妈妈的许多行为模式,怕犯错,爱俭省,都是自小被塑造出来的,一直到如今。偶尔犯了什么错,当然就先怪我爸。虽然许多时候跟我爸没啥关系,而且我爸可能还提醒过她,那我妈就要一瞪眼,“你就不会好声好气说嘛?!”

流行的叙事里,情绪不稳和各色应激多是年轻人们的专利,但父母们也有各自的心结,只是上一代不太会提。

之前我爸曾想让家里搬去另一处,我妈不置可否,吞吞吐吐地不认可,但不肯说理由,我爸也就听她的了;之后被我一再问了,我妈才承认说,要搬去的那一处,似乎与我亲外公去世的地方很近,她有心结;我说早知如此,说出来便罢,不搬就不搬了,何必拖个几年才说?

我妈说,这点心思,说出来怕人笑话,说她疑神疑鬼。

虽然各色流行叙事里,为母则强,母亲的形象多坚韧宽厚,对生活的风浪无所畏惧,但大概,每个妈妈都也有自己的心结,有自己过不去的坎儿吧?

许多细节,在年轻人世界,会是应激和心理阴影的体现;在长辈们,就容易被当做是怪癖。

但长辈们并不是天然粗放豪迈,没有感觉。她们可能只是把没纾解没治愈的心结埋下了,日积月累,发之于外,便是一些我们不一定能理解的行为模式。我在小说《爱情故事》里写我父母时,稍微把那段故事理想化了一下,事实上那个年代过来的长辈,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结。

我见过不止一个自己都到了外婆年纪的妈妈们,亲口承认过:她们好强,是因为更上一辈的偏心,承认过她们一边爱她们自己的妈妈,一边跟妈妈相处时浑身紧张,一边也希望得到妈妈的认可。

这点矛盾的情感,其实就可算老去的心结,只是她们未必肯说出来罢了。

除了赞颂妈妈们,也可以试着,跟她们说说她们的心结——当然咯,她们总会说“能有啥事,没事”,或者“习惯了,过去了”,或者像我外婆说“笑笑吧,除了笑笑有什么办法喃!”——但嵌在内心的郁结,总是出来了才最舒服。

母亲节快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