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常用“乌纱帽”来指代官员,当官了叫做“戴了乌纱帽”,革职的叫做“摘掉乌纱帽”。其实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乌纱帽最早起源于东晋,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后来到南朝刘宋时,有一位宗室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帽边的帽子,也叫“乌纱帽”。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
据《通典》载:
“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可见当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不过,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来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据《中华古今注》载,唐朝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过诏书说:
“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宫士庶皆同服之”。
这说明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用的一种帽子。
唐代白居易《感旧纱帽》诗中写道:
“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
这个时候乌纱帽可以当作馈赠朋友的礼品。
而在白居易《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还描写到一位“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的歌妓,说明乌纱帽还可以戴在歌妓的头上。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宋代乌纱帽仍然是民间比较普通的便帽,并没有被专门使用。
乌纱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据《明史·舆服志》载:
“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就成为官员特有的标志性服饰。清代剃发易服后乌纱帽被顶戴所取代。
尽管乌纱帽被指定作为官帽开始于明代,也结束于明代,因为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就废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官员的乌纱帽也换成了红缨帽,但它却在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