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声息的世家竞赛

一场无声息的世家竞赛
2019年08月07日 21:07 摩登中产

《小欢喜》中,藏着都市浮世绘。 一

圆明园向北数里,有座青龙桥,桥头有茶馆,旗人少年英华常年于此捡纸。

那些是茶客扔下的包茶叶纸,英华收集后,回家自制墨水,在包纸上练书法。

文墨中总藏着改变命运的力量。茶客中有一道士,旁观多日后,决定收英华为徒。

师徒俩原本想云游天下,但刚走到内城,英华便被道士的朋友截胡,成为教书先生的书童。

他因此出入落魄贵族府宅,并因缘际会,与爱新觉罗旁支的女儿成亲。

一个世家从此开始伸展。

英华在近代史上有个闪耀名字叫英敛之,他参加变法,支持维新,创办《大公报》、香山孤儿院以及辅仁大学。

英华的独子叫英千里,12岁便被父亲送去英国留学。

回国后,英千里投身教育,他精通四国文字,被北大和北师大同聘,被称为中国英语最好的两个人之一。

另一个人是钱钟书,出身于远比英家辉煌和厚重的钱家。

钱钟书与钱学森是平辈之人,同为吴越国王钱缪33代孙。

钱家在江南千年风流,文脉一以贯之,史书更迭翻页间,总有钱家天骄的身影。

近代狼烟摇荡,残存世家大多派子女留洋,观察外面的世界。

英家的英千里去英国学逻辑学,钱家的钱钟书到牛津读文学,梁家的梁思成则去美国费城的宾大专研建筑。

海宁徐家的徐志摩在剑桥留下了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英千里归国后,与北洋大学创始人的女儿结婚。

建国后,英千里与妻子分隔海峡两岸,英千里编写了台湾从初中到大学全部英文教材。马英九和余光中都曾是他的学生。

在大陆,英千里九名子女中,最有名的便是英若诚。

英若诚长大后去清华读书,老师恰是钱钟书。

当时,英若诚与交大校长女儿吴世良谈恋爱,结果被钱钟书11岁女儿发现:别人答卷都用蓝黑墨水,只有这一对用紫墨水。

毕业后,英若诚到北京人艺当演员,后任文化部副部长。曹禺送他一幅字,“大丈夫演好戏当好官,奇君子办实事做真人。”

