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培养的太空椒1只1斤,还培育出36种太空稻,为何至今鲜为人知

我国培养的太空椒1只1斤,还培育出36种太空稻,为何至今鲜为人知
2021年07月22日 14:02 财经野武士

在我们的生活日常中,经常可以看到超市里售卖一种外观硕大的青椒,这种青椒果肉厚实,吃起来清甜润滑,有些甚至没有一点辣味,而且维生素c含量较高,很多人把他们称之为太空椒。早在2011年,我国青岛即墨培育的太空椒可实现一只1斤重,亩产8000斤。

太空椒并不只是一个昵称,而是这种辣椒的来由,是普通辣椒的种子通过遨游太空,在重力环境和光照环境之下基因发生了突变,因此在地球上种植之后,外观和特性发生了改变。

那么既然有太空椒,那么为什么很少有人听说太空稻呢?

要知道中国培育水稻的迫切程度,远高于辣椒,通过种子遨游太空让水稻种子发生基因突,实现亩产万斤,是不是比杂交水稻产量更高呢?

实际上,通过航天育种,实现种子的基因诱变进而培育新品种,并不是一项新技术,这些被精心挑选的蔬菜或者农作物种子,在太空旅行中会因为宇宙射线、太空电磁、辐射等变成变异种子,这些变异的种子,在外观、形状或者颜色等方面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这些种子在安全返回地球后,经过专业人员筛选,挑选出优质的种子用于栽培,可培育新品种。更重要的是,种子是没有引入任何外来基因,不存在转基因的争议。

截止到2020年9月份,我国已先后30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让种子进入太空在失重和光线突变的环境下试验。

中国是全球除了美国和俄罗斯之外,唯一一个能够实现卫星搭载太空育种的国家。我国最早的太空育种是在80年代,中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将众多种子带入太空。

至今我国已经培育出700多个航天育种的新品系和新品种,合计种植面积高达1.5亿亩,创造的经济效益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不仅对粮食、蔬果进行了航空育种,也对花卉中草药和微生物进行了试验培育。

中国之所以每次太空任务都会携带种子,是因为中国拥有14亿人口,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到每一位国民,目前中国在粮食方面正面对两大棘手问题有待解决,一是中国耕地正在不断减少,二是中国本土种子正在逐渐消失。

种子是孕育粮食的根本,因此育种工作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在过去的几年十年中,中国已经凭借太空育种推出了不少抗虫害、产量高的粮食种子,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最近有个轰动性的消息,去年嫦娥5号搭载的40克太空稻种,历时23天,76万公里的环月旅行,而且还登陆了月球,回到了地球之后就开始进行播种,今年2月播种到水田里,如今已经完成水稻收割,这批环月旅行的水稻也结出了饱满的稻穗等待收割,作为我国远创水稻新品种,这批太空水稻稻种每粒长达1厘米左右。很多网友都非常希望能够尽快尝到“太空稻”。

国内媒体报道显示,实际上实际上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太空育种,育成了明恢86植株,更高穗长、更长、米质更优、抗瘟性更强的恢复系、航1号,配成特优航1号和Ⅱ优航1号等新品种,亩产可实现800公斤。

不过也有权威消息显显示,从2001年到2016年17年间,我国的水稻航天育种共育成了36个品种,其中亩产一般可达到450~500公斤每亩,高产业就600公斤一亩,最高的产量是702公斤每亩。

反观,袁隆平院士所培育的杂交水稻,可实现平均每公顷产量7.5吨,比常规到增长20%左右,平均每亩在550公斤,甚至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可达到1000公斤,并且已在三亚规模化种植。这个数值远高于水稻航空育种的亩产成绩。

因此至今我国太空水稻的规模化种植面积,都远远小于杂交水稻,基本上都是小规模实验化种植阶段,距离大规模推广,仍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所以这也难怪,美国作为航空业的第一大国,在航空育种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面,但是美国的水稻种植70%仍然也是杂交水稻,而且美国水稻的技术是在中国农业部赠送的汕优2号南优2号等8个杂交品种的组合基础上,培育而成的。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着航空育种相比杂交水稻就是落后技术,袁隆平之前也多次到访太空稻种培育机构,并且对太空水稻同样寄予厚望,随着中国在航空这种方面的不断探索,说不定经过四五年,这批“太空稻”经过精心培育,选择更加优良的基因源种植推广后正式上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