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画了一幅《读碑窠石图》,可作者的签名在哪里,一般人找不到

李成画了一幅《读碑窠石图》,可作者的签名在哪里,一般人找不到
2021年01月12日 10:16 动漫吐槽君说事

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代画家们创作了无数的绘画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时代的风貌,或抒发了内心的志趣。这些绘画流传至今,成为无比整珍贵的艺术财富,因此现代专家们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以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读碑窠石图》的作者签名就让人摸不着头脑,究竟是怎样独特的签名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读碑窠石图》是一幅典型的中国画,古画专家们根据其绘画风格确定为五代时期的作品。窠石,即表面凹凸不平的石块,这一点在画面左侧也清晰可见。在画面右下方,是位骑小毛驴的游人和站立的童子,他们都驻足观望眼前一块高大的石碑,而且神态专注,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有专家研究表示,画面中读碑的典故系曹操杨修读曹娥碑,赞颂了曹娥尽孝的美德,不过与整幅画的风格搭配起来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幅画的色调略显昏暗,浓郁的深秋肃杀之气跃然纸上。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墨客一向不直接表达其情感,而往往将情感融入到诗词中,或者绘画中,通过色彩的浓淡,线条勾勒的粗细,以及历史典故等,反应自己的情感。因此当我们欣赏这幅时,或许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落寞,正如此画一般毫无生气。

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对比发现这幅《读碑窠石图》的绘画手法与李成十分相似,但可惜画面上并未留下作者的名字。史料记载,李成是五代宋初时期的画师,他工于山水,自成一家,作画时笔画干练,寥寥数笔便能将景物呈现在纸上,人们看完后过目不忘,因为他所画之景不仅是眼前之景,更是每个人心中之景。

可惜自古才子多磨难,李成自然也不例外。根据《新唐书》记载可知,李成的先祖系唐朝宗室,后唐朝覆灭,李成家族便也走向衰败。五代时,李成随父迁往山东昌乐避难,虽然李成长大之后博学多才,绘画方面也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但无奈生逢乱世,有才也无处施展,因此李成后来也放逐山水,饮酒作画走天涯。

多年之后,专家们又对李成的绘画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读碑窠石图》,希望能找到关于作者的一些信息。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位专家用高倍放大镜观察画中细节时,发现之石碑左侧中上部隐隐约约写了两行字,不过一时间也无法辨析文字的内容。为此,专家们左思右想决定采用高科技,即用同位素标记法。

古代绘画的颜料中都有碳,而画家每一笔的色彩浓度又各不相同,因此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出碳原子,于是就能在计算机模拟器上得到画面中碳原子的分布。然后,将画面每一层结构都一层一层拨开,就能得到画石碑的碳原子分布。最后,将石碑这层的碳原子遮盖,于是石碑上写字留下的碳原子层就孤立出来,接着再将其放大,就可以看清文字的内容为“李成画树石,王晓补人物”。

专家们喜出望外,隐秘文字的发现终于破解了《读碑窠石图》的作者之谜,但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隐藏,而不像其他作者一样写个题跋呢?专家们推测,或许是因为李成和王晓二人画风简洁,担心写上题跋之后影响画面的观感,所以就采用了这样一种极为隐秘的方式,不过也有个好处,能起到鉴别真伪的作用。

确定作者之后,再看这幅画或许就更能体会画中的情感。在李成的心目中,他是唐朝宗室后裔,但却生活在唐朝被推翻的五代乱世,虽胸有大志,可一生不得志,也许他会时常会想,既然如此要才华有何用呢?我们现在观察李成的其他绘画,也大都和《读碑窠石图》风格相似,如一派萧索的《晴峦萧寺图》和《茂林远岫图》等。

在《读碑窠石图》中,李成刻意将石碑和枯藤放在一起,前者的生命有千年,而后者生命仅一个春秋,暗示自己就是枯藤,在历史上不过是一个瞬间,即便春天再繁华茂盛,也经不起一阵秋风的吹拂。也许李成有些悲观,但我们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他不过是画画的书生,哪里有力气去和时代抗争,去和命运抗争。

当我们欣赏古代绘画时,不仅仅要看画面的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绘画的内涵。因此,这也是古画专家们为什么要竭力确定绘画作者的原因,不然一幅画就不完整了,所以我们希望专家们能发现更多无名古代绘画的作者,不仅让我们提升艺术修养,还能学到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参考资料:

《中国绘画名品·李成读碑窠石图》 作者: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