作为翻译大家,英若诚把大量西方名作,引进中国。

有人讽他“假洋鬼子”,他不以为意,还让四弟给他刻了枚“假洋鬼子”图章。

他演过《末代皇帝》男二号,还曾和基努里维斯飙过戏,他主演的《马可波罗》获得过意大利电视最高奖“银猫奖”。

晚年,他出演《我爱我家》,扮演住在老傅家对面的老胡。

英若诚戴上金丝眼镜,端起烟斗,前尘往事尽是云烟。

台下摄像机后面,坐着他的儿子,导演英达。

时间幕布缓缓落下,世家已是陌生称谓,但有些无形的传承,依旧能贯穿岁月。

世家诞生,依仗于机缘,世家积累,寄托于财富,然而财富并不能保证世家延续。 梁启超辞世后,梁家经济陷入困顿。 抗战爆发,梁家举家南下,逃亡过程中,世家财富烟消云散。 最窘迫时,梁思成5岁侄女的洋娃娃都被卖了换钱。 世家真正的传承,依仗着教育。 英若识回忆,少年时夜晚,他和兄妹站在床边,父亲英千里讲荷马史诗,每天一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基本讲完。 英千里常拿出厚厚的《韦氏大词典》,让孩子们随便找单词考他,从未被难倒。 一次,英若识找了非洲食蚁兽单词考父亲,居然也没考住,六十年后,英若识还记得那个单词,“aardvark!印象太深刻了!” 英家的家产就是学识,家族最爱活动是天南地北侃大山,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英若诚从小被兄弟们称为“英大学识”,家里小妹妹英若娴知识面最窄,聊天总插不上嘴,但在学校,她已被同学赞为渊博。 英家子女开着家庭小沙龙,而梁家则开过一个更大更有名气的沙龙。 1931年,梁家所在的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3号,是北平知识界圣地。 梁家沙龙继承自英式茶聚。牛津剑桥都有下午茶习惯。沙龙上,时局、文艺、科学尽可自由讨论。 往来沙龙的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南开教授,林徽因穿梭其间,知识和见解便是沙龙最好茶点。 世家把对教育的尊重,写入传承的血脉。 建国初,英千里夫人带着孩子艰难度日,但九个孩子学业从未中断。 七十年代,条件困难,别家节俭屯粮,英若诚却用工资去琉璃厂给儿子淘书,一套契科夫小说,英达看得津津有味。 后来,英若诚还想办法弄了一台二手唱机,在家里偷偷放贝多芬给孩子们听。 英若诚夫妇入狱那些年,英达流落街头,住在下水道内,教育一度中断。 英若诚在自传中深憾于此。英达在最需要模仿学习父母的年龄,并没有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 多年后,英达在美国涉嫌洗钱被诉,检方称他用多笔小额违规存款。英达解释称,这不过是陈年经济纠纷。 有人评论称,百年世家斯文扫地,本因是教育断层。 越是历史悠久的世家,越明白,财富积累不出贵族,只有教育才能让世家绵长。 民国至今,江南钱家已继培育出钱钟书、钱伟长、钱学森、钱穆等大家。 坊间称,近代百年钱氏家族: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千年以来,钱家设立公共田产,用收益固定作为教育经费。 钱家真正的底蕴,不是财富,不是族人,而是那条古老家训。 千年前,吴越国王钱镠定下了八字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英达和梁欢的儿子英如镝,3岁学滑冰,之后学打冰球,9岁出国训练,11岁时已满世界参加比赛。

相对于曾祖父和祖父经历,英家第五代故事已不算出奇,更像是当下众多中产家庭的缩影。

古老世家渐隐于市井,而市井中的中产,正在成为新世家创立者。

新世家与权贵无关,更多承载着父母对下一代的教育期待。

调查显示,35岁至44岁中产人群,60%将子女教育作为首要支出(投资)目标。

而在高净值人群中人生目标中,“子女教育”成为排名第一的目标。

今年7月,剑桥英语考试报名被家长一抢而空,全国20多个省份考点全满,家长称“比春运抢票还刺激”。

在北京海淀黄庄,补习班最密集的银网中心,聚集着新东方、学而思、立思辰等数十家机构。

楼道之内,常有家长一手拽孩子,一手拽拉杆书包,匆忙奔跑,奔向电梯间准备下一场。

有媒体称,一个孩子就算不去公立校,也可以在这栋20层大楼里完成K12全部课程,包括留学申请。

新世家的故事于此孕育。教室内,除了盯着黑板的孩子,家长身影越来越多。

他们和孩子一起听课、记笔记。还有家长架起iPad,拍下老师上课视频,准备回家复看。

这些家长大多经历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时刻。

他们通过高考来到大城市,建立家庭。高考如龙门一跃。

而今,他们成为新世家创立者,教育同样被视为命运手段。

只是,此时的教育很难成为跃迁的出口,更多是作为避免下滑的保障。

当下热播剧《小欢喜》,讲述了都市小区内,家庭优渥的三家人,子女共同进入高考备战期。

剧中季家的孩子,高考前与父母疏远隔阂;乔家的孩子,卧室被母亲装上隔音墙和监视用窗;方家的孩子,被母亲报了满满一暑假的补习班。

而性格各异的家长们,对高考都有着近乎偏执的信仰。

乔家妈妈说:如果高考考不好,根本没有什么人生。

三家中,唯有黄磊饰演的佛系爸爸最善解人意,然而观众们却在热议:十年后,他的儿子是否会感谢他?

《小欢喜》剧名来自黄磊,在他看来:

中国家庭的欢喜来自于“熬着”,过一关就开心一下——中考算过了个小关,高考就过了个大关。

在原著作者鲁引弓眼中,小欢喜对应的是大期待,这个期待来自每个世家的未来——孩子。

电视剧写实般的镜头中,新中产正用教育费力搭建世家的城堡,如同降临新大陆的拓荒者。

《小欢喜》是当下都市浮世绘,而在更大纬度,这也是世家时代开启的缩影。

《纽约时报》调查称,2007到2017十年间,最富裕的1%精英阶层,教育开销增加了3.5倍,占了家庭年收入的6%。

而对众多新中产而言,所占的数字比例更大。

这是一场无声息的竞赛。

在漫长时光后回望,或许这将是无数个创世故事的起点。

摩登时刻:

平地高楼,聚沙成塔

白色战争  |  周杰伦  |  十二时辰

与作者一对一交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