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论里根的经济政策(一)产生与消亡

【滞胀】论里根的经济政策(一)产生与消亡
2020年02月16日 18:22 泡杯茶看金融

编者按:本文主要介绍美国总统里根在任8年的经济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里根经济政策得失的分析,了解里根经济政策产生、发展的主体脉络。分析里根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间相互关系——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紧衣缩食”思想、萨伊定律,以及他们对里根经济决策的影响。通过揭示里根政府赤字的来源以及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当今全球化及国际贸易体系的新的思考。

1981年1月20日,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的时代在美国的历史上是一个转折期——冷战在他的任期内以苏联的瓦解而宣告结束,对普通的美国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经济在这时期进入了新的复苏周期。

一、里根经济学的诞生

美国的经济经过战后迅猛的发展,在七十年代进入了徘徊期。[1]1969~1979年美国的GDP的增长率是3.3%,同期的通胀率是11%,所有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1.3% ,工人的报酬的增长率是2.7%,也就是说美国这时期企业的获利水平已经长期地低于工人工资上涨的水平。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带来高就业,同期的失业率是6.2% ,这些数据表明美国已经进入了硬性的衰退期,滞胀已经成了美国经济的头号敌人。1979年的美国经济被罗伯特·布伦纳称为是“千疮百孔”——以消费物价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2]在1978年12月到1979年12月间达到了13.3%;人均产值的下降已有6年之久,工人单位小时产值从1973年到1979年的年增长率是0.8%。普通的美国人再也不认为国家的经济只是统计上的误差了,或者是周期性的波动了——因为白宫和国会的统计数据已经在国民的生活中体现了出来。他们也对尼克松、福特、卡特曾经对凯恩斯主义的修修补补的政策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他们需要一位具有锐意革新精神并能带他们走出当前困境的总统。

此时的里根已经从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卸任,经历了1976年总统大选的预选失败。当时,里根是第一次形成自己的经济思想卷入总统大选的,他那时还是一位旗帜鲜明的“节衣缩食”主义者,他所作的演说只是提到减税,却从不涉及赤字、通胀等内容,因此遭到了党内反对派的攻击,从而导致他没有获得总统候选人的提名。[3]在那之后,1978年,里根还跟他的朋友说起,“坦白地说,我担心这个国家正在不得不经历2年至3年的困难时期,以偿付我们正在进行的寻欢作乐。”这说明里根对当时经济的看法是停留在他简单的经验主义判断阶段。[4]曾经有人问过里根,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事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萧条”。里根从小学到大学通过打工积累学费的经历,使他明白了节俭和积累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他的口头禅“重视一美元的价值”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他认为节俭应该成为美国人和美国经济的理所当然的品质。当时,没有学过经济的里根所依赖的正是他的这种“朴素经济学”理论。这种思想的衍生就是反对政府的低效率和财政开支的增长。在他的八年的加州州长的施政过程中,他一直依靠和引以为傲的是通过设立由私人资本家组成的政策指导委员会来改进政府低效率工作程序,这就是他主要的经济管理经验。

里根认为1979年的经济形势为他提供了利用他的政治感染力以及自信的改革派政治家形象赢得总统大选的一个大好时机。鉴于美国当时忧人的经济现状,1980年的大选,各个候选人的经济政策在竞选中显得尤为举足轻重。

一直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的“需求理论”,通过大规模的补偿性财政实行“需求管理”、放纵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前期的确带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高就业,高福利,但是后期的高赤字,高通胀、高失业和低增长却令经济学家无可奈何,连凯恩斯本人也弄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个新兴的经济学派——供应学派,它否定凯恩斯的“需求理论”,相反提出了“供应学说”。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私人投资的增长和资本获利率的提高,因此供应学派主张通过减税实行“供给管理”。[5]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阿瑟·拉弗——他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6]他们在国会的代言人是众议员杰克·肯普和参议员威廉·罗斯。1977年7月他们提出了“肯普—罗斯提案”,提出在三年内把个人所得税削减30%,从此供应学派经济学风靡国会,特别是成了国会共和党的主导经济学理论。供应学派的喉舌是《华尔街日报》,可见当时的供应学派的影响之大。

