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杜辉
前文说过北京的市属公园许多都是免费开放,就是收门票的,相比较全国各地的价位,也是比较低廉的。北京动物园最早出名的就是大熊猫,终究是国宝嘛,而且动物形象憨态可掬,按现在用词就是呆萌呆萌的。时至今日,各种改建,增加展览动物,门票还只是维持在 10元的价位(北京公园年票也包含动物园)。如果想看大熊猫馆的联票也不过是15元,淡季还便宜1元,定价14。这个价位和园内展出的动物相比可是相当的低廉。
北京动物园是清末建园,最早是农事试验场,当时被叫作“万牲园”,是在乐善园、广善寺、惠安寺等的旧址上建造的。开始主要是做农事试验的,桑麻谷稻,菜蔬花卉这些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各类试验,动物展示只有1.5公顷,是附属设施,动物品种也仅有百余种,除此之外还有个植物温室。1908年农事试验园竣工开放,动物园和植物园各自售票对民众开放。当时动物园门票8个铜元,植物园门票4个铜元。之后进入民国,军阀混战,北平沦陷倭寇,又内战,园区各种凋敝。50年改为西郊公园重新开放,但园区还是以展示动物为主,期间院内动物、展馆经过各种修缮、增设,于1955年定名为“北京动物园”发展至今。
小时候特别爱去动物园,开始是爱看猴山、狮虎山,熊山。那时人没有现在这种文明意识和爱护动物的价值观,园区管理也松,所以喂食的人特别多,自己也爱喂动物,看着他们吃东西,特香。记得有次边看猴子边吃苹果,结果吃了几口没拿住掉了下去,一只小猴飞快抓了起来,边走边啃(估计怕回去就被猴王抢走,那时苹果还算好东西,应该舍得喂食的人也不多),等爬回山上时候只剩下近乎果核(猴子腮帮子可以储藏食物)。虽然丢了苹果很心疼,不过看猴子的吃相还是很欢乐的。再大一点就特别爱去爬行动物馆,看鳄鱼还有各种蛇。自己挺怕蛇的,但知道关在玻璃窗内绝对安全,还是很有兴趣细细欣赏。在爬行动物馆不远还有个小动物园,是专门让喂食动物的地方。有些兔子、羊这类草食动物,边上有卖玉米粒、胡萝卜、草料的,当时是一份几元钱(年代久远记不清了),买了进去和动物零距离接触,喂食动物(大了后想想,这块的动物应该死亡率很高,经常更换。天天这么多孩子不停的投喂,消化系统肯定受不了。虽有点残忍,但孩子投喂动物以自娱也是一种天性,拦不住的)。再后来又增设了企鹅馆、海洋馆(海洋馆单独收费,票价开始是150,现在不过涨了25到175元。内陆地区维护这些海里的生物成本奇高,票价贵点也理解)这些。
小时候能让父母周末带着去动物园是很期盼、很开心的事情,记得有次周末想去,结果哭了一天也没得逞,到下午了,也知道动物园要关门了才算放弃。再大一些上了小学,那时门票还是极为便宜,治安也好,就在寒暑假和小伙伴时不时的自己过来逛逛。其实从小看到大,展览的动物变化有限,但那时还没有电脑,8位游戏机都没有普及,16位游戏机更是稀罕物,所以去动物园还是假期的重要娱乐之一。
大熊猫在1955年开园的时候就已经在北京动物园展览,所以北京动物园很大的名气也来源于此。从小就人多,到现在寒暑假带孩子来北京旅游的人更多,很大一部分都会把北京动物园作为目的地之一。寒暑假人太多了,游园体验实在不佳。平常非假日,春秋季节还是很适合遛弯,溜孩子的。园内有动物,也有很多空地,尤其是北门那片,空场很大,很多父母带孩子在这里活动、游戏。尤其是住附近有月票的,这和街心花园没区别。
早先坐车到这里交通还是比较拥挤的,后来通了地铁更加方便。寒暑假日,途经动物园的公交、地铁,到站能有一半多的下车(以前动物园对面还有服装批发市场,成人的世界,火爆程度不输动物园。附近还有天文馆、爬行动物馆这些也是孩子爱去的地方,附近北京展览馆、首都体育馆也是活动不断)。
动物园这个地方,当然是孩子的喜爱,科学普及,接触自然(对于城市的人来说,这就算了)。不过人多了,观赏体验就差很多。很多时候是动物看人,人看人,而不是人看动物。人太多了,挤到笼子外都费劲,这个时候就突出个高的好处,还有很多人让孩子骑在脖子上观看动物的,小时候自己也是如此这般。
现在园区管理也很好了,园区从游客安全和保护动物的角度,也对笼子等进行了完善,禁止了投喂动物。而且现代人的素质提高很多,也有了爱护动物的意识,所以投喂的少了很多,但还是偶尔有素质低的,害动物也害自己(记得前几年有过报道,狼屋是用细密的铁丝网做护栏,中间只有指头大小的空隙,但孩子把手指头伸进去,结果被狼咬掉了手指。后来去了医院,也不能接上或者完全恢复功能了。家长素质低,不会教育孩子,结果让孩子落下个终身残疾,作孽。)
题外话,德云社的孙悦以前还是动物园的饲养员网上有照片,是他和大象的合影。后来郭德纲的段子就拿这个做包袱,说孙悦偷吃大象的食物。
絮叨一通,回忆加分享。现在就是被生活所困,没有精力和时间,虽然动物园离家不远,但除了最近带孩子去过,自己已经多年不曾去过了。其实虽然成人,还是很有兴趣看看动物的,只是活着不易,难以自顾,实在没有多余的心思了。
熊猫
金刚鹦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