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
动物尚且有恩怨之分,更何况文明程度较高的人。早期的人类,从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对于生死的看法和行为,
在早期社会之中,死亡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因为各种条件的威胁让他们生活十分艰难。而从今天的考古发掘来看,古人对于死亡之人并非弃而远走,而是对其有一定的善后处理,或许盖上土石稻草,或
者送到隐蔽之处,而信仰往生之术的他们,始终相信逝去的亲人会为他们带来祝福。
而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对于死者的尊重也越来越高,不再是早期社会中的简单处理。从现今发掘的原始部落遗址来看,他们已经有了集中设置陵园的习惯,而到了夏商周时期,人类社会更是有着极大的进步,死
者可以有更多的陪葬物品,也有了专门的棺椁,以保障他们的尸体不被其他生物破坏。而从漫长的古代历史来看,虽然部分地区或民族因为信仰的不同,采用了火葬、水葬、天葬等形式,但中国古代的主流殡葬观念还是很以土葬为主。
而到了今天,因为各种各样现实因素的影响,火葬便成为殡葬行业的主流,而这无疑便是让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殡葬文化有所缺失。对于此,北大教授吴飞直接坦言:现在中国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殡葬部门就是一个人体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维护爱敬之情,不是慎终追远,而是怎么尽快把逝者处理掉。
那么,
对于土葬这种传统习俗来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定位?
传统殡葬文化是“陋习”还是“人性之需”?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过程,从婴儿的出生到老人的逝去,是一个既定的过程,虽然古代有不少帝王追求过所谓长生的幻想,但最后都败给了现实,也不得不驾鹤西去。
因此,古人对于死亡是极其看重的,尤其是对于殡葬文化有着十分浓重的仪式,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这是对于死者的尊重,而且他们能够为家族带来一定的福报,也就是因果之说。
虽然说隆重的仪式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像帝王家庭那样的仪式更是许多人不敢奢求的,除过那些达官贵人们,许多普通人的丧葬其实是十分简单的,但这并代表他们会在丧葬之事上有所敷衍,尤其是在古代“孝道”文化极度盛行的环境下,丧葬便是一种很好的表现。
因为史料的流失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很难仔细了解古人在丧葬文化方面的具体过程,
但透过今天一些仪式的流传以及壁画的发现,让我们对过去的时代能够有所明晰。在甘肃敦煌壁画之中,有一组出殡图,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里的文化,看到了古人对于丧葬的重视,因为那样的场面在今天无论如何都是不会出现的。
在许多人心中,传统的殡葬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也有幸将其流传下来。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之中存在的一些糟粕,但是能够流传数千年的习惯,除了那些糟粕,其实也有一定的精神传承,而这也可能是殡葬文化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很多人说,怎么不像人家外国人学习,死后的形式那样简单,省钱还省力。其实有这个观点的人要记住,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之上,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家庭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东西,生活息息相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家庭之中一位亲人的逝去是一个很不愿见到的事情,因此他们会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给他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这也许是大多数中国人心中最简单与朴实的想法。
当初推行火葬之时,很多人也是不愿意,但奈何大势所趋,很多人即使偷偷进行土葬,但是被人举报之后,还是会拉去火葬,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很多人也就放弃了“土葬”的想法,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于火葬是认同的。毕竟“留有全尸“可能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执念。
而对于现在的殡葬形势,吴飞教授还一阵见血地指出:“在中国人的心中,追悼会不算是丧礼,它是一种很粗糙的模式,所
谓的‘131’:念一遍悼词,鞠三躬,绕一个圈,这不是仪式,不能算是丧礼。丧礼仪式最重要的是告
别之前的吊唁和守灵”。
流水线形式的现代殡葬,让很多人对于死亡有所忌惮,因为这样感觉不是很被尊重。尤其是古代的守灵文化其实是一个很被重视的过程,虽然我们听过各种各样的怪异传闻,但无可否认的是守灵在古代丧葬之中占据了重要一环。
也许,他们心中并非是钟爱于土葬这种形式,而是土葬满足了他们与亲人的最后一份留念,“死者为大”的观点让他们的始终相信自己的亲人会给自己带来好的祝福,这也就是祭奠文化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中国人的土葬观
在为什么支持土葬上,吴飞教授给出了三个观点:
土葬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上下已经沿袭了数千年,如果到我们这里断掉,是不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放弃?