1978年,里根是第一个赞成“肯普—罗斯提案”的共和党总统侯选人,里根是最早、最有魄力接受这一理论的。因为里根的助手提醒里根,大力减税的建议及随之产生的效果将会引起普通选民的注意。同时他们还看到这种皆大欢喜的主张还可以使里根去抵消杰克·肯普的吸引力,甚至可以把肯普拉进里根的班子。于是里根从“节衣缩食”主义者变成了时髦的供应学派人士。

与其他候选人相比,比如布什、康那利当然还有在任总统卡特不一样,里根很需要把自己从吝啬鬼形象中解脱出来;而且里根没有在联邦政府工作的经验。拥有在华盛顿工作经历的人往往带有现实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精神状态。这种不同使得里根皆大欢喜的经济主张显得更有底气。选民不是经济学家,他不会去看你经济主张的可行性,他们只在乎你为他们所勾画的以后四年的经济图景。

此时的里根已不再说要先压缩联邦的开支了——“节衣缩食主义”就是主张削减联邦开支,但是他也没有主张通过减税来扩大财政收入——这是供应学派的观点,这说明他并不相信这样的理论——[7]1979年11月13日,里根发表了正式的竞选演讲,演讲内容谨慎,没有特别强调供应学派的观点。

1980年1月,当布什在衣阿华州推举候选人会议上失败后,为了增强里根的竞选实力,里根的班子再次转向供应学派。可是在3月18日的伊利诺斯州初选会上里根成了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后,里根再次地冷落了供应学派,[8]在里根的经济顾问:乔治·舒尔茨、米尔顿·弗里德曼、阿瑟·伯恩斯、艾伦·格林斯潘、查尔斯·沃尔克、沃尔特·里斯顿、保罗·麦克拉肯、阿瑟·拉弗以及杰克·肯普中,只有最后两人才是彻头彻尾的供应学派人士。其中还有几个人曾公开反对普遍减税将会增加财政收入的观点。

里根提出了自己的竞选方案,皆大欢喜而又相互矛盾的经济主张,后来被里根和舆论称为“里根经济学”和“里根革命”——虽然大多数经济学界人士不这么认为。里根方案内容如下:

1.大幅度减税。个人所得税每年削减10%,共削减3年。大幅度降低企业投资所得税。

2.大力压缩计划中的非国防开支。

3.减缓和稳定货币增长速度,促进通货膨胀下降。

4.大大减少政府管制。

5.大力扩充国防开支。

6.在几年内,使联邦预算达到平衡。

直到这时,人们对里根诺言的现实性产生了怀疑:现实中能否同时实现大幅度减税,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并使预算在几年内达到平衡的目标?[9]格林斯潘曾深深卷入竞选运动中经济数据的计算工作。他公开地估计,减税后联邦收入总额将下降,经济扩张的结果只能补偿这种损失的20%。这就是说,如果税收缩减1,000亿美元,联邦收入将亏损800亿美元。同年9月9日,里根在一次演讲中引用参议院财政委员会8月份的一份数据做出说明:联邦的预算将在1982财政年度持平,并将在1985财政年度达到1820亿美元的赢余。里根的平衡预算政策就是依赖这种预测的未来财政赢余,而参议院统计的那种联邦收入正是以往凯恩斯主义通过通货膨胀得到的。

二、里根经济学的夭折

不管怎么说,[10]里根还是凭着他的“达奇”形象以及在华盛顿少见的自信,还有人们对卡特经济才能的失望,赢得了1980年的大选。新当选的政府都是信心百倍的,里根也不例外,但是他的经济顾问给他的报告却让他很尴尬,他的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的新任局长大卫·斯托克曼在他的备忘录中说,国家正面临“经济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日益迫近的这场灾难的主要标志就是预算赤字估计将要加大、利息率暴涨和通货膨胀的加速。这不是里根的结果,是卡特的遗产——原来里根内阁估计1981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是230亿美元,可是卡特提交给他的1981财政年度550亿美元赤字。但也同时说明了里根内阁差强人意的经济预测的能力。于是里根的预算平衡计划只能推迟。

