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GDP增速和分项增速背离?

如何理解GDP增速和分项增速背离?
2024年04月16日 14:06 如是金融研究院

编者按

5.3%的增速,是好是坏?其实表现大超预期。此前市场普遍预计一季度GDP同比数据可以达到5.0%到5.2%左右水平,此次5.3%的表现明显高于市场一致预期水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第一是与往年同期对比,从2022年到2024年,这三年间一季度增长同比数据分别为4.8%、4.5%、和5.3%。第二是和增速目标对比,从这一角度看5.3%的表现确实超出了各界普遍估计水平。

怎样理解分项数据和总量数据背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统计口径的不同。针对统计数据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分项数据都不到5.3%,但最后GDP同比到了5.3%?我们所描述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形成的支出法核算GDP反应的是需求;而在季度统计中,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是生产法与收入法相混合的方式,比如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行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核算,其他行业则采用收入法核算。因此季度统计中的GDP更加侧重于供给侧;也就是说侧重于供给侧的GDP总量数据增速较快,而侧重于需求侧的分项数据增速一般,本质上隐含了中国目前产能过剩、供求不出清的客观情况。

今年中国经济最大变数在哪里?大概率是房地产能否企稳。从2022年至今,中国经济最大的灰犀牛莫过于地产的调整,并且这一轮调整到如今,已经从三线及以下城市,蔓延到了二线、新一线城市,如今已经波及至四大一线城市。我们对中原地产指数进行了一些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基本回调到2016年末的房价水平,北京回调到2017年初的房价水平,广州和深圳则回调较慢,到了2018-2019的水平。房地产行业从销售企稳,到开发端企稳,需要一个数以半年计的传播周期,目前来看一线城市的调整尚未结束,更难说开发端企稳,地产或许是今年最大增长变量。

文/许博男

事件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16日披露的数据,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这是中国今年第一份季度的GDP增速数据,从总量到分项都传递出了诸多信息,也引发了一些疑问。因此我们通过解答目前对于中国经济与统计数据的三个主要问题,对本季度经济数据的表现进行分析与解释。

01

第一个问题:5.3%的增速,是好是坏?

开门见山:5.3%的表现大超预期。从高频数据看,今年的经济确实迎来了一轮“开门红”,此前市场普遍预计一季度GDP同比数据可以达到5.0%到5.2%左右水平,此次5.3%的表现明显高于市场一致预期水平,表现较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第一是与去年同期对比,今年是经济增长基数恢复正常的一年,且2022年、2023年一季度的增长基数均整体表现正常,从2022年到2024年,这三年间一季度增长同比数据分别为4.8%、4.5%、和5.3%,根据在《展望2024:逆流而上》中的测算,这一增速基本位于潜在增长率下方附近,表现很好。第二是和增速目标对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增速定在了“5%左右”,一些观点认为这也许是因为定较为刚性的“5%以上”完成难度较大,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模糊化目标。从这一角度看5.3%的表现确实超出了各界普遍预期。

一个交叉印证是:失业率目前位于近两年较低位置。经济增速的另一个关联数据是就业情况。从国家统计局披露的失业率数据看,今年3月城镇调研失业率为5.2%,位于去年三季度政治局会议部署了一揽子政策后的最位,之后的次低位。并且5.2%的失业率也距离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城镇调研失业率5.5%左右的目标,有一定空间。这是对经济数据表现相对较好的一项佐证。

02

第二个问题:怎样理解分项数据和总量数据背离?

针对统计数据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分项数据都不到5.3%,但最后GDP同比到了5.3%?从分项数据看,一季度(今年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4.7%,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4.5%,以人民币计价出口总额同比+4.9%——消费、投资、出口三大GDP组成项均不足5.3%,那么GDP是如何实现5.3%的增速水平呢?这个问题引发对于GDP数据真实性的质疑。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统计口径的不同:GDP季度统计更侧重于生产侧。我们先行的统计准则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统计局会采取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三种统计方式来统计GDP总量。但是我们所描述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形成的支出法核算GDP只会出现在年度统计中,一年披露一次,分统计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在季度统计中,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是生产法与收入法相混合的方式,比如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行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核算,其他行业则采用收入法核算。因此季度统计中的GDP更加侧重于供给侧而非需求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需求侧拆解的分项数据,与侧重于供给侧的GDP总量数据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背离(这一点可以由工业增加值的较好表现较差印证)。

这个背离隐含的是宏观产能过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上述分析得知:侧重于供给侧的GDP总量数据增速较快,而侧重于需求侧的分项数据增速一般,本质上隐含了中国目前产能过剩、供求不出清的客观情况,也与目前我们看到的通货紧缩等经济现象相呼应。

想要粗略判断房价下跌的基准,就需要理解导致本轮地产危机的原因。我们可以将成因分为短期的技术性原因和长期的基本面原因。

03

第三个问题:今年中国经济最大变数在哪里?

房地产的持续下行可能是今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预设目标的重要变数。从2022年至今,中国经济最大的灰犀牛莫过于地产的调整,并且这一轮调整到如今,已经从三线及以下城市,蔓延到了二线、新一线城市,如今已经波及至四大一线城市。我们对中原地产指数进行了一些统计分析:四大一线城市的房价高点基本都在2021年到2023年之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中,房价高点分别出现在2023年5月(北京)、2021年7月(上海)、2023年6月(广州),以及2022年5月(深圳);从回调进度看,上海(2016年水平)>北京(2017年水平) >广州(2018年水平) >深圳(2019年水平)。参考中原房价指数3月的表现,我们发现上海基本回调到2016年末的房价水平,北京回调到2017年初的房价水平,广州和深圳则回调较慢,到了2018-2019的水平。

这也导致了房地产开发数据迟迟不能企稳。我们都知道,房地产行业从销售企稳,到开发端企稳,需要一个数以半年计的传播周期,目前来看一线城市的调整尚未结束,更难说开发端企稳:今年1至3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9.5%,较前值9.0%持续下探。目前来看出口、投资(非地产开发)、消费均表现较为稳定且有韧性,这也导致地产或许是今年最大增长变量。

04

结论:数据背离隐含并印证了产能过剩,

今年尤其要关注房地产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的韧性仍然比较强,并且第一季度展现出了很好的表现。在出口方面受益于全球外交缓和等原因,表现较预期更好,非地产类投资受益于此前国债增发落实也一路高歌猛进,更不用说体感上一直较为火热的消费市场。但根据上文,从GDP和分项需求数据的背离来看,似乎产能过剩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今年的一大重点是房地产市场能否企稳。房地产市场既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事关城市居民的资产缩水问题,如果房地产救得不及时,很可能会产生较严重的连锁反应。因此今年的4月末、7月末的政治局会议相关表态需要留意。尤其是7月末,很可能会涉及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相关内容,理应给予高度关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