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可绕手指,锋利削铁如泥,阿昌族的户撒刀有多厉害?

柔软可绕手指,锋利削铁如泥,阿昌族的户撒刀有多厉害?
2020年12月24日 13:55 余生无你66

文/元气少女QMQ

众所周知,中国少数民族有三大名刀:甘肃保安族的腰刀、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小刀以及阿昌族的户撒刀。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就是三大名刀之一的阿昌族户撒刀。

我国的阿昌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云南省陇川县,与当地的景颇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较近,因此交往也比较密切。十年前的人口普查显示,阿昌族只有三万多人,在十四亿人口的大国里,阿昌族的人数占比确实不高,但是阿昌族人民高超的武器制造工艺却是其他民族所推崇备至的。

阿昌族擅长造武器历来已久

,早在唐代,这里便是南诏王的“武器制造营”。

那个时候少数民族之间争斗十分激烈,锋利的武器是取胜的关键,正是凭借着阿昌族人民制造的刀剑,南诏王成功捍卫住了自己的王位和国家,雄踞一方长达两三百年。

阿昌族所制造的武器中,又以刀最为出名,其中阿昌刀是阿昌族人民引以为傲的作品。

阿昌刀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时朱元璋膝下有一义子,名沐英,此人虽自小出身贫苦,但是由于才智过人、武功高强,深得朱元璋赏识,十二岁之后就跟着朱元璋四处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彼时,明朝初建,南蛮未定,麓川国主思伦发叛变,于是朱元璋命沐英领兵平定叛乱。

沐英领兵入驻大理,与思伦发多番交手,难分胜负。沐英初到云南,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不是很了解,在作战时吃了不少亏,思伦发的军队又多为散兵游勇,近战搏击的战斗力十分强,明朝的军队不是其对手。

特别是他们使用的是当地特制的随身小刀,轻巧锋利,和明军的长矛大刀比起来要灵活许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沐英想着,一定要寻到比敌方更好的武器才能扭转明军在近身战中的不利局面。

当时,有不少阿昌族人被编入沐英的军队,沐英发现他们腰上别着的小刀就与思伦发军队的小刀颇为相似,只不过没有那么细长、锋利。

原来,阿昌族人生活之地丛林茂密,山路难开,蛇虫时常出没,于是他们身上常备此刀,一来为了防身,二来方便日常开路所用。

沐英觉得阿昌族的刀似乎可为自己所用,于是就召来其中一个阿昌族士兵,问道:“你们阿昌族的刀和对面的刀比起来,谁更有胜算呢?”。 阿昌族士兵回答:“麓川之刀是为杀敌才造得如此锋利,而我们的刀是为了自保才佩戴的,孰高孰低,将军心中自有定夺。”

没想到这个阿昌族人竟如此坦然,沐英又说道:“阿昌族的刀虽好,若是不能杀敌,怕是也很难留得久啊!”。

沐英一语双关,阿昌族士兵一下就听出来了其中深意,他说道:“若阿昌族能助将军一臂之力,造出杀敌之刀,那是我们族人的荣幸。”

听到这一回答,沐英终于满意地笑了。

沐英召来阿昌族造刀的工匠,让他参考汉族的大刀,造出一把既锋利又便于携带作战的刀。

阿昌族的刀匠也不负众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经过多番锤炼,终于锻造出了让沐英满意的刀,此刀“柔可缠指,剁铁如泥”,思伦发军队的刀在此刀面前黯然失色,双方在定边决战,明军大获全胜。

明朝统一了云南,麓川从此畅通无阻。

此后,沐英奉命在云南修府镇守,为了犒劳阿昌族人的功绩,沐英厚赏了当地的阿昌族人,阿昌族人成为协助明朝守卫云南安定的重要力量。同时,

为了表示对阿昌族人的尊重,沐英将阿昌族人造出的这把刀命名为“阿昌刀”。后来因为陇川此地的阿昌族受户撒、腊撒两个土司的管辖,故后人又称“阿昌刀”为“户撒刀”。

今天的阿昌族人仍然以腰间佩戴的户撒刀为荣

,户撒地区的每一个寨又根据自己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改造了户撒刀,所以每个村寨又有自己不同的“阿昌刀”,如来福寨造的花钢刀、黑长刀;芒东寨的腰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等。其中,背刀又有齐头和尖头之分,当地的阿昌族和傣族常用尖头背刀,而景颇族和傈僳族则更偏爱齐头背刀。

此外,阿昌族人还特地为藏族兄弟量身打造了属于他们的“阿昌刀”,名叫藏刀。藏刀长短不一,工艺精致,刀把还刻了精美的图案,多用作送人的礼物。此刀也象征了阿昌族人民和藏族人民的深厚友谊。

人人都想要一把户撒刀,但是锻造一把户撒刀,却绝非易事。

无论大小,打造户撒刀一半都要经过五个步骤。

首先是选料,

以前的户撒刀受限于材料影响,多用毛铁制成,二战以后,刀匠们多选用旧钢材或者新钢毛坯来做刀。这是造刀的第一步,造刀全看手艺,优秀的刀匠师傅即使是用不太理想的旧钢材依然能够造出锋利的好刀。

接着就要锻打,一般是师徒二人共同完成这项工序,师傅拿小锤,徒弟使大锤。

刀匠根据刀的图样将材料捶打、过火,要连续多次重复同一环节才能打造出满意的刀型。然后再经过开槽修饰,打造好刀的基本形状。

紧接着就是淬火,这是为了保证刀刃的钢性与韧性都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打造户撒刀的核心技术。不熟悉淬火的时机,很难打造出锋利的户撒刀。淬火时间太长,刀叶容易卷刃;淬火时间过短,刀叶变脆,容易崩口。

最后一步就是刨光,对初步完成的刀具进行刨光处理,最后配上合适的刀鞘和刀把。

待刀匠在刀把上刻下最后一笔印记,户撒刀的制作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

阿昌刀在今天被视作阿昌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各大收藏家趋之若鹜的珍品。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刀具本身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阿昌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变迁。

时间可能改变了阿昌族人民居住的那片土地,科技和高楼取代了慢工艺和土楼,但是阿昌族人身上那种专心做事、不骄不躁的气质却一直留存在他们的灵魂里。

然而由于加强社会治安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对刀具的销售和流通愈发严格,户撒刀的市场日益萎缩,甚至有逐渐退出市场的趋势,户撒刀制作的技艺也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事实上,户撒刀不仅是属于阿昌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户撒刀,仍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话题。

参考资料:

1、《阿昌族户撒刀》,李淳信

2、《阿昌族户撒刀的传承和保护》,王佳、成文章

3、《精气凝结户撒刀》,陆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