里根政府的经济方案和联邦预算于1981年1月2日公布,其内容主要是计划开支的削减,但里根是不想为了平衡预算而放弃原先的里根经济构想中的任何目标。[11]在1981年8月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法(ERTA)。这一减税法,规定在1981年10月全面降低税率5%,在1982、1983年的7月1日再分别削减10%,将非劳动所得的最高税率从70%降至50%,并要求从1985年起实施个人所得税和通胀指数挂钩。法案改变了企业税制,更重要的是采用实行折旧补贴的“加速成本回收制度”(ACRS),为企业提供比以往法律更大的投资刺激。里根的减税措施旨在通过税率的下降将部分资金还于私人以刺激储蓄的增长,同时通过公司税的下调来刺激投资的增长,利用折旧税的降低来刺激生产手段的更新,从而带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的提高,改善整体的经济状况。里根减税计划目的是想在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中突围,那就是通过为投资创造条件,解决生产率增长停滞这个根本性的难题。里根认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诸如通货膨胀、高失业率、高利率、高联邦赤字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里根的自信和乐观以及他在加州的从政经验使他认为已经找到解决凯恩斯经济症结的要害之处。里根经常说起,经济的困境在于高福利政策所养成的美国人的惰性,因此他希望通过减税激发美国人久违了的开拓精神。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减税政策和他原来的“节衣缩食”理论存在一种殊途同归的效果——都能把资金从政府和一些福利计划的受益者手中挖出来。

里根老道的政治经验也在税法中体现了出来:减税法案中尽量保护中产阶级的利益,因为里根认为他们才是储蓄和投资的中坚力量,这也使得很多经济学人认为里根的减税政策更有利于富人。但里根采用的是一个普遍的减税方案,表面看起来,各个税阶的人都得到了好处,造成了一种皆大欢喜的效果,这样就比较容易在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通过。

里根的减税案通过以后,人们都对它的“溢出效应”充满了期待。[12]但是结果却是股票市场从8月中旬到9月中旬,下降了11%,长期利率急剧上升,工业生产指数逐月下降,失业人数逐月上升。情况到了12月,问题变得更加激化,第四季度的失业率为8.3%。而且里根政府估计的当年财政赤字将达到1,000亿美元。从1981年10月起经过两轮的减税,但并没有达到刺激储蓄和投资的目的,[13]1981年美国私人储蓄额为1,350亿美元,而1982年的数字1,250亿美元,私人企业厂房及设备投资实际数额比1981年反而下降了4.8%。其结果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1981年虽然上升了2.5%,但1982年反而下降了2.1%。据1982年4月23日《财富》杂志记载:1982年美国的500家大公司的利润下降了27%,是年初至9月底,有17,000多家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81年的7.5%,上升到了1982年的9.6%,失业人数突破了1,100万。这种局面主要是里根政府无视当时严峻的通货膨胀和赤字形势。里根本人,还有当时的财政部的供应学派简单的认为只要通过“供应管理”就可以带动经济面的根本性转变。但没有等到经济的复苏,却产生了更严重的衰退。经济下挫的根本原因是里根经济改革所依托的经济要素太过于脆弱和人们对里根经济政策预期的失望——[14]美国1980年的产业工人每小时产量指数为220.3,是1977~1983年间最低的,这次衰退吞噬了减税在供给方面的效果。由于供应经济学理论效果的不确定性,对货币量的过度控制,减税失去了有利的财政依靠,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迫使利率迅速地上升,抵消了减税对私人投资的刺激作用;而里根班子又不想实施传统的膨胀性财政政策,利率的上升改变了人们原来对经济的预期,于是通货膨胀急剧上扬。

里根面对这种局面,[15]在1982年批准了税收公平和财政责任法(DEFRA),提高了汽油税,1983年初,又批准了社会保险计划,在1982~1984年小幅增税983亿美元。里根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凯恩斯主义。里根的增税宣告里根经济学的失败,也是这次供应学派实践的失败。1982年,绝大多数供应学派人士离开了政府。[1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萨谬尔森说:“里根经济学寿终正寝了,他的死亡并不是他的失败,而是因为他根本不存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