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细节感人!从护目镜到申请恢复七连建制,个个都是泪点

《水门桥》细节感人!从护目镜到申请恢复七连建制,个个都是泪点
2022年03月20日 15:10 博古通今哎呀

这是文章头部

优秀的电影总是有着超强后劲,让人迟迟缓不过来,很多观众还没彻底走出《长津湖》雷公牺牲的悲痛情绪,又迎来了《水门桥》的爆泪剧情。

这部电影正如导演徐克所言“更寒冷、更热血、更残酷、更火爆”,冷到通信设备的电池都被冻住无法使用,高地待命的志愿军被冻成“冰雕连”。

热血与火爆是战争戏感染力的加成,融合冰与火的战场,视觉冲击力极强,但比视觉后劲更大的还是四个“更”中的“更残酷”,这场战争,伟大又残酷。

如果你是《长津湖》的老粉,那么做好迎接爆哭的准备吧,即使你能逃过平河、徐从戎等人一个个的牺牲,才难逃过伍万里157分之1的报数。

如果你是电影新观众,那么准备好纸巾,无论泪点高低,这个故事总会触到你的底线,感受完故事整体的壮烈后,还有一个个越咀嚼越泪目的细节等着你。

这些细节,整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差距、继承与薪火,差距在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彰显战争之艰难,继承贯穿于战友情,薪火则在于未来。

差距,从余从戎的钢盔到平河的降落伞,很多物资都是从敌方手中缴获的。

《长津湖》有一个经典对比镜头,志愿军在雪山隐蔽时啃着冻土豆,每人每天一个的量都很难维持,而另一边的美军,却在吃着种类丰富的圣诞大餐。

这个对比非常直观,双方后勤补给的差距一目了然,即使你对战争片一窍不通,也能瞬间GET到志愿军的艰辛,与美军在物质上的充足支持。

但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小细节的对比,更加让人心酸,食物的差距只是这个战场上影响非常“小”的一个地方,更可怕的差距在于武器。

9连连长谈子为布置炸水门桥时,选了一个非常冒险的进攻策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10个炸药包一把巴祖卡,而敌方却有大量飞机、坦克、大炮……

战略装备的紧缺,让观众看得非常心酸,也让志愿军们练就了灵活的应对措施,炮营的大炮被美军炸了,7连便端了美军的战略储备点,把大炮给补了回来。

他们努力把一切可能利用的物资都利用起来,被美军遗弃的物品也不例外,余从戎在下碣隅里战斗中缴获的美军钢盔,在水门桥中帮他挡了一次子弹。

《水门桥》中的平河比《长津湖》多了一个白色的“披风”,是雪地隐藏很好的保护色,但这个“披风”并不是志愿军的装备,而是美军空投物资时用的降落伞。

平河发现了降落伞的妙用,变废为宝,让它成为自己的“隐身”利器,现实战场上,炸水门桥的志愿军则把棉衣的白色里衬外穿,用这种方式隐藏自己。

这些小细节展现出志愿军的节约习惯与灵活头脑,同样也一点点向观众暗示志愿军的艰难,他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可美军有用之不尽的先进技术与物资储备。

炸掉水门桥原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修完,可事实上,美军一天就完工了,三炸水门桥没能阻止美军的撤离,从没败在人,只可惜于基础装备差距太大了。

继承,平河继承了谈子为的巴祖卡,伍万里继承了所有人的遗志。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无论《长津湖》还是《水门桥》,都很少用文戏渲染角色之间的战友情,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又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这种情谊浓郁于并肩作战的性命相托,升华于共同的军人精神,也体现在那些“一闪而过”的互动细节,比如伍千里与两位老友谈子为、杨营长。

新兴里战争结束后,伍千里与老友谈子为重逢,看到对方安然无恙,两人都很开心,两人交谈过程中,谈子为把自己刚刚缴获的M1911A1给了伍千里。

这是美军当时的常用装备,被军事迷称为“一代神枪”,志愿军则多用盒子炮,也就是驳壳枪,谈子为当时是下意识把自己缴获的“好东西”送给了老战友。

最好的友情,莫过于他发现了可以保命的先进武器,立马送给了他。

这把手枪后来一度到了耿乐饰演的杨营长手里,当时炮营准备被炸,伍千里以此鼓励他再去抢美军的装备,在这场争夺战里,杨营长便是用它反杀敌军的。

在《长津湖》里,两代“神枪手”谈子为与平河有过短暂的交集,两人临时配合仍旧非常默契地打下了美军飞机,当时谈子为把自己的巴祖卡递给了平河。

来到《水门桥》,平河正式从牺牲的谈子为那里继承了这位大前辈的巴祖卡,也继承了背起了双份重担,带着它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志愿军并非永远打不倒,但一个倒下了,永远还有下一个。

作为连队老幺,伍万里是所有人的“弟弟”,从一开始被哥哥们“保护”,到慢慢继承哥哥们的军人精神,成了真正的战士。

故事尾声,伍万里带着所有人的遗志回归,他身上也有非常多让人泪目的细节,海报上标志性的护目镜是雷公送的,他一直带着身上。

梅生在用生命完成任务之前,把手表给了伍万里,因为对方不会看手表指针,他还特地给伍万里画上了标志,帮助他执行最后的命令。

除了这些,他还有哥哥的鱼鹰哨,张小山的挂件……一百五十七名七连战士跨过鸭绿江,只余万里一人回,但万里一人,也带回来所有人的精神之火。

薪火,那一抹红色,是永恒不败的中国精神。

三炸水门桥后,美军仍旧依靠先进装备与快速供给在水门桥上架上了可供坦克通过的钢架,完成了他们的撤离,此时,已经7连已经没有人能阻击他们。

全连只余一个没有弹药装备又几乎被冻僵了的伍万里,能够在美军密集搜索下生还已经是奇迹,但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军撤离的镜头中,还是出现了一抹迎风飘扬的红色。

那条后勤工作人员仓促扔到火车上给志愿军的红色围巾,那条在美军炸火车时被遗留在车上,但又被张小山捡回来的红围巾,成了鲜明的旗帜。

编剧没有直接点明这条围巾出色的寓意,相信每一个观众也都有自己心中的解读,在七话来看,它代表的是不灭的,是不败的中国军人精神。

因为装备的巨大悬殊,我们错过了阻击敌人逃离的最佳机会,因为装备的巨大悬殊,七连几乎全军覆没,无法维持原有的番号,这段历史很伟大,也很残酷。

但“伍万里”还在,钢七连精神还在,那一抹在风雪中飘扬的中国红,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强大,迎来了梅生期待的下一代和平,迎来了余从戎期待的国产飞机。

故事尾声,还有一句钢七连老粉专属的感动:“恢复七连建制”。

很多非军事迷没看懂这句台词,恢复七连建制,是因为七连在水门桥一战中几乎全连阵亡,因为没有智慧机关与主要战斗力,会被取消番号。

兰晓龙编剧另一部作品《士兵突击》中便介绍过这段历史,当时3名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士兵继承107名烈士的遗愿重建钢七连,延续钢七连精神。

这一段对应的便是《水门桥》伍万里请求恢复七连建制,只不过两部作品因为剧情调整在人数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的使命是一致的,结合来看,泪点更浓。

16年前,《士兵突击》用当代军人的钢七连精神打动观众,16年后,《长津湖》系列再现先烈们的钢七连精神,七连始终都在,薪火一直相传。

这是文章尾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