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是滴滴的产品经理

每个人都可以是滴滴的产品经理
2024年06月30日 12:03 谈心社社长

网约车行业“饱和预警”频频引发媒体关注;臭车相关的话题动不动就登上微博热搜;司乘之间因为车内温度高低、行车速度快慢、路线偏移、携带宠物产生的摩擦也数不胜数。

小小的网约车空间,怎么承载了这么多的社会情绪?

要深入探讨网约车问题,就绕不开行业规模。近年来,行业飞速发展,新生平台一个个冒出头来。我们熟知的平台仅有滴滴、曹操几家,但官方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底,全国一共有351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

平台众多、竞争激烈是网约车行业一大特点,除此之外,这个行业的两头还担负了数千万的司机和数亿用户,每天产生的订单量非常庞大。

举个例子,今年1到5月份,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3亿人次,而网约车行业则超过36亿单,其中,头部平台滴滴在国内的单量每天达到3250万单。

这个数字是行业的发展的佐证,但同样也是压力。压力在于,即便网约车上发生一起非常小概率的纠纷,乘以3250万,都会变得十分庞大。

于是,多年来,在车内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上演了各种各样的摩擦和纠纷:

宿醉的乘客吐了司机一车,双方协商后,乘客赔偿司机500块钱洗车费加误工费,第二天清醒后,乘客打客服投诉司机骗钱;

司机嫌订单路程近、收入少,想关掉空调多挣一些钱,汗流浃背的乘客实在忍不了了,跟司机吵了起来;

乘客手机丢失,坚称掉在车里,而司机坚称没有看见。乘客不相信司机,司机忍不了乘客,最后闹得不可开交……

除了这些纠纷,网约车行业还有一个特殊性:它是一个运载生命的行业,人命关天,容不得一点疏忽,安全要放在第一位,所以需要持续在安全、体验、产品功能上不断做投入

基于以上原因,网约车行业成了规模庞大、业务琐碎、毛利微薄的生意,总体来讲确实是一本“难念的经”。

过往行业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车里面能不能吃东西?车内要不要装监控?未成年人能不能独自乘车?

这些议题都是当下极具争议的话题,不是都有法律制度予以规制,平台也难以全部找到依据和证据进行判责。而且,一旦平台自行制定规则,其立场又容易受到公众质疑,给平台纠纷解决及用户权益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

以上这些难题怎么来解?显然,光靠一家公司的能量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要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是诸多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缩影,它们足够复杂、多样,满足了这群人、可能就会得罪另一群人,所以,解题需要更多元的视角和更广泛的讨论。

滴滴给出的方案是上线 “公众评议会”,把这些问题放到公众的场域一起讨论讨论,邀请公众对一些话题、功能进行讨论并投票,然后平台根据投票的结果,梳理规则、优化方案。

公众评议会的方式是否迅速取得效果?未见得,毕竟公众大多只有“用户”这一重身份,大多数人对公司内部的业务并不了解,但至少这种方式让内外部流通起来了,公司能听到公众的声音,公众也能了解到公司的现状,虽然未必能很快起到化学反应,但能坦诚、开放听取不同人群的声音,终归不是一件坏事。

而且对外部开放这个动作,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有难度。有一些公司不会,有一些公司不屑,有一些公司不敢,真正迈出这一步,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心。

6月28日,滴滴在App内发起第17期“公众评议会”,邀请用户投票决定滴滴应该上线哪些功能。选项包含:女司机接女乘客、拉黑异味车、宠物快车、按小时包车等等。

这些功能来自网约车行业中的真实场景,映射出不同群体的诉求。用户可参与投票和讨论,平台最终会参考用户的投票情况,来决定将来上新哪些功能。

本期公众评议会虽然声量不大,但社长认为非常值得关注。试想一下,用户原本是“被动接受”的一方,你推出什么我就用什么,但滴滴的“公众评议会”让用户有了更多的主导权,每个人都可以是滴滴的产品经理,共同参与平台规则的形成和塑造。

回过头看过往滴滴上线的16期公众评议会,确实帮助行业在规范化、制度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就拿“车内捡到失物是否要有偿归还”这个问题来说,没有一定正确的答案,但一定能让人产生不同的思考。

数据显示,每年滴滴平台上都有多达百万件遗忘在车上的物品被找回。但在物品遗失小组在协调工作中发现,归还失物的过程中,司乘纠纷常常出现,且主要聚焦于失主和捡到东西的人常常因为是否要支付费用。

“是否要有偿归还失物”的议题,真实且广泛存在。一开始,或许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应该索取费用,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都是“拾金不昧”。

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他人送还物品费时费力,不仅贡献了时间精力,还可能耽误司机原本的工作,导致空驶。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合情合理。

倡导拾金不昧,但也不能把“无私奉献”的道德要求强加给每一个人。也因此,公众评议会上超过24万参与讨论的用户,81%赞同失主需要支付送还物品的相关费用。现在来看,这些讨论仍然非常有意义。

当一个企业的产品覆盖到了社会的大多数人群时,它需要做些什么?提高用户粘性?再次扩大市场?不断迭代功能......

过去,互联网做出的产品总是高度集中的——内部自查自纠,内部发现问题需求,内部寻找解决方案。这样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自嗨”的,很难真正满足用户体验。

相比于局限在内部视角,通过“公众评议会“的形式,把平台治理的权力部分让渡给用户,鼓励每一个用户提出想法意见,更容易打造健康且可持续的平台生态。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问题产生—公众参与—规制形成—公众反馈—规则完善”的良性平台治理机制逐渐形成。用户参与讨论,多方声音被听见,大众的观点也多了一次碰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渐达成共识,寻找到共同的尺度。

公众评议会的方式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足够公平、足够透明;虽然不是什么大的创新,但依然值得普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