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爱,变成了对子女的害

别让你的爱,变成了对子女的害
2019年06月13日 09:39 江城资讯纵览

“女儿考取大学之后,我会继续陪读”,人们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以为只是个玩笑,但如果看到那位母亲说话时的严肃表情,恐怕就不会那么认为了。

这一幕发生在前两天的一次家长聊天中,几位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的家长谈到孩子以后的大学生活,其中一位家长表态:女儿若能考取心仪的大学,自己会陪读四年。她有自己所认为的“恰当”的理由:女儿从小就在身边长大,十几年没有离开过家,一下子跑到那么远的地方上学,肯定会有诸多不适应,妈妈陪在身边,最起码能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不会下降。她还认为,倘若自己陪读,上大学的女儿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

她的想法得到了一些家长的赞同,却有更多的家长表示反对。不过这并没有动摇那位母亲的决心,她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准备用实际行动来“关爱”孩子,会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母亲爱孩子,天经地义,没有人会去反驳,只是,爱的方式一定要正常,不能过激,一旦失去分寸,爱就会变成伤害。“女儿上大学,妈妈陪读”,这位母亲正在把对孩子的爱变成对母女双方的伤害。

如果孩子就读高中,妈妈说要陪读,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毕竟高中生是要面临高考的群体,家长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是说得过去的。一来,家长陪读,可以让孩子更加专注于学习,避免被外界事物干扰;二来,家长陪读,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孩子的营养,因为很多高中的食堂饭菜质量达不到大学的标准。

在优质高等资源极度稀缺的当下,父母陪高中生读书是一种用心良苦,是他们在牺牲自己,为孩子的前途铺路。几天前,当高考最后一门英语科目结束时,合肥某考点一名考生走出考点学校大门,看到门口站立等候的母亲,径自走过去跪了下来,高声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可以肯定,这位母亲在陪孩子读书的几年时间里,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而孩子心里也是很清楚的。这一幕被现场等候孩子的家长们拍了下来,从视频中看到,现场有不少家长都在偷偷抹眼泪。为了孩子能考取大学,为了孩子能考取好大学,家长们使上了全身力气,他们面临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一点也不比孩子小。

可是,孩子上了大学,家长就不应该再有陪读的想法。大学生是未进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用大学四年的时间,不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是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这个时候,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闯一闯,在校园里“闯荡”,风险要小很多。如果孩子上了大学,家长还用双臂将孩子紧紧地“保护”起来,等孩子大学毕业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小白”。

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苦,但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幸福的、美好的东西,刚开始都是“苦”的。不经历苦的过程,怎能体会人生百态,怎能理解生活的艰辛。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前半生不经历,就要在后半生经历。

再者,家长陪孩子读大学的想法,有没有跟孩子商量过?有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如果孩子心理正常的话,她一定非常排斥父母陪着上大学,这会让她很难融入大学集体生活。若孩子不同意,家长还一意孤行,孩子只能做两种选择:第一,激烈对抗,甚至与母亲决裂,以换得“自由身”;第二,听妈妈的话,全面妥协,接受妈妈的照顾。

第一种选择一定会让家庭关系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家长觉得自己如此爱孩子,还得不到孩子爱的反馈,内心很伤悲;孩子则认为自己成了母亲的“附庸品”,没有一丝自己的空间,很压抑,很痛苦。

第二种选择是孩子面对现实做的妥协,而一旦妥协下去,就意味着丧失培育自理能力、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机。等到父母没办法再提供“保姆式”服务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生活困难。好好的一个大学生,被“以爱为名”的母亲一步步培育成巨婴,非常悲哀。

爱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家长不能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总有飞走的那一天。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行体验生活,这才是家长负责任的表现,否则会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