由于火葬技术不够成熟,火葬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这与我国所提倡的环保格格不入。与此同时,随着火葬的人越来越多,公墓的面积越建越大,而且公墓通常采用的水泥大理石结构,很难被大自然给降解掉。反而是传统的土坟在几十年后会随着时间渐渐消失,根本不会对土地造成任何伤害。
人是一种高级情感动物,人被烧成灰烬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完全就是当成垃圾处理了。这样的做法没有人文内涵,也是对死亡的一种亵渎。
我们尚可理解现在城市之中因为用地的紧张,没有足够多的土地能够满足土葬的要求,因此集中化的陵园也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而这也造成了许多人的负担,陵园不仅仅是需要购置费,还需要维修费,相当于是给死者买个房子,并且还有使用年限。这确实对于土葬来说,有着太多的不尊重,要知道在农村的不少地区,还有这祖坟的说法,有的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新时代下的殡葬文化完全是将两者割裂了。
现在基本上每
个城市之中都会有火葬场,这也是城市发展的要求,当然我们都可以对此表示谅解,但是对于其中一些人的执念观,我们也确实感到不舒服,就像前文所说,流水线的形式没有了对死者的尊重。可能让许多人接受不了的还是火
化这一步,也曾经问过不少村里的老人,他们都表示了对于火葬的排斥,因为他们觉着这种形式完全难以接受。
而且,中国人的信仰与丧葬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今我国将清明节划定为了法定节假日,也足见这一节日对于人们的意义。祭祀先祖,缅怀前人更是中国文化不可忘却的一部分。
就像我小时候,家里还是有着土葬的习惯的。每年一定的时间内,会有祭祖的习惯,不仅仅是逢年过节,就是结婚、或者盖房等大事,都会向先祖汇报,告诉他们近年发生的一些事情,生者与逝者之间,人们始终相信会有一定的关联。
原始
社会时期对于逝去之人的祭奠起源于他们睡梦之中对于他们的再现,其实有着一定的敬畏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毕竟是曾经朝夕相处的人,人们始终不相信他们的远去。
而传统的殡葬文化则是与死者的最后联系,给他们最好的牌面,让他们有个好的善终,这也许是传统丧葬最大的意义。
走出“丧葬”的困局
吴飞教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无论哪种下葬方式,都是“出于效率和使用主义的考虑”的极其简化的丧礼仪式。
现在的人们被各种琐事牵绊着,工作的人因为繁忙回到老家也只有寥寥数天的假期,也自然很难完成古人
的那些仪式。而即使是那些还在坚持土葬的地方,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放弃一些传统的习惯,尤其是人死之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祭奠方式,但是因为繁琐也被他们而简化。也许殡葬确实不是形式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能够有着一份敬畏之心
。
火葬也不是不可以,因为这是时代发展下的需求,如果仅仅从形式上来抨击,就确实有点形式主义了。在祭拜之时,倒不如
学习一下南方一些城市的方式,在殡仪馆设立符合家庭仪式要求的灵堂、告别厅,用于亲友的吊唁,举行追悼仪式。保持着最大的人情味,这也是才是现代殡葬文化需要解决的东西,就单是人情味来
说,便是很多人看重的。只是,在北方的许多城市之中,丧葬仪式便是缺失了这种。
吴飞教授提倡的恢复土坟的方式
,在我国自然是很难实行的。因为大多数城市,因为用地的紧张,不可能会有那么的地方来供人们安葬。或许火葬也是目前最为无奈的一种最佳选择。
只是,火葬之后的市场被一些人过于市场化,高昂的价格也许才是大多数人抵触的原因。人情味不在,充满了市场化,自然也会受到了人们的排斥。因此,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这些市场化的因素在其中的影响力降低。
结语
“安土重迁”
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落叶归根也是他们永远的追求,土地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是最深的执念。
现在的殡葬制度在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坚守在伦理道德之上,而不是被形式所左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