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母亲流着泪对想参军的儿子说,“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
可最后,沈光耀还是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身赴大义,选择了自己认同的活法,只用家乡话留给母亲一句,“妈,对唔住。”
然而这一代的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下,对着四方屏幕摆弄着王者荣耀,瘫在床上感叹佛系生活快乐无边。
我们倒是没有性命之忧,只不过这一生已经过去快一半了,却还不明白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的。
“无心西东”和你我有什么关系?
最近《无问西东》大火,很多人都看过,哭过,感动过。
尤其是沈光耀那一代的故事,更是很多人纸巾都哭掉了半包。
一个国破山河的时代,一位“富二代高材生”牺牲自己的故事,然而电影看过了,看戏的人哭过就哭过了。
毕竟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我们不曾生逢战乱,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沈光耀的人生选择于我们似乎毫无干系。我们就是一个看客,剧终人散,这事儿也就过了。
太阳依旧升起,我们依然过着我们的生活。
但无问西东真的和我们什么关系都没有吗?
并不是这样的,沈光耀的故事固然感人,但背后最重要的其实是西南联大以及他所传达的精神:
在时代的洪流中,渺小的个人应当何去何从?唯有遵从内心,不盲目追求潮流,从容笃定,热血无畏,无问西东。
在国土大面积沦陷的情况下,三所大学辗转从京津跋涉到长沙,再到昆明。其中历时半年,他们用热血和坚持丈量了大半个中国,最终造就了中国最牛的大学“西南联大”。
担负如此大的风险,为的就是在战乱中“保存文化”,南迁到昆明的学者,本可以留守北平,接着出入有汽车,家中有佣人的舒适生活,继续留下,占领北平的敌军依然会给予他们厚待,聘请他们在日本学校任教。
然而这些平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学者还是选择长途跋涉,来到最国家的最西南,住在40个人一间的毛草宿舍,喝着能挑出来石子的米粥。
他们凭的是什么?是热血无畏,是文人意气,是听从我心。
他们选择了他们内心认同的选择,而不是世俗所认为“舒适简单”的选择。所以当沈光耀在迷茫中选择了听取母亲的训诫,而当敌军轰炸,身边人不断伤亡之后,他终于清楚的知道自己心中所想是什么。
从军,从来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遵循心中的“正义、无畏和同情”。
在片尾最后的彩蛋中,出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但在电影中却默默无名的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冯友兰、钱穆、蒋梦麟、杨振宁、马约翰、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
在那个时代不仅仅只有一个沈光耀,还有千千万万个沈光耀不为我们所知,是无数“听从我心”的人,造就了如今安稳的世界。
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国难,没有战争,我们无从提起报效祖国、保家卫国。
但在今天,能够拷问内心,遵从本心,于我们自己已经是一个壮举。
在躺在床上打游戏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真的甘心这样一直下去,过完这只有一次的一生吗?
我们有什么底气谈“丧佛”
我们这一代人,太丧了。
之前我们天天嚷嚷着“丧毒入体”,现在我们倒是不丧了,我们有了更好听的说法——“佛”。
丧起来,买个奶茶都要挑最丧的那款“丧茶”。
佛起来,作业不写、笔记不做,美其名曰佛系复习。
你说,看到哪儿算哪儿吧,反正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
可我们真的有资格佛吗?出家人还会每天晨昏定省,抄经扫院呢,所谓的“佛系青年”生活恐怕还没有这么积极呢。
很多人所谓的“佛系”,不过美化过的得过且过。其实我们心里知道,我们嘴上所谓的“丧”和“佛”,只是为自己的不想努力找了个借口。
八十年前,如果那些先人佛起来,想着“大好河山,丢就丢了吧,千金散尽还会还复来呢”,那我们这代恐怕全都要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三十年前,如果我们的父辈佛起来,想着“我不下海总有别人去下海,经济自己就会发展好的”,那恐怕我们这代的衣食住行恐怕就还停留在建国前了。
而我们这代呢?活在一个安稳、富足的年代,却开始追求起了佛系。才活了二十几岁就一副看破红尘的模样,什么都不相信的世故模样,拒绝并嘲笑成为精英的模样,才是最恐怖的样子。
周恩来总理二十出头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为新中国奋斗的的时候,周恩来29岁,粟裕19岁,聂荣臻24岁……那一些我们以为的“老革命家”,在作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
如今正在保卫国家的军人,平均年龄又有多大?
哪有什么“佛系生活”,只不过有“左右护法”替我们降妖伏魔罢了。
我们现在或许的确没有时代的浪潮在推着我们走,去作出改变国家,改变世界的事情,所以我们把自己的“平庸”当作理所应当。
可当一代人都丧失了信念感,那么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可能真的就要过上吃斋念佛的日子了。
就像电影中张果果所说的那样“世俗太强大,让人生不出改变他的心。”
我们无权干涉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未必要做惊天动地事,但求无愧赤子心。
太多人随波逐流被世俗文化所推着走,拒绝独立思考,当“丧文化”和“佛文化”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就不假思索的跳入这个坑。
但入坑之前,我们曾经叩问过自己的内心,“我该这样做吗?我有什么底气一直丧下去?”
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时的演讲中说到,“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也问问自己。
可以丧,但不能一直丧,总要有燃起来的那一天。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迷茫的时候,在提不起劲的时候,想想那些坚定前行的人听从你心,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