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拖慢尖子生“陆金所”

是什么在拖慢尖子生“陆金所”
2022年11月24日 15:35 周观新金融

文 | 周公子

三次更改预披露时间后,陆金所控股(下简称陆金所,其财富管理平台简称“小陆金所”)终于发布了今年三季度财报。营收131.93亿,同比下降17.2%,净利润13.55亿,同比下降67.1%。业绩“双降”营依然延续了二季度的颓势。值得一提的是,陆金所本季度新增贷款依然在下降,为1238亿元,同比下降27.9%,环比降4.4%。

虽然小微信贷投放在新增贷款中规模在上升,但陆金所的新增贷款规模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瑞信预测,陆金所今年的信贷投放很有可能全年缩量。但糟糕的是,信贷投放缩量的同时,贷款的逾期率却在攀升,贷款质量明显拖累业绩。

一方面,业绩“双降”和令人头疼的资产质量,另一方面,“小陆金所”的财富管理业务也难见起色。更令人头疼的是,陆金所在2022年不仅陷入业绩低谷,更深陷人事动荡风波。周观从陆金所相关人士中了解到,从年中持续到现在的人事动荡“余震”到目前尚未消化完毕,内部诸多调整目前仍在继续。

曾经的行业“尖子生”,结实地被各种现实困境拖慢了。

Part 1

小微难当大任

或影响ESG实践

实际上,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助贷平台的小微业务在缩量,一方面是信贷需求萎缩,另另一重要原因是逾期高企。而近两年来,陆金所最引以为傲的是,其小微在新增信贷投放中的占比在持续增加。但其实,陆金所2022年前三个季度的新增贷款规模同比和环比都在下降,其中前三季度的同比降幅分别为4.68%、15.1%、27.9%。

有平安普惠业务端相关人士曾对周观感叹,今年小微金融业务开展“真的很难”,目前已主要靠线下获客居多。

从贷款质量来看,其“逾期30+”和“逾期90+”在今年前三季个季度都在攀升

小微投向比例:

逾期30+的增长速度:

逾期90+的增长速度:

众所周知,在提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当下金融机构助力小微金融服务不该停留在只有贷款投放倾斜的层面,而是应该做到贷款支持与商业可持续的平衡,才能立足长远价值,否则短期来看小微信贷的规模是上去了,但长期来看不良率居高不下,并没有商业可持续的动力,普惠金融自然也就难以真正落实在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当中。

普华永道曾在《Private equity’s ESG journey: From compliance to value creation》报告中指出,除了ESG风险评估,企业们更应该将ESG融入到他们的转型和价值创造计划中,尽早考虑是将业务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进而推动全方位的价值创造。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可持续性问题或将侵蚀企业价值,这将不利于企业增长融资

不难看出,海内外资本市场均对ESG日益重视,对企业践行ES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跟随”,要有ESG理念引领的长期价值“创造”。

因而,若要把小微、三农等普惠金融业务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就不能只有“决策驱动”,而要有“价值驱动”若只有信贷投放倾斜,却缺乏商业可持续价值,长期价值驱动将无从谈起。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对ESG的理解与实践若缺乏核心价值驱动,又将进一步影响其在海外资本市场的支持度,这对股价自在美上市以来一路走低,又准备今年回归H股的陆金所而言,又多了一重压力。

目前,陆金所的股价已由13.50美元的发行价跌至1.75美元,市值距离历史高点蒸发近80%,在美的资本市场之路已是颇为艰难,回港上市之路几经传闻却仍未落实。对比之下,昔日同为行业“双子星”之一的360数科,却已抢先敲定日程。

综上而言,如果陆金所要把小微金融服务作为其核心业务及长期价值的主战场,未来对资产质量的把控能力依然有待提升,否则拖累的,可能就不仅是业绩了。

Part 2

核心业务之争背后

转型难逃共性困境

一边是核心业务的资产质量下滑,一边是曾被给予厚望的“小陆金所”的财富管理业务自网贷清退潮后一蹶不振。尤其是《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自去年6月起施行后,意味着普通互联网平台已经没有资格销售理财产品。

虽然“小陆金所”已拿下了保险、基金代销牌照,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却言之尚早。众所周知,财富管理不仅是个专业的赛道,更是个竞争激烈的赛道,光凭代销能力并不能称之为财富管理。

况且,“小陆金所”的代销能力在同业中尚可,与零售业务拔尖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还难以比肩。具体到业务数据看,虽然其财富管理平台的注册用户累计在增加,但直接反映财富管理收入贡献的两大指标却在下滑,即“经纪佣金收入”“资产管理费收入”都在今年有明显滑坡:

种种制约之下,“小陆金所”的财富管理业务在P2P业务全面清退后,一直难以“逆袭”,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并不高,利润贡献占比下降。相较之下,由平安普惠贡献的息差收入入占比不断提升。而自“小陆金所”与平安普惠合并以来,平安普惠一直是陆金所控股的核心,就连近年来的高管变动亦颇有“核心之争”意味。

今年8月初,原平安普惠董事长兼CEO赵容奭从翼光恒(平安集团副总经理)手中接棒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及CEO职务。与此同时,原平安普惠负责零售贷款业务全面风险管理的林允祯被任命为陆金所控股首席风险官;原平安普惠首席财务官蔡国强,则被任命为陆金所控股首席财务官。

值得玩味的是,无论是业务结构还是人事变动来看,都能读出平安普惠在陆金所控股体系中的“上位者”的信号,“小陆金所”却在边缘化。

“这其实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事儿,合并后的陆金所控股,主要还是平安普惠贡献利润。”一位经历过合并但依然在平安普惠的相关人士告诉周观。

但目前来看,无论是“小陆金所”还是平安普惠,却都有着各自的困局与迷惘。拿下平安消金牌照之后,能否扭转这一困局也还有待观察。这种内忧外患背后,正昭示着曾经的行业“尖子生”也逃不开金融科技平台转型的共性困境——新增长点难有实质性突破,贷款业务之外难言“第二曲线”。

—THE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联系周公子请加微信号:zhougongzihenshuai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