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命运:郑国与李斯那些不得不说的羁绊

小人物的命运:郑国与李斯那些不得不说的羁绊
2020年11月23日 08:37 为你渡河

战国后期的各个诸侯国依旧互相攻伐,天下依然连年战乱,乱世出枭雄,乱世也出英才,只有在这种时期,小人物的命运才最有可能得到改变,才能“闻达与诸侯”。但是在这之中,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山东六国纷纷想尽计策要“疲秦”、“乱秦”,使其不能东出。说实话山东六国的各个国家在战国后期的君王都没太大本事,全都只想着延缓秦国制霸的意图,却从未有哪一位君主想过要自己强盛起来代替秦国。尤其是韩国这个小国家,今天咱们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技术工程师——郑国,咱们来谈一谈他和大名鼎鼎的李斯之间的故事。

韩国与秦国接壤,是秦国东出的第一道关卡,秦若开启灭国之战,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这对于孬弱的韩桓王来说是极为害怕的,他只想多过几天他的安稳日子。《史记》记载,韩桓王想起了一个拙劣的计策: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让其为间谍,耗竭秦国实力。

在此之前李斯已经进入秦国拜在吕不韦门下,而当嫪毐和秦始皇的生母赵姬的阴谋败露以后,吕不韦也逐渐倒台,而作为他门生的李斯也满怀报国之志,却空无门路。但是正在郑国渠施工期间,《汉书》记载,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昏庸无道之君,他明白郑国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令他继续修建该渠。六国客卿在秦建功立业,早已引起秦国贵族大臣对于这些“空降兵”的不满,随着秦国国势日益强盛,更有大量老秦人会自我膨胀,认为客卿不足恃,无客卿也可以治国的想法,再加上郑国一事,迫于这些压力,秦王下令逐客,解除一切在秦国任职的六国客卿的职务,驱逐出境。不幸的是,李斯也是山东人士,他赫然在列。

李斯作为当代名家荀子的徒弟,与韩非子师出同门自然独具慧眼,他抓住了这一机遇,他锐意的眼光看得出来明白秦王只是一时气过头了,并且拿秦国贵族旧势力毫无办法才出此下策,一统天下这么大一件事哪里能不靠士子、才子呢?于是他冷静下来写出来举世闻名的《谏逐客书》,其中最后一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笔者认为简直能说到秦王的心坎里。就这样秦王醒悟,派人一直追到函谷关,终于把李斯追了回来,并且撤销了逐客令,秦国继续发展壮大,而李斯也由此大名于天下,一步步走向政坛的巅峰。

这两个人物的关联就在这里,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韩国的间谍能够轻易地进入秦国庙堂,那自然是因为郑国是韩国最著名的水工,也就是水利工程师,负责全国的水利工程和水患治理,而且在当时已经参与过治理过荥泽水患、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秦国本就发展农业,以耕战为主,人才极少。自商鞅变法以来,山东六国的士子入秦为官,为秦献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快在野心勃勃而充满智慧的秦始皇面前郑国献上了他的计策,那个时候秦王政刚刚即位不久政权尚未稳固,再加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明白关中地区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正需要这样一位人才,便欣然采纳郑国的建议。

我们可以再了解一下秦国变法图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矛盾点。秦国的改革自孝公一代就受到过颇大的阻力,秦孝公与商鞅二人穷尽毕生之力,用尽一切压迫剥削的手段才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耕战为主,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机器,正因如此,秦国的科技文化水平裹足不前,远不如拥有稷下学宫的齐国、继承周礼文化的鲁国等国家,待到变法图强需要才俊之时只得仰仗其他六国,触及到了旧士族的利益进而使国内旧贵族势力更加对这些士人虎视眈眈,逐客令的诞生自然不足为奇,李斯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历史是奥妙的,很多小人物的命运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发生改变。也许有人说这是蝴蝶效应,但正是这一切行为,韩国的一系列操作让郑国和李斯这样的小人物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他们俩之间的羁绊,李斯应该感谢郑国,感谢韩桓王。而对于秦始皇呢,他自然也甘愿等郑国,愿意给他时间把秦国关中地区变成一个肥沃的大粮仓,另一个主人公李斯终于也在后来的舞台上证明了自己,成为辅佐秦王政的最主要臂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